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老李,你真的要切开它?"
"必须切!再不切,我怕撑不住了!"
李大刚双手紧握菜刀,盯着眼前这个超过500斤的巨型南瓜。
三个月前,它还只是普通的幼瓜,如今却比圆桌还大,表面泛着不寻常的光泽。
更诡异的是,它竟然还在继续生长。
围观的村民窃窃私语,没人见过这样的怪事。李大刚咽了口唾沫,举起了手中的刀。
01
春雨绵绵的四月,柳河村的李大刚像往年一样,在自家菜园后院撒下了几粒南瓜种子。这些种子都是去年秋天从最好的南瓜里留下的,在木箱里放了整整一个冬天。
李大刚今年52岁,种了30年地,在村里算得上是把式。他的菜园总是比别人家的长势好,邻居们经常来请教施肥浇水的门道。
"老李,你这南瓜籽是从哪儿弄的?"隔壁的王婶探头过来问道。
"就是去年咱自己种的,留的籽。"李大刚一边松土一边回答,"这品种好,个头大,味道甜。"
种下种子后的第五天,嫩绿的小芽破土而出。李大刚数了数,一共发芽了六棵,其中靠近院墙的那一棵格外健壮,叶片比其他的大出一圈,茎杆也更粗壮。
"这棵长得真不错。"李大刚的妻子张秀英走过来看了看,"叶子这么厚实,肯定能结个大瓜。"
李大刚点点头,心里也挺高兴。按照经验,幼苗期长势好的,后面结果也不会差。他特意给这棵苗多浇了点水,还在根部施了些农家肥。
半个月后,六棵南瓜苗都长到了一尺多高,开始伸出细嫩的藤蔓。而那棵靠墙的苗依然是最壮的,主藤已经有小孩胳膊那么粗,叶片密密麻麻,绿得发黑。
"老李,你给这棵苗吃什么好东西了?"邻居老张路过时停下脚步,"怎么长得这么快?"
"就是平常的管理,浇水施肥。"李大刚摸摸后脑勺,"可能这个位置土质好吧,靠着墙根,保湿保温。"
其实李大刚心里也纳闷。这个位置以前种过白菜萝卜,长势都很一般,怎么今年南瓜就这么旺盛呢?
到了五月中旬,那棵南瓜开始开花了。金黄色的花朵足有拳头大小,比普通南瓜花大了一倍不止。李大刚仔细观察了几天,发现这棵南瓜的雌花特别多,而且花朵饱满,花粉丰富。
"这肯定能结好瓜。"李大刚对妻子说,"你看这花开的,一朵赛一朵。"
张秀英也很兴奋:"要是能结个大南瓜,咱们就拿去参加县里的农产品展,说不定还能得个奖。"
李大刚笑了笑,心里确实有这个想法。去年县里举办农产品展示会,隔壁村的老王凭着一个68斤的冬瓜得了二等奖,奖金500块钱。如果自己这南瓜真能长个大个头,也去试试运气。
五月下旬,第一个小南瓜终于坐果了。刚开始只有鸡蛋大小,表面覆着细密的绒毛,在阳光下闪着淡淡的光泽。李大刚每天都要去看几遍,就像看自己的孩子一样。
"长得真快。"王婶又来串门,看到南瓜后啧啧称奇,"这才几天功夫,都有碗口那么大了。"
确实,小南瓜的生长速度超出了李大刚的预期。一般南瓜从坐果到成熟需要两个多月,前期生长相对缓慢。但这个南瓜仿佛每天都在明显变大,五天前还是鸡蛋大小,现在已经有小西瓜那么大了。
"可能是今年雨水好,温度也合适。"李大刚找理由解释,但心里其实也觉得不太正常。
六月初,南瓜已经长到篮球大小,重量估计有十几斤。李大刚开始担心藤蔓承受不住重量,特意找来几根木棍搭了个简易支架。
"老李,你这南瓜是不是用了什么特殊肥料?"村里的老赵路过时问道,"长得也太快了吧。"
"没有啊,就是平常的农家肥,鸡粪猪粪什么的。"李大刚摆摆手,"可能是品种好。"
但李大刚自己心里清楚,这绝对不是品种的问题。去年结的南瓜虽然也不错,但生长速度完全没有这么夸张。而且不只是生长快,这个南瓜的形状也有些特别,不是常见的扁圆形,而是更接近球形,表面异常光滑。
六月中旬,农技站的小张来村里做技术指导,听说李大刚家有个特别大的南瓜,专门过来看了看。
"这确实少见。"小张围着南瓜转了几圈,"从外观看很健康,就是生长速度确实快了点。"
"会不会有什么问题?"李大刚有些担心地问。
"应该没什么大问题,可能是土壤特别肥沃,加上今年气候条件好。"小张摸摸南瓜表面,"你就正常管理,记得多浇水,这么大的瓜需要充足的水分。"
