各位宝爸宝妈们!今天咱来聊聊《敏感孩子的心理密码:如何破译他们的情绪迷宫》。
你知道吗,清晨六点,五岁的朵朵被窗外的鸟叫给弄醒了。她缩在被子里,数了二十七下心跳才敢睁开眼。这可不是啥夸张的童话,这就是敏感型孩子的日常。他们的感官就跟那调到最高灵敏度的接收器似的,咱平常人注意不到的小动静,他们都能捕捉到。
其实啊,这些孩子可不是脆弱的代表,他们有独特的“情绪雷达”。别的孩子把新环境当成游乐场,可他们却盯着墙角的裂缝,看它是不是又变大了;别的孩子在那儿追着打闹,他们却能发现老师眼角的疲惫。这超强的感知力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能让他们把世界看得清清楚楚,另一方面也让他们成了情绪风暴的中心。
家庭环境对敏感型孩子来说,就像第一道滤网。有个爸爸发现,每次换洗衣液的牌子,他儿子就突然不肯穿校服了。这可不是孩子无理取闹,是洗衣液味道变了,让孩子心里不踏实。我建议各位家长建立个“情绪天气预报”机制,提前告诉孩子日程有啥变化。别突然说“要出门”,改成“今天下午三点会有雷阵雨”,让孩子心里有点底。
学校对敏感型孩子来说,也是个考验。某小学的“情绪漂流瓶”信箱里,经常收到这样的留言:“课桌缝里的铅笔屑好像在嘲笑我”。老师这时候就得变成“感官翻译官”,孩子突然捂耳朵,别直接制止,得轻声问:“是粉笔灰的声音让你耳朵痒痒了吗?”这样能把孩子那些抽象的焦虑变成能解决的具体问题。
![]()
培养孩子的自我调节能力,就像给他们建个情绪堡垒。教孩子做个“感官调色盘”,用蓝色呼吸法让自己平静下来,用红色手指操释放压力。12岁的航航还发明了“情绪温度计”,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捏出自己当天的心情,这样抽象的情绪就变得能摸得着了。
真的是,这些敏感的孩子不是需要被“治好”,而是需要被咱看见。当咱们大人能用他们的感官频率和他们交流,那些曾经被当成缺点的特质,就会像暴雨中的茉莉一样,越敏感的花瓣,在风雨过后越香!所以,咱们就一起多去理解这些敏感的孩子吧!
主讲人:北京著名青少年心理咨询师郭利方,国家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具有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多重背景,自2008年攻读心理学,多年的学习精神分析,认知行为治疗及家庭治疗,擅长于各类型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生涯规划和人际关系.对于治疗惊恐发作及焦虑抑郁经验丰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