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郑州,有这样一位爱心人士——她深耕特殊儿童康复领域二十余年,始终怀着专业与热忱,为无数听障儿童搭建起通往“有声世界”的桥梁,为孤独症、智力缺陷等特殊孩子铺就融入社会的道路。她就是郑州康园听力言语康复中心的创始人张洛梅。本期《善行中原》,让我们走近张洛梅,聆听她与特殊儿童康复事业的故事,感受这份事业背后的温度与力量。
![]()
初心:从 “听见” 到 “融入”,让更多特殊孩子被世界接住
谈及投身特殊儿童康复领域的起点,张洛梅的思绪总会飘回早年的家属院。“我的父母乐善好施,从小耳濡目染让我懂得了帮助他人的意义。” 而真正让她下定决心的,是那些 “小聋孩儿”—— 他们因为听不见,没法和同伴一起喊着跑跳,只能远远看着别的孩子玩耍,父母蹲在一旁偷偷抹泪的样子,像块石头压在她心上。
加上从小就想做幼师的心愿,当偶然看到报道里说 “及时干预能让听障孩子开口说话、融入社会” 时,她立刻动了念头:“我要办一个能帮这些孩子听见世界的机构。” 就这样,康复中心最初以听障儿童康复为核心,专注于帮孩子们重建 “有声连接”。
可在日复一日的康复工作中,越来越多特殊孩子的身影闯入她的视线:有孤独症的孩子总把自己关在 “小世界” 里,任周遭欢笑呼唤都无动于衷;有智力障碍的孩子学不会简单的发音,家长握着孩子的手一遍遍教,眼里满是愁容;还有唐氏综合征的孩子,为了学会自己端水杯,要反复练习平衡动作,小胳膊抖得让人心疼……
这些孩子和他们父母眼中的无助,像极了最初那些听障孩子的家庭。“他们同样困在各自的困境里,同样需要被看见、被拉一把。” 张洛梅心里渐渐有了新的方向:既然已经踏上了这条康复路,就该把更多特殊孩子都揽进怀里。于是,在原本听障康复的基础上,中心逐步拓展了孤独症、智力障碍等儿童的康复服务,从 “帮孩子听见”,延伸到 “帮每个特殊孩子找到融入世界的方式”。
创业:在挑战中前行,用坚持破解难题
![]()
创业之路从非坦途。张洛梅坦言,最初只专注于听障儿童康复时,挑战就已接踵而至:场地租金、各种教具、康复设备等专业器材的投入压力巨大;听障康复需要懂听力学、特殊教育、儿童心理学的复合型人才,招募和培养团队并不容易;更重要的是,二十多年前社会对儿童听力康复认知匮乏,很多家长觉得 “孩子大了自然会说话”,让不少听障孩子错过了0-6岁最佳干预期。
“那时候我们天天跑社区、医院、幼儿园,办讲座、开家长课堂,就想让更多人知道‘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对听障孩子多重要 —— 错过了黄金期,孩子能追上同龄人表达水平的难度就又增加了许多。” 靠着这份执着,中心慢慢积累了口碑,也让更多听障孩子得到了及时康复。
而随着后来业务拓展到孤独症、智力障碍等领域,新的挑战又接踵而至:针对不同障碍的专业设备需要重新添置,从感觉统合训练教具到认知评估系统;团队也得升级为 “全能型”—— 除了听力学,还需要掌握应用行为分析(ABA)、结构化教学策略、感觉统合训练等多领域核心干预技术,培养能覆盖多类型特殊儿童的康复教师队伍,难度成倍增加;更棘手的是,当时社会对这些障碍的认知更薄弱,孤独症孩子家长可能觉得 “孩子只是内向”,智力障碍家长容易陷入 “教也没用” 的绝望,普及科学康复理念的担子更重了。