小张走后,李大刚心里稍微安了一些。专业人员都说没问题,那应该就是自己多虑了。不过他还是决定更细心地照料这个南瓜,每天早晚都要去看看,生怕出什么意外。
六月下旬,南瓜的重量已经超过了30斤,李大刚不得不加固支架,还在下面垫了厚厚的稻草,防止南瓜直接接触地面腐烂。
这时候,村里已经有不少人知道了李大刚家的大南瓜。每天都有人路过时停下来看几眼,议论几句。李大刚心里既高兴又忐忑,高兴的是终于种出个稀罕物件,忐忑的是这南瓜的生长速度实在太反常了。
"老李,你这南瓜要是再长下去,恐怕得破纪录了。"村里见多识广的老书记也来看了,"我活了七十多岁,还没见过长得这么快的南瓜。"
李大刚陪着笑脸:"可能是运气好,撞上个好年头。"
但是晚上躺在床上的时候,李大刚总是感到一种说不出的不安。
这个南瓜的异常不仅仅是生长快,还有很多细节让他觉得奇怪。
比如南瓜的表面总是很干净,从来不沾灰尘;比如无论刮风下雨,南瓜都纹丝不动,仿佛长在了地里;比如有时候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他总觉得院子里有轻微的声响。
02
七月的柳河村格外闷热,连续几天高温让村民们都躲在家里不愿出门。但李大刚每天还是要到菜园里转几圈,主要是去看那个越长越大的南瓜。
现在南瓜的重量已经超过了50斤,直径接近一米。李大刚不得不请来几个邻居帮忙,重新搭建了一个更结实的支架系统。
"老李,你这南瓜是要成精了吧?"帮忙搭架子的老张擦着汗说,"我种了四十年菜,从没见过这么大的南瓜还在长。"
李大刚苦笑着摇摇头:"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就是停不下来。"
确实,南瓜的生长完全没有停止的迹象。一般情况下,南瓜长到三四十斤就基本定型了,再长也是缓慢增重。但这个南瓜每天都有明显的变化,不仅是重量,连体积都在持续膨胀。
"会不会是土里有什么特殊的东西?"张秀英担心地问丈夫,"要不挖开看看?"
李大刚摇摇头:"挖开就伤根了,南瓜可能就死了。再说现在根系扎得这么深,也挖不动。"
事实上,南瓜的根系发达程度也远超正常。李大刚试过轻轻刨开表层土壤,发现粗大的根须四处蔓延,有些甚至有小孩胳膊那么粗。而且根系扎得很深,刨下去半米都还能看到白色的根须。
七月中旬,南瓜重量突破了80斤。这时候已经不仅仅是柳河村的人来看热闹了,邻近几个村的村民也闻讯赶来。李大刚家的小院里每天都聚集着七八个人,指指点点地议论着。
"老李发财了,这么大的南瓜,拉到城里卖,得值不少钱。"
"关键是怎么运出去,这么重,普通车都装不下。"
"我看不是钱的问题,这南瓜有古怪,长得太邪门了。"
各种议论声中,李大刚的心情越来越复杂。最初的兴奋早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担忧。这个南瓜的异常已经超出了他的理解范围。
最让李大刚不安的是,南瓜表面开始出现一些细微的变化。原本光滑的表皮上出现了不规则的纹路,在不同角度的光线下,这些纹路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有时候是深绿色,有时候是金黄色,有时候甚至带着一丝银白色的光泽。
"老李,你这南瓜的皮怎么这么亮?"王婶用手摸了摸南瓜表面,"感觉比其他南瓜光滑多了。"
李大刚也注意到了这个现象。正常的南瓜表皮应该是粗糙的,有明显的纵向条纹。但这个南瓜的表皮光滑得像是打了蜡一样,摸上去甚至有些凉意。
更奇怪的是,无论刮风下雨,南瓜表面总是干干净净的,从来不沾泥土和灰尘。李大刚专门观察过,即使是大雨过后,院子里到处都是泥浆,但南瓜表面依然光洁如新。
七月下旬,南瓜重量突破了120斤。这时候李大刚开始认真考虑要不要参加县里的农产品展了。按理说,这么大的南瓜肯定能得奖,但李大刚心里总是不踏实。
"要不算了吧。"张秀英劝丈夫,"我总觉得这南瓜不正常,万一出什么事怎么办?"
