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01
2024年3月的深圳,春雨连绵。
李明站在公司的落地窗前,雨滴在玻璃上划出一道道模糊的痕迹。
他取下眼镜,用镜布仔细擦拭。
这副眼镜陪伴了他十五年。
从大学时代的青涩少年,到如今的高级工程师。
八百度的近视,让他的世界永远隔着一层玻璃。
“李明,又在发呆?”同事张伟走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
“没有,在想事情。”李明重新戴上眼镜。
“想什么事情,这么入神?”
“想做激光手术。”
张伟愣了一下:“摘镜手术?”
“嗯。”
“为什么突然想做这个?”
李明没有回答。
他想起昨晚小雅说的话。
“你要是摘掉眼镜,一定特别帅。”
“我们结婚的时候,你能不能不戴眼镜?”
“拍婚纱照的时候,眼镜会反光。”
这些话在他心里反复回响。
李明今年三十五岁了。
和小雅交往三年,她一直在催促结婚。
“做吧,我有个同学去年做的,效果很好。”张伟说。
“真的吗?”
“当然是真的,现在技术很成熟了。”
李明点点头。
其实他早就想过这件事。
只是一直缺少一个决心。
现在,为了小雅,为了即将到来的婚姻。
他觉得是时候改变了。
02
深圳博爱眼科医院,二十三楼。
李明填完所有的表格,坐在候诊区等待。
周围都是和他一样的近视患者。
有的很年轻,像刚毕业的大学生。
有的看起来事业有成,西装革履。
“李明先生?”护士叫他的名字。
“在。”
“请跟我来,做术前检查。”
检查室里仪器很多。
李明依次做了十几项检查。
视力测试、眼压测试、角膜厚度测量。
每一项检查都很仔细。
“你的角膜厚度是多少?”医生问护士。
“520微米。”
“嗯,可以做手术。”
医生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人,戴着金丝眼镜。
看起来很专业,很权威。
“李医生,我这种情况适合做手术吗?”李明问。
“当然适合,你的各项指标都很好。”
“会不会有什么风险?”
“任何手术都有风险,但激光近视手术已经很成熟了。”
李医生拿出一张宣传册。
“你看,我们医院每年做几千例手术。”
“成功率是多少?”
“99%以上。”
李明松了一口气。
“那我什么时候可以手术?”
“最快下周一。”
“好的,我预约下周一。”
李医生开始向他介绍手术流程。
“整个手术只需要十五分钟。”
“先用激光制作角膜瓣,然后切削角膜基质。”
“最后把角膜瓣复位就完成了。”
听起来很简单。
李明觉得自己想多了。
这么成熟的技术,这么权威的医院。
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03
2024年3月18日,上午九点。
李明准时到达医院。
小雅陪着他一起来的。
“紧张吗?”小雅问。
“有一点。”
“没事的,很快就好了。”
护士给李明换上手术服。
蓝色的,很宽松。
“待会儿不要紧张,放松就好。”护士说。
“我知道。”
李明被推进手术室。
手术台很亮,无影灯照得他睁不开眼。
“李先生,我是今天的主刀医生。”
还是那个李医生。
“麻烦您了。”
“不麻烦,这是我的工作。”
护士在李明的眼部滴了麻药。
很凉,有点刺激。
“现在开始手术,你不要动。”
李医生的声音很平静。
李明听到机器运转的声音。
激光器发出滋滋的响声。
他能闻到一种奇怪的味道。
像是什么东西被烧焦了。
“好了,第一只眼睛完成。”
“现在做第二只。”
同样的程序,同样的声音。
李明觉得时间过得很慢。
实际上,整个手术确实只用了十五分钟。
“手术完成,很成功。”李医生说。
李明被推出手术室。
小雅在外面等着他。
“怎么样?感觉怎么样?”
李明眨眨眼睛。
世界变得清晰了。
虽然还有些模糊,但比戴眼镜时要清楚。
“好像真的可以看见了。”
“太好了!”小雅兴奋地握住他的手。
护士给了李明一副防护眼镜。
“戴上这个,回家好好休息。”
“明天记得来复查。”
李明点头。
他觉得一切都很顺利。
比想象中要简单得多。
04
第二天复查,李明的视力是1.2。
比他戴眼镜时还要清楚。
“恢复得很好。”李医生说。
“真的吗?”
“当然,你看这个视力表,最下面一行都能看清。”
李明确实能看清楚。
那些以前模糊的小字,现在都很清晰。
“太神奇了。”
“现代医学的奇迹。”李医生笑着说。
回到家,李明第一件事就是照镜子。
镜子里的自己,没有了厚厚的眼镜。
五官变得立体了。
眼睛也显得更大了。
“真的变帅了。”小雅抱着他说。
“是吗?”
“当然是真的,我的眼光还会错吗?”
李明笑了。
他确实感觉到了变化。
不只是外表,心理上也不一样了。
走路的时候,腰杆挺得更直了。
和人说话的时候,眼神更坚定了。
同事们也都夸他变了。
“李明,你这是换了个人似的。”
“摘掉眼镜就是不一样。”
“看起来年轻了好几岁。”
工作效率也提高了。
不用担心眼镜滑落。
不用在电脑前一直调整角度。
李明觉得这是他做过的最正确的决定。
他在朋友圈发了一张照片。
配文:告别眼镜,拥抱新生活。
点赞的人很多。
评论也都是祝贺和羡慕。
“李明,你这手术在哪做的?”