“我们把科普内容一点点扩展,告诉家长通过循证支持的早期干预,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能够逐步发展社交沟通能力;针对智力障碍和唐氏综合征儿童,经过系统化的康复训练,可以有效提升其生活适应能力和动作协调性等能力……” 就这样,从听障到多类型特殊儿童康复,张洛梅带着团队在挑战里一步步摸索,用专业和坚持让越来越多家庭看到希望,也让中心在特殊儿童康复领域稳稳扎下了根。
坚守:以“全面康复”为理念,见证生命的蜕变
![]()
“让特需人群乐享美好生活”是康园的核心理念。在张洛梅看来,康复的终极目标不仅是让听障孩子能听会说,让孤独症孩子能交流互动,让智力障碍孩子能自己穿衣吃饭,更要帮助他们具有独立生活、融入社会的能力。这一理念渗透在中心的每一项服务中:
• 个性化教学,为每个孩子制定专属康复计划;
• 全面培养认知、社交、情绪能力,开设小组课、情景模拟课;
• 开设家长课堂与“暖暖互助中心”,赋能家长成为孩子的“康复伙伴”;
• 推动融合教育,让孩子提前适应社会环境;
• 设立“暖暖公益奖学金”,鼓励康复后考上本科、硕士的孩子,传递成长力量。
而最让张洛梅充满成就感的,是见证孩子们的成长:第一次清晰喊出“爸妈”、第一次自信登台表演、顺利进入普通学校与同伴共处……“每当看到家长们眼中闪烁的泪光,所有付出都值得。”她笑着说,去年小陈同学考上南京理工大学硕士、今年小瑞同学以659分考入北京理工大学本硕连读的喜讯,更让她坚信,康复重塑的是孩子的信心与未来。
担当:破除认知误区,让科学理念深入人心
![]()
谈及公众对特殊儿童康复的认知误区,张洛梅列举了常见的几种:“‘贵人语迟’会耽误听障、智力障碍孩子的黄金干预期;认为孤独症是‘性格孤僻’不用干预,实则越早训练越能提升社交能力;觉得戴了助听器或做了耳蜗就能马上说话,忽视康复训练的必要性;甚至觉得智力障碍孩子‘啥也学不会’,其实他们能通过康复训练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培养出听懂课堂指令、与同学简单交流、遵守集体规则等能力,这些都能帮助他们逐步融入校园、参与集体活动!”
为改善这一状况,康园的科普团队近两年来走进百余个社区开展公益宣传,通过媒体、公众号、开放日等形式传播科学知识:用听障孩子的康复视频讲 “早干预的重要性”,请孤独症孩子家长分享 “训练前后的变化”,带智力障碍孩子展示 “学会的生活技能”,让更多人了解到特殊孩子也能拥有精彩人生。“像《善行中原》这样的平台,对传播正确理念太重要了。” 张洛梅感慨道。
感悟:以大爱守护希望,让每个生命都绽放精彩
![]()
27年的坚守,让张洛梅对生命有了更深的敬畏。“每天看到孩子们为进步付出的努力,我更珍惜所拥有的一切。”她坦言,康复之路漫长,磨砺了她的耐心,也让她明白“成功”无关商业规模,而在于帮助多少孩子回归主流社会。
一位农村母亲的故事让她至今难忘:为给两个重度听障孩子康复,这位母亲变卖家产,一边打零工一边陪孩子康复,“只要孩子能叫一声妈,吃再多苦都值”。如今两个孩子一个考入大学,一个考入普通高中,这份坚韧让张洛梅更深刻理解到,康复不仅是技术,更是点燃希望的过程。
![]()
“让每一个渴望聆听的心灵,都能被世界温柔回应;让每一个特殊孩子,都有机会绽放出生命的精彩。” 这是张洛梅对这份事业的期许,也是她二十余年如一日的行动指南。在她与康园团队的努力下,越来越多听障、孤独症、智力障碍等特殊孩子正走出困境,拥抱充满阳光的未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