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博物馆官方文创店内,年轻人正举着一把“毛绒宝剑”兴奋打卡——这不是普通的玩具,而是以镇馆之宝“吴王夫差剑”为原型设计的爆款文创。锋利的青铜剑化身圆滚滚的抱枕,剑身上却严谨复刻了战国铭文:“攻吴王夫差自作其元用”。刚与柔、古与今的碰撞,正是苏博文创“让文物活起来”的生动注脚。
文物“萌化”密码
从夫差剑到“蟹状元”
![]()
于逸帆/摄
“文创的本质,是将几千年历史融入当代生活。”苏州博物馆文化创意部的顾顺杰道出设计初心。他们从馆藏文物中提炼文化符号,再用现代语言重新编码。
“吴王夫差剑”毛绒版通过深挖吴国青铜剑的历史文化内涵,将文物严肃性与毛绒治愈感完美融合。团队不仅精准复刻了青铜锈色、同心圆纹饰及铭文,还创新加入可爱配饰,并开发多尺寸配色满足市场需求。过程中,设计团队与苏博工作人员配合,及时与网友互动,根据大家的意见,调整产品的设计细节。
![]()
于逸帆/摄
蟹黄黄、蟹青青系列文创灵感源自清代“金殿唱题名片袋”,寓意可以考上一甲,也暗含“富甲一方”的好彩头。初代“蟹黄黄”抱枕甚至设计了可拆卸的“蟹膏”,后迭代为Q版母蟹(橙黄如蒸熟)和公蟹(青绿还原古画)。此外,文创延伸至毛绒玩具与互动体验,现场可模拟“打包大闸蟹”,将江南饮食文化与科举历史巧妙结合。
文创经济“苏式配方”
当文化IP遇见城市烟火
事实上,苏州博物馆的文创之所以能持续出圈,离不开对本土文化的深度挖掘。漫步在平江路,你会发现许多游客挎着印有吴门书画的帆布包;吃蟹季,农家乐里,用“蟹黄黄”文创搭配大闸蟹的餐桌布置成为新时尚。这些扎根苏州文化土壤的设计,让每一件文创都成为可带走的“城市记忆”。正如文创设计师所说:“我们要做的不是简单地复制文物,而是把苏州的魂装进现代生活里。”
![]()
于逸帆/摄
这种文化传承正在通过年轻人的追捧焕发新生。在社交媒体上,“吴王夫差剑”毛绒玩具的开箱视频播放量突破百万,许多年轻人专程为打卡文创产品而来。一位大学生粉丝这样评价:“以前觉得博物馆很高冷,现在这些萌萌的文物让我想主动了解它们背后的历史。”
以一座馆激活一座城,从文创柜台到城市街巷,一场以文化IP为纽带的经济共振正在苏州悄然发生。
从“卖产品”到“卖生活方式”
如今,苏博文创已超越纪念品范畴,成为苏州城市文化的移动展台。 在平江路茶馆,年轻人用“夫差剑”毛绒玩具搭配碧螺春拍照; 考试季,“蟹状元”成为家长馈赠学子的热门礼物; 甚至海外游客会专程为文创“二刷”苏博……
![]()
于逸帆/摄
从茶馆到校园,从本地生活到国际传播,苏博文创正在用最亲切的方式,让千年文化活在当下。“文物活在当下,才是最好的保护。”顾顺杰的这句话,或许揭示了苏博文创持续出圈的终极答案——用当代语言翻译历史,让文化传承成为一场全民参与的生动实践。
(编辑:晚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