李大刚也有同样的担心,但又舍不得放弃这个难得的机会。犹豫了几天后,他还是决定先报名参加展览,到时候再看情况。
就在他填好报名表准备交给村委会的时候,南瓜又发生了新的变化。
那天傍晚,李大刚像往常一样去院子里查看南瓜。夕阳西下,金黄色的光线斜射在南瓜表面,李大刚突然发现南瓜的纹路变得更加清晰了。那些不规则的线条在光线的照射下,呈现出一种奇异的图案。
李大刚蹲下身子仔细观察,发现这些纹路不是简单的自然形成,而是有着某种规律性。有些像是花朵的形状,有些像是藤蔓的走向,还有些李大刚完全看不懂,但总觉得似曾相识。
"秀英,你过来看看这个。"李大刚招呼妻子过来。
张秀英走过来一看,也愣住了:"这些花纹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以前没有吧?"
"今天才发现,可能是最近才长出来的。"李大刚摸着下巴,"你看这些线条,像不像咱们村北头那块古碑上的花纹?"
张秀英仔细看了看,点点头:"还真像,那块碑上也是这种弯弯曲曲的图案。"
村北头确实有一块古老的石碑,据说是明朝时期留下的,上面刻着复杂的花纹和一些看不懂的文字。平时没人注意,现在想起来,南瓜表面的纹路确实有几分相似。
这个发现让李大刚更加不安了。南瓜怎么可能长出和古碑相似的花纹呢?这绝对不是巧合。
当天晚上,李大刚翻来覆去睡不着觉。他决定明天一早就去找村里的老人问问,看看有没有人知道一些关于那块古碑的传说。
第二天一大早,李大刚就找到了村里最年长的老太太,90多岁的刘奶奶。
"刘奶奶,您还记得村北头那块古碑的来历吗?"李大刚问道。
刘奶奶眯着眼睛想了想:"那块碑啊,听我爷爷说过,好像是镇邪的。很早以前这里闹过什么不干净的东西,后来请了高人来,立了那块碑压着。"
"镇邪?"李大刚心里一沉,"镇的什么邪?"
"具体的我也不清楚,都是老辈子传下来的说法。"刘奶奶摇摇头,"现在年轻人都不信这些了,那块碑也没人管,字都快磨没了。"
李大刚谢过刘奶奶,心情更加沉重了。如果古碑真的是用来镇邪的,那南瓜上出现相似的花纹意味着什么?难道真的有什么不干净的东西?
带着满心疑虑,李大刚回到家里。南瓜依然静静地躺在那里,表面的花纹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看起来既美丽又诡异。
03
八月初的一个下午,李大刚正在厨房里吃饭,突然听到院子里传来一阵轻微的"咔嚓"声。他放下碗筷走到院子里,发现声音是从南瓜那边传来的。
南瓜现在已经重达180斤,比一个成年人还重。李大刚绕着南瓜转了一圈,没发现什么异常,但那种"咔嚓"声还在持续,就像是什么东西在慢慢撑开。
"秀英,你听到什么声音了吗?"李大刚对正在洗碗的妻子喊道。
张秀英停下手中的活计,侧耳听了听:"好像是有点响声,从南瓜那边传来的?"
李大刚点点头,心里越发不安。这种声音他以前从来没听过,不像是正常的植物生长声音。他蹲下身子,把耳朵贴近南瓜表面,声音变得更加清晰了。
"咔嚓,咔嚓。"
这声音很有节奏,大约每隔十几秒响一次,就像是什么东西在南瓜内部慢慢活动。李大刚浑身起了鸡皮疙瘩,连忙站起身来。
"老李,不会是南瓜里面有虫子吧?"张秀英走过来,也听到了那奇怪的声音。
"不像虫子的声音。"李大刚摇摇头,"而且这么大的南瓜,一般虫子也钻不进去。"
接下来的几天,这种声音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到了夜里,院子里安静的时候,那"咔嚓"声听起来格外清晰。李大刚晚上经常失眠,总是被这声音吵醒。
更让人不安的是,南瓜的生长速度不但没有放缓,反而越来越快。八月中旬,重量突破了250斤。李大刚不得不再次加固支架,还在南瓜周围堆了厚厚的沙土,防止南瓜滚动。
这时候,村里的议论声也越来越多,而且开始出现一些不太好的传言。
"我看这南瓜有问题,正常的瓜哪能长这么大?"
