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3日,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甲骨育苗新团”赴东营市利津县文苑社区开展“甲骨传薪·童心寻源”主题实践活动。团队面向社区的小学生,用趣味的方式把古文字构形原理变成了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将汉字艺术演变脉络化作孩子们能听懂的 “成长记”,系统讲授古文字构形原理及艺术演变脉络,并以橡皮泥拼贴甲骨文的方式,引导少年儿童在动手体验中感受汉字与器物、自然之间的形义关联,受到社区及家长一致好评。
![]()
图一 团队成员与同学合影
2025年7月23日上午,实践团队在文苑社区进行授课。团队采用“实物对照—字形观察—意义联想”三步法:先出示太阳图片,继而投影甲骨文“日”字,最后引导学生发现外轮廓像圆形天体、内部短横似太阳黑点的构形逻辑。通过多轮互动,使学生理解“画成其物,随体诘诎”的象形原则。
![]()
图二 团队成员与学生进行互动
课程第二部分梳理书体演变。团队成员利用时间轴动画,依次呈现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六种书体的“水”字,突出笔势由“刀刻方折”到“毛笔圆转”的审美转换,让学生直观感受“汉字在不同时代呼吸的节奏”。
![]()
图三 团队成员授课
课程互动环节,团队组织字体设计实验室。团队成员提前将《甲骨文字编》中收录的500余个已释读字按“天文、地理、人体、动物、器物”五类制成图卡,让学生自由抽取。每张图卡正面为甲骨文字形,背面附现代楷体、拼音及英文释义,降低识读门槛。之后,进入动手操作环节,同学们在一对一协助下,先用铅笔在纸面画出字格,再依照图卡将橡皮泥搓捏成粗细不一的“笔画”,最后组合成完整的一个字。两个小时内,21名学生共完成作品58件,其中“草”“心”“贝”等象形程度高的字最受欢迎。
![]()
图四 团队成员分发制作材料
![]()
图五 团队成员进行一对一指导
![]()
图六 同学和作品进行合影
![]()
图七 同学部分作品展示
![]()
图八 同学与作品合照
本次实践以“形义对应”和“书体演变”为双主线,兼顾学术性与趣味性,既回应了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增强学生文化认同”的要求,也为高校师范生提供了将古文字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儿童教育资源的实战场景。“甲骨育苗新团”的成员们深知,今日埋下的不仅是一枚枚橡皮泥捏成的文字,更是唤醒文化基因的密钥。当孩子们以双手重塑文字本源,当方寸橡皮泥上刻印下文明最初的密码,一种关乎血脉的认同与自信便在无声处悄然生长。那些沾满彩泥的小手所托起的,是真正属于未来的文化星群——它们微小却倔强,终将以稚嫩光芒汇聚,照亮我们古老文明绵延不绝的浩瀚长河。孩子们带回家的,是掌心上一个个柔软的文字胚胎,更是古老文明在新时代破土而出的鲜嫩希望。
团队: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甲骨育苗新团
撰稿:王旭敏 李梦菲 严子盈 张鑫雨 王小航 商瀚哲
摄影:王旭敏 张鑫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