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手机没电,租个充电宝,怎么就惹上间谍了?
相信不少人都遇到过这样的场景,你在咖啡厅等朋友,手机电量只剩5%,屏幕还跳出低电量警告。
一般情况下,前台桌上总会摆着个共享充电宝,扫码租借,插上就充,方便得不得了。
可你哪知道,这巴掌大的小玩意,可能正偷偷把你的照片、聊天记录,甚至公司机密一股脑传到境外服务器去。
这是2025年7月国安部刚曝光的事,共享充电宝被境外间谍盯上了,成了刺向个人隐私和国家安全的“隐形暗箭”。
今天就来扒一扒,这小小的充电宝,到底藏了多少猫腻,我们又该怎么防着点。
充电宝怎么就成了间谍的“趁手兵器”?
先说个让人后背发凉的真事。
广州某央企有个员工,出差时手机没电,随手在酒店大堂租了个充电宝。
结果没想到,公司87份核心涉密图纸全被窃取,一个耗资数亿的重点项目直接被境外势力抄了个底朝天。
事后查出来,那充电宝被改装过,里面藏了个比指甲盖还小的微型芯片,插上线三秒钟就建好数据通道,悄无声息地把数据偷走。
深圳一家实验室还做过测试,一部iPhone连上改装充电宝,10秒钟就被抽走1.2GB数据,通讯录、相册、定位信息全没跑。
更吓人的是,上海有家咖啡厅的充电宝被植入了远程控制程序,用户拔了线,它还在后台偷录音频、上传定位。
三个月里,431个用户用过这台设备,只有9个人觉得不对劲。
这概率,细想想,真是让人冒冷汗。
这些改装充电宝怎么这么厉害?
其实套路有三招,首先是硬件动手脚,间谍在充电宝里塞进一个成本不到5美元的微型芯片,外观跟正常充电宝一模一样,连螺丝痕迹都没有。
除非你拆开用专业设备测,不然神仙来了也看不出破绽。
软件下毒手,恶意程序伪装成系统文件,插上充电宝就偷偷钻进手机。
拔了线,它也能在后台跑上72小时,远程开摄像头、麦克风,偷听你跟朋友聊天,偷看你办公室的动静。
心理战套路,他们太懂我们的“电量焦虑”了。
手机快没电时,屏幕弹出“是否信任此设备”,90%的人想都不想就点“信任”。
这一下,手机大门彻底敞开,文件、摄像头、麦克风全被控制。
更狠的是,境外势力还能玩大数据。
2024年,某共享充电宝品牌数据库被黑,2.4亿条使用记录被偷。
间谍用AI分析这些数据,精准定位了7所国防研究实验室的科研人员活动规律。
你说你就是个普通人,没什么秘密,可你的消费记录、定位信息、聊天内容,攒一块就能拼出你的职业、收入,甚至政治倾向。
普通人,也可能是国家安全的“拼图一角”。
产业链里的“鬼影重重”
这事还不只是充电宝被改装那么简单,背后是整个产业链的漏洞。
深圳有家代工厂,质检员被策反,在3.5万台充电宝主板上预留了间谍芯片接口。
这些设备被投放到21个重点城市的商场、机场、火车站,成了间谍的“情报收集站”。
黄山、张家界这些旅游景区,也被间谍企业低价竞标,铺设充电柜,一台机器每天能收集150名游客的生物识别信息,硬是建了个游客移动路径数据库。
为什么这么容易得手?行业乱象帮了大忙。
共享充电宝市场竞争太猛,商家为了省钱,把每天维护成本压到1.2美元,巡检周期从48小时拖到72小时,改装设备愣是没人发现。
还有,行业通用的Qi无线充电认证只管供电性能,压根没考虑数据接口安全。
北京抽检发现,62%的充电宝USB端口能绕过安卓11以上系统的数据限制,直接偷数据。
更别提那些翻新的旧充电宝,坏人把回收的设备改装后重新投放到市场,普通人压根分不出真假。
有的甚至老化爆炸,安全隐患一大堆。
还有人图方便,在地铁站、出租车上捡到“无主充电宝”就拿来用,殊不知,这可能就是间谍故意扔的“诱饵”,专等着你上钩。