"会不会是那块地底下埋了什么东西?"
"我听说以前那个位置死过人,阴气重。"
各种传言让李大刚心烦意乱。他试图辟谣,但效果不大。毕竟南瓜的异常是有目共睹的,任何解释都显得苍白无力。
八月下旬,南瓜重量达到了300斤。这时候李大刚发现了一个更加令人担心的现象:南瓜底部的土壤开始出现裂纹。
起初只是几条细微的裂缝,李大刚以为是天气干燥导致的。但很快他就发现,这些裂缝是从南瓜底部向外辐射的,而且在逐渐扩大。
"这可不是干旱造成的。"李大刚蹲在裂缝边上观察,"好像是南瓜把土地都撑裂了。"
更奇怪的是,从裂缝里能看到一些白色的细丝,像是根须,但比普通的根须更粗更亮。李大刚用小木棍挑了挑,发现这些细丝非常坚韧,而且摸上去有些发热。
"老李,这根须怎么是热的?"张秀英也摸了摸,"一般植物的根不应该是凉的吗?"
李大刚也觉得不对劲。植物的根系应该和土壤温度差不多,怎么可能发热呢?他怀疑是不是土壤下面有什么化学反应,产生了热量。
为了弄清楚原因,李大刚决定挖开一些土壤看看。他小心翼翼地在离南瓜半米远的地方挖了一个小坑,想看看根系的分布情况。
挖下去不到三十厘米,他就发现了异常。土壤的颜色和平常不一样,呈现出一种暗红色,而且散发着一股奇特的味道,有点像是铁锈的味道,但又不完全一样。
"这土怎么是红的?"张秀英看着挖出来的土壤,皱着眉头说,"以前这里的土不是黑色的吗?"
李大刚也觉得奇怪。柳河村的土质一向很好,都是黑色的腐殖土,非常肥沃。但现在挖出来的土壤完全不同,不仅颜色发红,质地也更加粘稠。
更让人不解的是,在这些红色土壤中,密密麻麻地分布着白色的根须。这些根须不仅数量惊人,而且结构复杂,有的粗如手指,有的细如发丝,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网络。
李大刚用手摸了摸这些根须,发现它们确实在发热,而且表面有一层粘液,摸上去滑腻腻的。
"这绝对不正常。"李大刚站起身来,拍拍手上的泥土,"我从没见过这样的根系。"
当天晚上,李大刚找来了村里几个种地经验丰富的老农,一起来看这个现象。
"老李,你这南瓜怕是有问题啊。"老赵看了看挖出来的土壤,摇着头说,"这土的颜色不对,根须也太密了。"
"会不会是施肥施多了,烧根了?"另一个村民猜测道。
"不像,烧根的话根须应该是黑的,而且南瓜也不会长这么好。"老赵摆摆手,"我看像是土壤里有什么特殊的矿物质,改变了土质。"
大家议论了半天,也没得出个结论。但有一点大家都同意:这个南瓜确实不正常,李大刚需要格外小心。
九月初,南瓜重量突破了350斤。这时候李大刚已经完全没有了最初的兴奋,只剩下深深的担忧和恐惧。
南瓜表面的花纹变得更加复杂和清晰,在阳光下闪着金属般的光泽。那种"咔嚓"声也变得更加频繁,有时候甚至能听到类似"嘎吱嘎吱"的声音,就像是什么东西在里面挣扎。
最让李大刚害怕的是,他开始感觉到南瓜似乎有某种"意识"。每当他靠近的时候,总觉得南瓜在"注视"着他,虽然南瓜没有眼睛,但那种被注视的感觉非常强烈。
"老李,你最近脸色不太好,是不是没睡好?"王婶关心地问道。
李大刚苦笑了一下:"这南瓜闹得我夜夜难眠,总觉得不对劲。"
确实,自从南瓜开始发出声音后,李大刚就很难睡个安稳觉。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那种"咔嚓"声就变得格外清晰,有时候还会听到其他奇怪的声音,像是摩擦声,像是呼吸声,甚至像是轻微的说话声。
"要不咱们把南瓜处理掉吧?"张秀英实在看不下去丈夫这样煎熬,"钱不钱的不重要,身体要紧。"
李大刚也动过这个念头,但每次想要行动的时候,又舍不了。毕竟这是他种了30年地以来遇到的最特殊的情况,说不定真的能创造什么纪录。
