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到2050年,全球65岁及以上人口将超过16亿。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衰老相关疾病如肿瘤、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发病率显著增加,给整个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因此,亟需寻找对人体安全有效的抗衰老药物。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人员发现多种抗衰药物。然而,大多数药物仅在线虫、小鼠等模式生物进行验证,对人体的作用和危害尚不清楚。
2025年7月,来自美国德州大学健康科学中心Barshop 衰老研究所的姜尼斯、徐子盈以及James Nelson等人联合在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A杂志发表题为“Sex as a major determinant of pro-longevity drug efficacy: a review of two decades of the NIA Interventions Testing Program”的深度综述文章。
该综述系统评估了美国国家老龄化研究所(NIA)自2004年启动的干预测试项目(Interventions Testing Program, ITP)在识别延寿药物方面的研究成果,重点分析了抗衰药物在不同性别之间的疗效差异,发现多数抗衰老药仅对男性有效。
![]()
ITP旨在系统筛选能够延长哺乳动物寿命的候选药物,采用拥有类似人类遗传多样性的UM-HET3小鼠模型进行多地点、多年份的大规模试验。过去20年中,该项目共测试了54种候选药物,涉及超过3万只小鼠。
令人惊讶的是,在所有具有寿命延长效果的13种药物中,绝大多数只对雄性小鼠有效或对雄性有更显著效果,仅雷帕霉素在雌性中展现出更强的延寿作用。
![]()
研究还显示,不同性别不仅在药物是否有效上存在差异,药物剂量、起始用药年龄等因素也呈现出性别特异性反应。
例如,雷帕霉素在高剂量使用时雌性能获得最强的延寿效果,而雄性则在中等剂量时获益最大。类似地,抗糖尿病药物阿卡波糖和SGLT2抑制剂卡格列净均在雄性中显著延寿,而对雌性几乎无效。
本文作者指出:这些结果表明衰老的生物机制在两性之间存在根本性差异,强调在开发和评估抗衰老干预措施时,必须将生物性别纳入考量。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索性激素、代谢差异、药物代谢速率等在性别差异中的作用机制。
总的来说,ITP的结果不仅为开发抗衰老药物提供了实证基础,也呼吁广大研究在临床转化过程中应该重视性别因素,从而推动精准抗衰老医学领域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先前该团队在Aging Cell杂志发表题为“Prepubertal castration eliminates sex differences in lifespan and growth trajectories in genetically heterogeneous mice”的文章。
该研究发现阉割会显著降低雄性在早年至中年相对雌性更高的死亡率,并将他们的平均寿命延长到与雌性相当。
![]()
参考文献:
https://academic.oup.com/biomedgerontology/article/80/8/glaf138/8213622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acel.13891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