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共识核心定位
本共识由麻醉学及多学科专家联合制定,通过德尔菲法和共识会议法确定核心内容,旨在规范脑电监测在全身麻醉/镇静患者中的应用。其核心价值在于为临床麻醉医务人员提供实操指导,尤其针对脆弱脑功能等特殊群体,通过精准监测提升围手术期管理质量,推荐强度和证据等级遵循GRADE标准。
02
临床应用关键推荐
(一)麻醉深度监测
①全身麻醉患者:高龄、手术时间长、全凭静脉麻醉等高危人群需常规使用脑电监测,可加速术后苏醒(强推荐,高质量证据)。脑电监测能动态反映麻醉深度,帮助规避苏醒延迟风险,但需注意设备对小儿等群体缺乏专属算法的局限性。
②监测下镇静患者: 脑电监测有助于优化用药量,对老年患者等特殊群体可降低术后5天谵妄发生率(弱推荐,高质量证据),但对术后1个月病死率无显著改善作用。
(二)脑功能保护
①术中知晓预防: 老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及全凭静脉麻醉患者,脑电监测可显著降低术中知晓风险(强推荐,高质量证据)。研究显示BIS<60时效果明确,但需结合原始脑电波形综合判断。
②术后谵妄防控:老年高风险患者采用脑电监测 指导浅麻醉管理 ,可降低术后7天内及90天~1年的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弱推荐,中质量证据),但深麻醉会显著增加谵妄风险。
(三)特殊人群应用
①危重患者:PACU/ICU中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苏醒延迟风险者,脑电监测可减少麻醉药用量(弱推荐,中质量证据);颅脑损伤、心搏骤停复苏等患者需强制监测(强推荐,高质量证据),可辅助判断预后。
②小儿患者:<1岁婴儿禁用现有脑电监测体系,1~12岁儿童需结合SEF、DSA等参数综合评估,BIS等指标在幼儿中解读受限(强推荐,高质量证据)。
③精神疾病患者:长期服药者易出现脑电异常,需通过监测精准调控麻醉深度,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导致的苏醒延迟(强推荐,低质量证据)。
(四)特殊手术场景
①心脏手术:脑电监测可预警脑缺血(如BIS异常降低),联合脑氧监测能改善神经预后(强推荐,高质量证据),体外循环期间爆发抑制率可预测术后谵妄。
②脑部手术:清醒开颅术需维持BIS 70~85以保证神经电生理监测准确性,脑血管介入手术中与其他指标联合可减少卒中风险(强推荐,中质量证据)。
03
影响因素与技术局限
(一)干扰因素
①药物交互作用:丙泊酚、七氟醚等与脑电监测相关性良好,但氯胺酮、氧化亚氮会导致BIS失真,瑞马唑仑可能使监测值偏高(强推荐,高质量证据)。(另外,据个人观察,使用艾司氯胺酮时数值偏高)
②手术与生理因素:开腹手术会增加额叶δ波功率,心脏手术可能引发脑电静默,肌电、眼电伪迹及设备干扰也会影响结果准确性。
(二)技术短板
①现有指标多基于额叶脑电,无法完整反映全脑活动,且线性评分体系不符合生物学特性。
②电极安置受手术部位限制,对婴幼儿、严重脑损伤患者的算法适配性不足。
04
未来发展方向
①多模态监测:SEF95与自主神经监测联合应用,可提升麻醉精准度。
②人工智能整合:通过机器学习实现个体化麻醉深度预测,构建脑电-靶控输注闭环系统。
③设备革新:小型化、可穿戴设备将拓展监测场景,实现多设备数据互联。
05
结语
脑电监测已从单纯麻醉深度评估工具升级为脑功能保护核心手段,但其临床价值的充分发挥仍需结合患者个体特征、手术类型及药物特性进行综合判断。
专家共识具体内容如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