而且他也不确定该怎么处理这个南瓜。现在南瓜太大太重,根本无法移动。如果要销毁的话,只能就地切开,但李大刚总觉得贸然切开可能会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
九月中旬,南瓜重量达到了400斤。李大刚再也坐不住了,他决定去县里找专家咨询一下,看看到底该怎么办。
县农业局的专家听了李大刚的描述后,也觉得很奇怪。
"按你说的情况,这确实不太正常。"专家沉思了一会儿,"建议你取一些土壤样本和南瓜的组织样本,我们化验一下,看看有没有什么特殊成分。"
李大刚按照专家的建议,小心翼翼地取了一些土壤样本,还用小刀在南瓜表面刮了一些皮屑。令他意外的是,南瓜的皮比他想象的要硬得多,小刀几乎刮不动,好不容易才刮下一点点样本。
三天后,化验结果出来了。专家的表情很凝重。
"李师傅,你们村这块地以前是做什么用的?"专家问道。
"就是菜地啊,一直种菜。"李大刚不明白专家为什么这么问。
"土壤样本中检测出了一些异常的矿物质成分,还有一些我们无法确定的有机化合物。"专家拿着化验报告说,"这些成分在正常土壤中是检测不到的。"
"那南瓜的样本呢?"李大刚紧张地问。
"南瓜样本更奇怪,细胞结构和普通南瓜完全不同,而且含有大量未知的蛋白质。"专家摇摇头,"说实话,我从事农业研究20多年,从没见过这样的情况。"
专家的话让李大刚更加不安了。如果连专家都无法解释,那这个南瓜到底是什么东西?
"专家,您觉得我该怎么办?"李大刚问道。
专家想了想:"建议你暂时不要食用这个南瓜,也不要让其他人接触。我会把样本送到省里的研究机构,让更专业的人员来分析。"
从县城回来后,李大刚的心情更加沉重了。他在南瓜周围拉起了警戒线,不让村民们随意靠近,也不再允许小孩子到院子里玩耍。
04
九月下旬,南瓜重量突破了450斤,体积已经大得惊人。李大刚不得不拆掉院子里的一面围墙,才能给南瓜腾出足够的空间。
这时候的南瓜已经完全超出了正常植物的范畴。它的表面覆盖着复杂的花纹,在不同时间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白天是深绿色,傍晚是金黄色,夜里竟然还会发出微弱的银白色光芒。
"老李,你这南瓜晚上会发光,知道吗?"邻居老张晚上路过时发现了这个现象。
李大刚当然知道,但他不敢对外说。南瓜发光这件事太过诡异,如果传开了,恐怕会引起更大的恐慌。
实际上,南瓜的异常现象远不止发光这么简单。李大刚注意到,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南瓜周围的温度会明显升高,有时候甚至能感觉到热浪。
而且那种"咔嚓"声也变得更加复杂,有时候像是机械运转的声音,有时候像是某种生物的叫声。
最让李大刚恐惧的是,他开始听到类似人声的声音。起初他以为是幻觉,但仔细听了几次后,他确定那确实是某种语言,虽然听不懂具体内容,但语调和节奏都很像人类的说话方式。
"秀英,你有没有听到南瓜那边有说话的声音?"李大刚试探性地问妻子。
张秀英愣了一下:"说话声?没有啊,你是不是最近太紧张了,出现幻觉了?"
李大刚没有再说什么,但心里更加不安了。如果只有他能听到这些声音,那说明什么?是南瓜在和他"交流"吗?
九月底的一个夜里,李大刚被一阵剧烈的声响惊醒。他赶紧穿上衣服跑到院子里,发现南瓜周围的地面出现了更多更大的裂缝,有些裂缝甚至有手指宽。
从裂缝中涌出了大量的白色根须,这些根须在月光下闪闪发光,不停地蠕动着,就像是一条条白色的蛇。
"我的天哪!"李大刚被眼前的景象吓得后退了几步。
这些根须不仅在蠕动,还在快速生长。有些已经伸出地面十几厘米,正在向四周扩散。李大刚用手电筒照了照,发现这些根须的顶端有类似花朵的结构,正在缓缓开合,就像是在呼吸。
"老李,怎么了?"张秀英听到动静也跑了出来,看到眼前的情景后,吓得差点晕过去。
"快回屋里去!"李大刚推着妻子往屋里走,"这东西有问题,很大的问题!"