“效果真好,我也想去。”
“给个医院地址吧。”
李明一一回复。
他觉得自己像一个成功案例。
一个活生生的广告。
小雅开始讨论婚礼的事情。
“我们这个月就去拍婚纱照吧。”
“现在你不戴眼镜了,一定很上镜。”
李明点头同意。
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他觉得生活从来没有这么美好过。
05
手术后一个月。
李明正在公司加班。
屏幕上的代码密密麻麻。
他揉了揉眼睛。
感觉有些干涩。
“可能是看电脑太久了。”他想。
站起来到窗边休息一下。
外面的霓虹灯很亮。
但看起来有些模糊。
李明眨了眨眼睛。
还是有些模糊。
“应该是累了。”
回到家,小雅已经睡了。
李明洗完澡,躺在床上。
闭上眼睛,准备睡觉。
房间里很暗。
但他总觉得眼前有些光点在闪烁。
像是萤火虫在飞舞。
李明睁开眼睛。
光点消失了。
闭上眼睛,光点又出现了。
“奇怪。”
他没有太在意。
觉得可能是太累了。
第二天早上醒来。
眼睛还是有些干涩。
李明用了一些眼药水。
情况稍微好了一些。
但下午的时候,又开始不舒服。
看远处的东西,总觉得有些模糊。
不是很严重,但确实不如前几天清楚。
“李明,你怎么了?”同事张伟问。
“没什么,就是眼睛有点累。”
“是不是手术有什么问题?”
“不会的,医生说很成功。”
张伟点点头,没再多问。
晚上开车回家的时候。
对面车辆的大灯照过来。
李明感觉刺眼得厉害。
而且大灯周围好像有光晕。
一圈一圈的,很明显。
以前戴眼镜的时候,从来没有这种情况。
李明握紧方向盘。
小心翼翼地开着车。
“今天怎么了?”小雅问。
“眼睛有点不舒服。”
“要不要去医院看看?”
“不用,可能就是用眼过度。”
李明不想承认有什么问题。
手术才一个月。
医生说恢复期是三个月。
现在出现一些小症状,应该是正常的。
他这样安慰自己。
06
接下来的几天。
李明的症状越来越明显。
眼睛干涩的时间越来越长。
看东西模糊的情况越来越频繁。
夜间的光晕现象也越来越严重。
他开始用各种眼药水。
人工泪液、消炎的、营养的。
但效果都不明显。
“李明,你脸色不太好。”小雅担心地说。
“没事,就是最近工作比较累。”
“真的没事吗?”
“真的没事。”
李明不想让小雅担心。
更不想承认手术可能有问题。
那样的话,他们的婚礼计划就要搁置了。
所有的改变都会变成笑话。
他在网上查了很多资料。
有人说激光手术后会有干眼症。
有人说会有夜间视力问题。
这些都是正常的并发症。
李明觉得自己只是运气不好。
遇到了这些小概率事件。
但应该会慢慢好起来的。
医学网站上说,这些症状通常是暂时的。
随着时间推移会逐渐缓解。
李明选择相信这些说法。
工作的时候,他开始频繁地眨眼睛。
屏幕看久了就会流泪。
同事们开始注意到他的异常。
“李明,你是不是该去医院检查一下了?”
“没必要,再等等看。”
“万一有什么问题呢?”
“不会有问题的。”
李明的语气有些急躁。
他不愿意面对这种可能性。
晚上,小雅再次提起这件事。
“李明,我觉得你应该去医院看看。”
“我真的没事。”
“可是你这几天总是揉眼睛。”
“那是因为工作太累了。”
小雅不再坚持。
但李明能感觉到她的担心。
这种担心让他更加焦虑。
07
症状持续了两周。
李明终于承认,这不是暂时的问题。
他需要去医院检查。
但他选择了一个人去。
不想让小雅看到他可能的狼狈。
还是那家医院,还是二十三楼。
李明坐在候诊区。
心情和一个多月前完全不同。
那时候是期待,现在是恐惧。
“李明先生?”护士叫他的名字。
“在。”
声音有些颤抖。
还是那个检查室。
还是那些仪器。
但这次的检查更加仔细。
医生测了很多项目。
角膜地形图、泪膜稳定性、眼压。
每一项检查都让李明的心情更沉重。
医生的表情越来越严肃。
“李医生,我的情况怎么样?”李明问。
“我需要看完所有的检查结果才能判断。”
“大概还要多久?”
“半个小时左右。”
这半个小时,李明坐立不安。
他在心里祈祷着一切正常。
祈祷医生会说这只是暂时的问题。
很快就会好起来。
但医生的表情告诉他,事情不会那么简单。
“李明先生,请进来。”
李明走进医生的办公室。
李医生坐在桌子后面,手里拿着检查报告。
“坐吧。”
李明坐下。
他的手心出汗了。
“我想知道检查结果。”
李医生看着报告,沉默了很久。
这种沉默让李明更加紧张。
“医生,是不是有什么问题?”
李医生抬起头,看着李明。
眼神中有些复杂的情绪。
“李明先生,你的情况...确实有些复杂。”
“什么意思?”
李医生放下报告,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李明的心跳得很快。
“怎么了?”
“犯了两个错误。”
李医生的话让诊室里的空气瞬间凝固。
李明感觉血液从头部快速涌向脚底。
“什么错误?”他的声音颤抖着。
“这两个错误,直接导致了你现在的所有症状。”
李医生的每一个字都像锤子敲在李明心上。
“具体是什么错误?会有什么后果?”
医生看着他,欲言又止。
那种眼神,李明这辈子都不会忘记。
像是在看一个无法挽回的错误。
“医生,您倒是说话啊!”李明的声音几乎是喊出来的。
李医生缓缓开口:“第一个错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