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刘丹亭)为深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近日,河南理工大学“怀川青韵·理工乡情”社会实践团队走进河南焦作温县陈家沟,围绕“探寻传统文化根脉,传承非遗精神力量”主题,开展了太极文化调研与技艺体验实践活动。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世界公认的“中国符号”,太极拳不仅是一种古老拳术,更承载着厚重的民族文化与时代价值。此次调研之行,青年学子们用脚步丈量历史,用心灵体悟文化,也在一招一式中思考属于自己的传承方式。
![]()
溯源祖祠,触摸历史的心跳
踏入太极拳祖祠,青瓦灰墙间弥漫着百年传承的厚重气息。队员们在雕塑、石碑前驻足凝视,随着讲解员的生动讲述,明末清初陈王廷创拳的历史场景徐徐展开。从拳法初创时的技击智慧,到代代相传中的技艺革新,再到成为国家级非遗的文化跨越,青年学子们在历史脉络中厘清太极拳从乡野拳术到文化名片的发展轨迹。在杨露禅练拳处,被岁月磨得光滑的青砖地面,让大家深切感受到“十年磨一剑”的传承坚守,更激发了青年一代接续传承的责任感。
![]()
博物馆寻脉,深植文化认同
在太极拳博物馆,团队进一步拓宽了对太极文化的认知。展馆以图文、实物、场景复原等多种形式,深入呈现了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紧密关联。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家的天人合一、中医的经络调养,在太极拳中自然融合,使其超越了武术层面,成为一种涵养身心、通达性灵的生活方式与文化表达。队员们感受到正是在这样丰富的文化土壤中,太极拳才能得以代代相传、历久弥新。
对话传承人,在创新实践中读懂时代价值
“陈家沟几乎人人会太极,老人晨练、孩童课间都离不开它。”陈氏太极拳代表性传承人热情地向队员们介绍。在访谈中,传承人表示,如今的太极拳早已跳出“江湖技艺”的框架,通过“文化+旅游+康养”模式实现传统与现代融合,成为多个领域的重要载体,走进校园成为传统文化课程,走向世界成为跨文化交流使者。
当得知太极拳已在150多个国家和地区落地生根时,队员们深受触动。“传承不是固守传统,而是让文化在创新中焕发活力。”传承人讲述的发展故事,让青年们看到了非遗传承的时代路径。
![]()
习拳体悟,青春与传统的共振
“起势要沉肩坠肘,呼吸要与动作配合……”在太极拳学院的实训场上,队员们跟着教练学习基础招式。起势的沉静、云手的流转、金刚捣碓的力量……一招一式中,队员们亲证“柔中寓刚”的力道,也在呼吸吐纳间触摸“无极生太极”的古老哲思。
“练的是拳术,修的是心境。”队员小梁在实践日记中写道。从旁观到参与,青年学子们在亲身体验中完成了对太极拳从“知”到“行”的跨越,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文化传承的青春担当。
更令人动容的是,在探访过程中,队员们见证了太极拳跨越时空的蓬勃生机:学院里,中国少年与外国学员共习拳架;村落中,银发长者携孩童同练晨功。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青春与岁月,在陈家沟的院落与广场间和谐共生。
从祖祠碑刻到国际课堂,太极拳承载的东方智慧正以更丰富的形态融入现代生活。理工学子此行,既是一次传统文化的近距离接触,也是一场文化认同与精神责任的唤醒之旅。通过实地调研与技艺实践,青年学子们不只是看到了太极拳的“形”,更感受到了它所代表的“神”——那份历经风雨仍不改初心的文化坚守,以及在新时代中不断焕发活力的民族智慧。团队负责人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脚步丈量文化厚度,用行动守护民族记忆,让非遗真正融入青春血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