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6岁刘应成刚走进少林寺,就被眼前的萧条惊呆了:大雄宝殿雨水滴答往下掉,藏经阁坍塌了一半,十几个老僧人苦苦坚守着28亩旱地,勉强维持生计。
谁曾想,这个青涩少年日后会成为少林寺第三十代方丈,更以“佛门CEO”之名,将千年古刹变成估值数十亿的商业帝国?
7月26日,少林寺门前,一辆黑色轿车悄悄停下。
车内坐着的不再是身披袈裟的高僧,而是被公安、宗教、纪检三部门联合带走的犯罪嫌疑人释永信。
![]()
01 金算盘拨动佛珠,商业帝国的崛起密码
当别的寺庙还在靠香火钱修修补补时,释永信早已玩转了“流量经济”。
1996年,他干了一件震惊佛教界的事:建立少林寺官网,把《易筋经》《洗髓经》等武功秘籍直接挂上网。
这一策略很快见效,短短6个月就吸引了上万名海外访客,世界各地的武术爱好者慕名而来。
看到成效后,释永信立即着手扩大商业布局。
1998年,他注册成立了河南少林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商业运作一旦启动便势如破竹:
在健康领域,2003年重新运作的少林药局,其"少林秘方"活络膏以高于市场价30%的溢价销售,年营收超过8000万元;
在文化传播方面,少林书局年销售量达50万册图书,与凤凰卫视合作拍摄的纪录片《百年少林》光盘销售业绩突破千万元。
在旅游方面,游客花200元体验“一日禅修”,掏500元上武术课,2019年游客量达42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12亿;
淘宝店“少林欢喜地”年销2300万,抖音直播带货首秀单场破500万。
最令人咋舌的是海外扩张。
少林寺在全球设立60多个文化中心。
![]()
02 袈裟下的资本迷局,信仰与利益的撕裂
如今步入当代少林寺景区,浓重的商业氛围令人咋舌:长达两公里的商业街上店铺鳞次栉比,流动摊贩甚至挤占了塔林入口;
寺院内供奉的"功德香"标价惊人,从400元起步到10万元不等;各类开光纪念品定价虚高,游客纷纷抱怨这简直是"用金钱购买心理安慰"。
整个景区的商业化程度,已让这座千年古刹逐渐失去了往日的禅意与清净。
释永信端坐商业帝国顶端,权力高度集中。
少林寺所有重大事项必须经他签字生效,形成“一支笔”决策体系。
海外资金通过离岸账户隐秘流转,财务数据从未向宗教主管部门提交备案;武僧团全球巡演合同中,基层演员时薪低于10美元,而管理团队抽成比例竟达六成。
争议在2022年达到顶峰。
释永信控制的铁嵩数字科技公司以4.52亿元竞得郑州商业地块,“寺庙进军房地产”的标签引爆舆论。
更早的2015年,少林寺被爆将在澳洲建设包含四星级酒店和高尔夫球场的禅修中心,规划耗资3.6亿澳元。
个人生活上,释永信与公众认知中“僧人清苦”的形象渐行渐远。
网传他身披16万元金丝袈裟出席商业活动,拥有双户籍。
尽管少林寺解释“袈裟用于重要佛事”,反差感已在公众心中埋下怀疑的种子。
![]()
03 帝国崩塌,戒牒注销后的信仰废墟
2025年7月27日,少林寺管理处突然发布公告,披露释永信涉嫌挪用项目资金和侵占寺院资产,同时被指长期与多名女性有不正当往来并育有非婚生子女。
次日,中国佛教协会迅速作出反应,发布正式声明撤销其戒牒资格。
7月30日,细心网友发现,中国佛教协会官网"领导机构"页面中,释永信的相关资料已被移除。
这一系列事件在短短四天内接连发生,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
释永信被带走时,禅房里那部定制iPad还在循环播放少林寺海外中心的实时监控。
屏幕上,洛杉矶分寺的武僧们正拆下“开光手表”的广告牌;柏林文化中心挂出新告示:“即日起停收会员费,恢复免费早课”。
千年少林的晨钟暮鼓依旧在嵩山间回荡,只是这一次,钟声里再听不见资本算盘的噼啪作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