当天晚上,李大刚一夜没睡。他坐在窗边,透过窗帘的缝隙观察着院子里的情况。那些白色的根须在月光下不停地活动着,有些已经长到了半米多高,顶端的"花朵"也变得更大更复杂。
更恐怖的是,李大刚听到了更清晰的声音。不再是模糊的"咔嚓"声,而是明确的语言,虽然他听不懂,但语调中带着某种召唤的意味。
天亮后,李大刚发现那些根须又重新缩回了地下,地面的裂缝也变得不那么明显了,仿佛昨晚的一切都是梦境。但地面上留下的痕迹证明,这一切都是真实发生的。
"老李,咱们必须做个决定了。"张秀英脸色苍白地说,"这个南瓜绝对不是正常的植物,再这样下去,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李大刚点点头,他也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但问题是,该怎么处理这个南瓜呢?
"要不报警吧?"张秀英建议道,"让政府部门来处理。"
李大刚摇摇头:"报警说什么?说我家的南瓜成精了?谁会信?"
确实,这种事情即使说出来也没人会相信。而且李大刚担心,如果政府部门介入,可能会给全村带来麻烦。
十月初,南瓜重量达到了480斤。这时候李大刚注意到,南瓜的表面开始出现细微的裂纹。这些裂纹很细,如果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但它们确实存在,而且在缓慢扩大。
"裂纹?"李大刚蹲下身子仔细观察,"是要破了吗?"
裂纹主要分布在南瓜的顶部和侧面,呈现出不规则的网状结构。李大刚用手轻轻触摸,发现裂纹处的温度比其他地方更高,而且能感觉到微弱的震动。
当天下午,村里来了几个陌生人,说是省里的专家,要来看看这个"巨型南瓜"。李大刚心里一紧,他没有联系过省里的专家,这些人是怎么知道的?
"李师傅,我们是省农科院的研究人员。"领头的专家出示了证件,"听说您这里有个非常特殊的南瓜,我们想来实地考察一下。"
李大刚虽然心里不情愿,但也不好拒绝。他带着专家们来到院子里,指着那个巨大的南瓜说:"就是这个。"
专家们看到南瓜后,都露出了震惊的表情。他们围着南瓜转了几圈,用各种仪器进行检测。
"确实非常罕见。"一个专家说道,"我们需要取一些样本进行详细分析。"
"样本已经取过了,县里的专家说检测结果很异常。"李大刚如实回答。
"我们知道,所以才过来实地考察。"专家点点头,"李师傅,这个南瓜的情况确实不太正常,建议您配合我们进行深入研究。"
专家们在院子里待了整整一个下午,拍了很多照片,也取了一些新的样本。临走时,领头的专家对李大刚说:
"李师傅,这个南瓜可能涉及到一些我们目前还不了解的现象。在研究结果出来之前,请您千万不要随意处理它,也不要让其他人接触。"
专家们走后,李大刚的心情更加沉重了。连省里的专家都觉得异常,这个南瓜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
十月中旬,南瓜重量突破了500斤。这个数字让李大刚既兴奋又恐惧。兴奋的是,他确实创造了一个纪录;恐惧的是,这个纪录背后隐藏着太多未知的危险。
更让李大刚担心的是,南瓜表面的裂纹变得更加明显了。有些裂纹已经有几毫米宽,从缝隙中偶尔会冒出一些雾气,带着奇怪的味道。
"老李,这南瓜是不是要炸了?"王婶担心地问道,"我看那些裂纹越来越大了。"
李大刚也有同样的担心。如果南瓜真的"爆炸"了,里面会跑出什么东西?想到这里,他不禁打了个寒颤。
当天晚上,李大刚做了一个决定:无论如何,他都要把这个南瓜切开,看看里面到底是什么。再这样下去,他觉得自己快要崩溃了。
"老李,你确定要这样做吗?"张秀英担心地问,"万一出什么意外怎么办?"
"不切开我更害怕。"李大刚握紧了手中的菜刀,"与其每天提心吊胆,不如弄个明白。"
李大刚决定第二天一早就行动。他通知了几个关系好的邻居,让他们过来帮忙。虽然他们也害怕,但看到李大刚这段时间的痛苦,还是答应了。
10月15日的清晨,李大刚家的小院里聚集了十几个村民。大家都想看看这个神秘的南瓜里面到底藏着什么秘密。
李大刚手握菜刀,深深吸了一口气。南瓜静静地躺在那里,表面的裂纹在晨光中闪着奇异的光芒,仿佛在等待着什么。
然而,当锋利的菜刀刺入南瓜表皮的那一刻,眼前的景象让在场所有人都石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