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晓华,你还有个哥哥在部队当兵。”
母亲临终前的话让林晓华震惊不已。
经过几个月的寻找,他终于联系上了那个叫陈建军的军人。
“弟弟,我终于找到家人了!”陈建军激动地抱住了晓华。
兄弟相认,本该是温馨的团圆,可当晓华无意中看到陈建军的军官证时,
上面的信息却让他愣住了。那一刻,陈建军的脸色也瞬间变得很难看。
这个突然出现的“哥哥”,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
![]()
01
1985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早,可是王秀芳再也等不到夏天了。
林晓华坐在母亲的病床边,看着她一天比一天瘦弱的脸庞。医生说时间不多了,最多还有几天。
“晓华,过来。”王秀芳艰难地睁开眼睛,声音轻得像羽毛。
“妈,我在这里。”晓华握住母亲冰凉的手。
“有件事,我必须告诉你。”王秀芳的眼神突然变得很亮,好像用尽了最后的力气,“你,你还有个哥哥。”
晓华愣住了。从小到大,母亲从来没有提过这件事。他一直以为自己是独生子女。
“妈,你说什么?”
“你哥哥叫陈建军,现在在部队当兵。”王秀芳说着,从枕头下面摸出一张很旧的照片,“当年家里太穷了,你爸爸又早走,我一个人养不起两个孩子。”
晓华接过照片,上面是一个大约七八岁的男孩,穿着打补丁的衣服,在院子里笑着。照片已经发黄,边角都卷起来了。
“我把他送给了你舅爷爷家,后来他们搬走了,就断了联系。”王秀芳的声音越来越弱,“听说他参军了,在东北的部队,番号是127师。”
“妈,你为什么现在才告诉我?”晓华的眼泪掉了下来。
“我一直想找他,可是不知道怎么找。现在我要走了,你要替我找到他。”王秀芳紧紧握住晓华的手,“他是你的亲哥哥,血浓于水。”
三天后,王秀芳走了。晓华在料理完母亲的后事后,拿着那张旧照片,下定决心要找到这个从未谋面的哥哥。
1985年的通讯还不发达,想要找一个人很不容易。晓华先是去了邮局,询问怎么联系部队。邮局的大爷告诉他,可以写信到部队的政治部。
晓华写了一封很长的信,把母亲临终前说的话,还有那张照片的描述都写了进去。他把信寄到了东北127师政治部。
一个月过去了,没有回音。两个月过去了,还是没有消息。晓华开始怀疑,是不是母亲记错了什么。
就在他快要放弃的时候,一封信来了。
“林晓华同志:经过我们的查找,确实有一名叫陈建军的同志在我部服役。他听说这个消息后很激动,现将他的联系方式告诉你。”
晓华的手颤抖着,几乎握不住这张薄薄的纸。上面写着一个地址:东北某军区127师三营二连陈建军。
当天晚上,晓华就给陈建军写了信。他在信中详细介绍了自己,也把母亲临终前的话完整地写了出来。
一周后,回信来了。
“亲爱的弟弟:看到你的信,我激动得一夜没睡。我一直在找家人,一直在想,我的家人在哪里。妈妈去世了,我很难过,如果早点找到你们就好了。我现在是班长,再过两年就退伍了。我会申请探亲假,尽快回来看你。你的哥哥,建军。”
晓华读着这封信,眼泪又掉了下来。终于找到了,母亲在天之灵可以安息了。
从那以后,兄弟俩开始频繁通信。陈建军在信中说,他隐约记得小时候的一些事情,记得有个弟弟,记得那个小院子。他说舅爷爷家对他很好,但他一直想回到亲生父母身边。
晓华把家里的情况都告诉了陈建军,包括父亲早逝,母亲一个人把他拉扯大,还有现在他刚从大学毕业,在县城的中学当老师。
半年后,陈建军写信说他申请到了探亲假,准备回来。
1985年10月的一个下午,晓华在县城汽车站等着。陈建军在信中说,他会穿着军装来。
汽车一辆接一辆地进站,晓华的心跳得很快。突然,他看到一个穿军装的年轻人从车上下来,个子很高,皮肤有点黑,看起来很精神。
那个人四处张望着,眼神和晓华对上了。两个人都愣住了。
陈建军走过来,声音有些颤抖:“你是晓华吗?”
“你是建军哥吗?”晓华也很激动。
两个人的长相确实有些相似,特别是眼睛和鼻子。陈建军比晓华高一些,也壮一些,但是眉毛和嘴巴的形状很像。
“弟弟!”陈建军突然抱住了晓华,眼睛红了,“我终于找到家人了!”
