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我们说的,是父亲在儿子的幼年时代,可以提供的帮助。等男孩长到10岁左右,就进入了青春期,叛逆的行为是越来越多。这个阶段的父子关系,在所有国家一样难搞。戴蒙德就遇到过不少苦恼的美国父亲,但他却说:责任不光是孩子一个人的,父亲可能也犯了错误!
在戴蒙德看来,男孩青春期最重要的任务,是在心理上从原生家庭独立出来,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前面我们说过,男孩在3岁左右,要和母亲完成一次分化;到了青春期,分化的对象变成了父亲。在青春期的男孩心里,父亲依然是长辈,但已经未必是仰望的对象了。相反,他们会更挑剔父亲的缺点,批评他的衰老、古板和偏见。这种变化,对父亲来说可能很难接受。但戴蒙德却认为,这是男孩健康成长的必经之路。一个青春期的少年,如果有一个允许自己被推下神坛的父亲,那么这个少年的心里,就会有更大的自由。他会明白,我可以认同父亲的一部分特质;对另一些东西,我也可以有不同的看法。这就是真实的男人:既有力量,也有局限。这样一来,孩子对自己的态度也会更加客观,既不会莫名自负,也不会自我贬损。
另一方面,当儿子走进青春期的时候,大部分父亲正在面临中年危机的考验。他们发现,儿子不再是从前那个听话的小男孩,自己也不再是那个年富力强的自己了。父亲们现在要和青春年华的流逝、身体机能的衰退、职业机会的减少做抗争;他们甚至可能想到,有朝一日,自己将会死去。所以,在这个阶段,虽然父子二人经常不认同对方,但其实两个人是在处理相同的人生议题,那就是:建立新的身份认同,和旧的身份分化、分离,还有失去。
对这个阶段的父亲,戴蒙德给出的建议是:有所为,有所不为。首先,他提醒父亲们牢记,无论青春期的孩子有多么勇于冒险,他其实都不想自我伤害,也不想放弃自己在家里的位置。这个时候,孩子的某些离经叛道的行为,其实是在试验自己的新身份,是在试探。这个时候,父亲需要识别出儿子的意图,找到其中的微妙平衡。一方面,不能对儿子的行为反应过度,这只会刺激儿子用更极端的行为来“彰显个性”。另一方面,也不能完全无视儿子的挑衅,这会让孩子感到被抛弃了。父亲需要试着设定合理的边界,帮助儿子把冲动行为,转化成可以沟通的语言。
有一回,戴蒙德接待了一个叫弗兰克的求助者。他有个17岁的儿子叫杰瑞,正值叛逆期,天天跟父亲对着干。戴蒙德就教弗兰克,怎样设置坚定而有建设性的边界。过了几天,杰瑞坚持要开家里的车出门过夜,弗兰克不同意,两人吵了起来。杰瑞一把抢过车钥匙,就往车库走。弗兰克气得脸都青了,但他没有让自己失控,而是站在车库门口,一字一句地告诉儿子:“你可以出门过夜,但不能用家里的车。不管你有多不情愿,注意自己的言行。我不接受你对我的辱骂,不接受你不顾我和妈妈的感受。这个家是有规矩和底线的,谁都别想违背!”
![]()
杰瑞听完这番话,一言不发地丢掉车钥匙,气冲冲地回自己房里去了。出人意料的是,那天以后,他很少再对父亲胡搅蛮缠,控制情绪的能力有了很大提升,父子之间的对话也更坦诚了。连弗兰克自己都感到很意外。戴蒙德告诉他,其实杰瑞和大多数青少年一样,内心深处是渴望父亲为自己设定某种边界的。他们需要的是一个帮手,帮助他们驯服内心的冲动。
戴蒙德对父亲们的另一项建议是:支持,而非破坏孩子的分离需要。这又该怎么理解呢?还是来听个故事吧。戴蒙德17岁那年,参加了学校的青少年棒球联赛。那个时候,男生们已经不欢迎父亲来看自己打球了,这会让他们觉得自己还是小孩,不够“酷”。有一回,戴蒙德在比赛中发挥得特别好。回家之后,父亲问他打得怎么样。他用那种典型的傲娇的青少年口吻回答说:“还行吧。”结果父亲回了一句:“我听说,有一轮你打出了二垒打。”戴蒙德瞬间就开始怀疑了,马上逼问父亲。他父亲不善于撒谎,也就承认,自己的确去了球场,但没有上看台。球场的护栏后面有一片灌木丛,很隐蔽,但视线很好。他父亲就蹲在灌木丛里,看完了整场比赛。
戴蒙德回忆说,17岁的自己听了这番话,是既震惊又生气。他的第一反应是,“爸爸为什么不尊重我的隐私”?但仔细回味一下,自己的内心其实有一丝窃喜。因为父亲见证了他的出色表现,而且照顾了青春期男孩的微妙心理。戴蒙德虽然嘴上没说,但是内心是充满感激的。
不仅如此,戴蒙德还大胆地提出:陷入中年危机的父亲们,可以从青春期的儿子身上,找到突破困境的思路。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中年危机,本质上是一种身份危机。父亲们会问自己:“我儿子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年轻人了,那我又成了谁?我的生活有意义吗?趁着还有机会,我要做出怎样的改变?”对这些问题,父亲们往往感到迷茫,儿子们倒是可能洞若观火。戴蒙德犀利地指出,大多数青少年身上都携带着“缺点探测器”。他们可以精准地“嗅到”自己父母身上的缺点,即使父母再怎么掩饰也没有用。
戴蒙德接待过一个来访者叫乔。有一回,乔和儿子吵架。儿子出言不逊,说父亲是一个“离了老婆孩子,就不知道该怎么活的叽叽歪歪的小男人”。他质问乔说:“你都没有自己的生活,你的整个生命都在围着我打转。你现在是不是该给自己找几个朋友,过上属于自己的日子了?”
听了这番话,乔都快气炸了。可是转念一想,他不得不承认,儿子的评价,确实点出了他面临的困境。除了“打工人”和“好爸爸”这两个身份,他还真不知道自己是谁。在儿子的“激将法”推动下,乔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尝试改变生活方式,扩大社交圈子。父子因为口不择言的儿子,也获得了成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