全球监控的冰山一角
共享充电宝这事,不是中国独有的麻烦,而是全球监控网络的一部分。
2025年7月,法国爆出潜艇核武器代码被黑客偷走,英国媒体大肆报道,却对自家情报机构GCHQ的监控行为闭口不谈。
2021年,欧洲人权法院就裁定GCHQ大规模截获通信侵犯隐私权,授权不透明、搜索词不公开,漏洞一大堆。
可英国法院却说,GCHQ跟外国共享情报合法,赤裸裸的双标。
俄罗斯也揭了老美的短。
2025年7月,俄联邦安全局发现美国NSA用恶意软件入侵苹果手机,连外国驻俄外交官的设备都没放过,克里姆林宫直接禁止公务员用苹果手机。
西方国家一边指责别国网络行为,一边自己搞全球监控,共享充电宝只是这张大网的一个小节点。
中国怎么反击?技术+全民的硬核防线
面对这种无孔不入的间谍手段,中国没坐着干瞪眼。
技术上,量子通信网络已经覆盖五座城市,密钥生成速度比传统加密快1000倍,美国NSA自己都承认,现有破译技术完全跟不上。
大数据也派上用场,外卖平台发现某地址凌晨连续下单却没人取餐,系统直接推送警报,上个月就因此抓了个试图通过外卖箱传U盘的家伙。
制度上更严了。
军工科研场所200米内直接禁用共享充电宝,核心岗位配发单价3800元的电磁屏蔽充电舱,信号一律隔绝。
黄山景区安检两个月截获27台改装充电宝,上海一家咖啡厅的顾客因为手机发热报警,帮警方查获了一台间谍充电宝柜机。
但光靠技术跟制度还不够,普通人得动起来。
国安部反复强调,保护好自己的信息,就是在给国家安全加固防线。
你可能觉得自己就是个普通上班族,手机里没啥值钱的玩意儿,可你的客户资料、朋友圈吐槽,甚至学校里的一句闲聊,都可能被间谍拿去拼凑情报。
7.55亿人,每个人都得有点“反间谍意识”。
怎么保护自己?四招让你远离充电宝的坑。
别觉得这事离你远,学会这几招,能让你少踩雷,首先挑设备得长眼,拿到充电宝,先看看接口有没有刮痕、凸起,防拆标签破了没。
摇一摇,听听有没有零件晃动的声音。
正规品牌的设备,在官网能查到投放点,小摊贩、路边促销的充电宝,直接绕着走。
还有个细节很关键,就是权限不能乱给,插上充电宝,手机弹出“USB调试”或“信任设备”提示,坚决点“拒绝”。
华为、小米手机有“纯净模式”,打开它能挡住不少可疑程序。
平时把开发者模式关了,省得被钻空子。
手机异常要当心,充电时手机烫得像烙铁,或者一小时电量掉25%以上,赶紧拔线、断网、关机。
流量暴涨、屏幕乱跳、莫名弹广告,也可能是数据被偷的信号,直接打110或反诈中心电话问问。
敏感地方别乱充:涉密单位附近200米内别用共享充电宝,手机最好存进电磁屏蔽柜。
普通人可以买个充电宝检测贴纸,贴上去如果变色,说明有异常芯片,赶紧扔了别用。
你的小心,护住的不只是自己
回到开头那个咖啡厅的白领,假设他学了点防护知识,插上充电宝时发现手机烫得不对劲,果断拔线、断网,报警后查出那台充电宝有问题,避免了数据泄露。
所以这并不是什么高科技操作,就是多留个心眼。
7.55亿人用充电宝,每个人都多点警惕,就能让间谍的算盘落空。
共享充电宝是现代生活的“续命神器”,但便利背后藏着风险。
你的每一次谨慎选择,不仅护住自己的隐私,也是在给国家安全加一道锁。
把这些防护小招数分享给朋友家人,我们一起织密这张反间谍的网,别让那些见不得光的“暗箭”有可乘之机。
(本文数据参考国安部2025年7月30日安全警示及相关新闻报道,结合全网公开信息整理,确保真实可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