晓华也很激动,这种血脉相连的感觉让他很温暖。
“走,我带你回家。”晓华说着,帮陈建军拎起行李。
回到家里,陈建军看着那些旧家具,眼神很复杂。
“这里还是老样子吗?”陈建军问。
“差不多,不过妈妈走后,我把一些东西收起来了。”晓华说着,拿出了母亲留下的那张照片,“这是妈妈给我的,说是你小时候的照片。”
陈建军接过照片,仔细看了很久:“是我,我记得这个院子,记得这件衣服。”
接下来的几天,兄弟俩聊了很多。陈建军说他在部队表现很好,已经是班长了,上级也很器重他。他还说,舅爷爷一家人对他很好,但是他一直想找到亲生父母。
“我小时候经常做梦,梦见一个小院子,梦见妈妈。”陈建军说,“没想到这些都是真的。”
晓华给陈建军看了母亲的遗物,包括一些旧衣服和日记。陈建军看得很认真,时不时点头,好像在回忆什么。
“妈妈在日记里提到过你,说她一直很想念你。”晓华说。
“我也很想念家里。”陈建军说,“在部队这些年,我一直在想,如果能找到家人该多好。”
一周的探亲假很快就过去了。临走的时候,陈建军说:“弟弟,我会经常写信给你的。等我退伍了,就回来陪你。”
![]()
“好,哥哥路上小心。”晓华送陈建军到汽车站。
看着汽车远去,晓华心里很温暖。终于有家人了,不再是一个人了。
02
陈建军走后,兄弟俩的通信更加频繁了。每隔一周就有一封信,陈建军在信中说着部队的生活,也询问家里的情况。
春节的时候,陈建军寄来了一些东北的特产,还有一张他在部队的照片。照片上的陈建军穿着整齐的军装,站得很笔直,看起来很精神。
晓华把照片放在书桌上,每天都能看到。有时候他会想,如果父母还在,看到兄弟俩团聚,该多高兴。
1986年的春天,陈建军又申请了探亲假。这次他带来了更多的礼物,还有一些他在部队获得的奖状。
“弟弟,我准备明年退伍了。”陈建军说,“到时候我就回来,我们一起生活。”
“那太好了!”晓华很高兴,“我正好想换个大一点的房子,这样我们住得舒服一些。”
这次陈建军住了两周。白天的时候,晓华要上课,陈建军就在家里看书或者出去走走。晚上回来,兄弟俩就一起吃饭聊天。
有一天晚上,晓华下班回来,发现陈建军不在家。他等到很晚,陈建军才回来。
“哥哥,你去哪里了?”晓华问。
“哦,我去找老同学了,聊了很久。”陈建军说。
晓华觉得有点奇怪,陈建军从来没有提过在这里有同学。但是他没有多问。
第二天早上,晓华准备去上课的时候,发现陈建军的行李包开着,里面的东西散落了一些出来。他想帮忙收拾一下,就蹲下身去整理。
突然,他看到了一个绿色的小本子。那是陈建军的军官证。
晓华下意识地翻开了一页,想看看哥哥的证件照。但是他看到的内容让他愣住了。
军官证上清楚地写着:姓名:陈建军;出生地:山东济南;出生年月:1957年3月。
山东济南?晓华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母亲明明说过,哥哥是在本地出生的,而且应该比自己大三岁左右,也就是1960年出生。可是这个证件上写的是1957年,而且出生地是山东。
晓华觉得脑子里嗡嗡作响。这是怎么回事?是不是搞错了什么?
就在这时,门开了。陈建军买早饭回来了。
他一眼就看到了蹲在地上的晓华,还有晓华手里的军官证。
陈建军的脸色瞬间变了,眼神也变得很奇怪。
“你在干什么?”陈建军的声音很冷。
晓华慌忙站起来,手里还拿着那个军官证:“哥哥,我只是想帮你整理一下东西......”
“把证件给我。”陈建军伸出手。
晓华把军官证递过去,心里很乱。他想问那个出生地的事情,但是看到陈建军的脸色,又不敢开口。
陈建军接过证件,仔细看了看,又看了看晓华:“你看到了什么?”
“我......”晓华不知道该说什么。
房间里的气氛突然变得很紧张。陈建军盯着晓华,眼神里有一种晓华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
“哥哥,你的出生地......”晓华终于鼓起勇气问道。
“什么出生地?”陈建军的声音更冷了。
“证件上写的是山东济南,可是妈妈说你是在本地出生的。”
陈建军沉默了很久,然后说:“证件可能有错误,你知道当年档案管理很乱。”
晓华想继续问,但是陈建军已经转身去收拾东西了:“我今天要提前回部队,有急事。”
“这么急吗?”晓华很意外。
“对,很急。”陈建军的动作很快,很快就收拾好了行李,“我走了,有时间再来看你。”
说完,陈建军就提着行李走了,连早饭都没有吃。
晓华站在门口,看着陈建军的背影,心里满是疑问。为什么陈建军看到自己发现军官证后,反应会这么大?为什么要急着走?
还有最重要的是,如果陈建军真的是自己的哥哥,为什么出生地会是山东?
晓华越想越觉得不对劲。
陈建军走后的几天里,晓华一直心神不定。他在课堂上讲课的时候,脑子里想的都是那个军官证上的内容。
山东济南,1957年出生。这两个信息和母亲说的完全不符。
晓华决定要查清楚这件事。他首先想到的是去找当年的邻居们,问问他们是否还记得当年的事情。
老张头是隔壁的邻居,今年已经七十多岁了,从晓华小时候就住在这里。
“张爷爷,我想问您一件事。”晓华找到老张头的时候,他正在院子里晒太阳。
“什么事啊,小华?”
“您还记得我小时候有没有哥哥吗?”
老张头想了想:“哥哥?没有啊,你从小就是一个人。你妈妈就生了你一个。”
“可是我妈妈临终前说,我还有个哥哥,当年送给了远房亲戚。”
“这不可能。”老张头很肯定地说,“我在这里住了几十年了,你妈妈怀孕生你的时候我都看着呢。她就生了你一个孩子,从来没有过什么哥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