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超大城市、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极核城市,成都肩负带动全省、辐射西部、服务全国的重大责任。
近日,2025年成都经济“半年报”出炉。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108.2亿元,同比增长5.8%。
5.8%的增速,意味着什么?
这一数据分别高于
全国、全省0.5、0.2个百分点。
更详细的数据勾勒出成都上半年经济发展的增长态势。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86.7亿元,增长2.7%;第二产业增加值3267.4亿元,增长5.3%;第三产业增加值8654.2亿元,增长6.0%。税电指数处于景气区间,上半年,全市税电指数为105.1,其中生产指数为105.9,销售指数为104.2。
半年经济“成绩单”背后,是今年以来成都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加快打造西部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简称“三中心一基地”),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全国、全省发展大局。
纵观成都经济半年“答卷”,
一些观察面彰显成都这座
奋进中的创新之城
在拼经济、搞建设中“乘风破浪”的
韧性和干劲儿。
重点项目牵引
有效投资扩大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
对成都这样一座常住人口超2100万,地区生产总值超2.3万亿元的超大城市而言,随着经济总量“基数”日益庞大,实现每一次跃升都非同寻常。
向更高处攀登,如何谋势而动?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压舱石”,成都既在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中找方位,明确了建设“三中心一基地”的目标,又在此基础上形成若干“打法”。
![]()
▲成都超算中心
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细看成都经济“半年报”,投资,成为今年城市拼经济、搞建设的一大“起手式”。
统计数据显示,1—6月成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0%,分别高于全国、全省3.2、3.3个百分点。
投资驱动,还有一层深意:成都坚定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两重”建设部署,统筹抓好“硬投资”和“软建设”。
以产业园区为例,来自成都市发展改革委数据显示,目前全市重点项目中,共有“3+22+N”产业园区重点项目599个,1—6月完成投资1029.5亿元,占年度计划的61.4%,高于时序进度11.4个百分点。
通过园区“一子落”,带动经济“全盘活”,成都“优化提质、特色立园,赋能增效、企业满园”行动(简称“立园满园”行动)行稳致远。
![]()
▲成都软件园
透视一个个案例,
成都中心城区,城市新区、县市新城
重点项目建设凸显拼劲儿。
建筑材料频繁被塔吊吊起,挖掘机运转不停,工人们在各自工位奋战,这是全市重点项目——青羊区金融科技产业园施工场景,据项目负责人透露,该项目将正式进入主体结构施工阶段。
在成都高新区,经过半年来的持续奋战,GE医疗中国精准医疗产业化基地一期项目日前竣工并通过验收,标志着其西部首个精准医疗高端装备产业化基地正式建成投用。
在蒲江县,今年初20余个重点项目被纳入《2025年成都市重点项目计划》,涵盖农业、民生等领域,成为夯实县域经济的“基石”……
一边是数十亿元乃至上百亿元投资规模的存量重点项目持续推进,另一边是“新面孔”重点项目纷至沓来。半年间,成都固定资产投资形成“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势。
“这里既是梦想起航的地方,也有无限的潜力和机遇。”今年6月,当对外官宣“星算”计划全球总部落地成都消息时,成都国星宇航董事长陆川发出感慨。事实上,这家企业创新过程中所获的“金融活水”,不乏成都投资机构助力。
看好成都,加码投资成都,陆川表示,“星算”计划将是“成都创新、成都智造、成都示范”的生动实践,推动太空计算的“成都探索”始终走在全球前列。
![]()
重点项目牵引带动,成都聚资金、聚平台、聚人才,通过“串珠成链”,着力扩大有效益的投资。
在成都,
投资的着力点不仅在于产业化项目,
也注重“投资于人”。
上半年以来,随着《2025年成都市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重点领域工程项目计划》《成都市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2025年民生项目机会清单》陆续发布,释放幸福成都投资机遇。
在相关业内人士看来,上述机会清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的角色由向市场主体“给优惠”向“搭平台”“给机会”转变,让更多市场主体获得参与城市建设的机会。
进一步看,“投资于人”过程中,依托新兴技术、新消费理念赋能,通过提升医疗、托育、教育、养老、文娱、旅游、家政服务等领域供给水平,有助于持续挖潜消费潜力,利好城市消费市场培育。
刺激消费的举措不止于此。上半年,成都市发展改革委等6部门联合印发《2025年成都市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推出26项重点任务,着力升级大宗消费、扩大服务消费、培育新型消费、创新消费场景、促进增收减负、优化消费环境,全面推动消费扩量提质增效。
打出一套政策“组合拳”,消费市场形势如何?统计数据显示,1—6月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1%,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1、0.5个百分点。
场景创新驱动
集聚发展新动能
作为奋进中的创新之城,科技创新始终是成都城市发展的一大“底色”。当前成都的一项使命,就是加快建设西部科技创新中心。
怎样践行使命担当?
看产业,上半年,成都进一步明确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新型显示、航空航天等16条重点产业链建设逻辑和若干“打法”。
看企业,至善唯新自主研发的中国首款法布雷病基因治疗药物ZS805注射液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临床试验默示许可。
看平台,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推出全国首个无需人工干预、无需遥控的自主完成跨空间人形机器人任务规划推理执行系统Raydiculous—1。
看数据,这是更好的诠释:1-6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8%,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4个、0.5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持续向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1%。
![]()
▲西部(成都)科学城
一系列具有“首创”意义的创新举措持续推出,“成都创”“成都造”助推城市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上半年,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支持成都做优做强极核功能 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成都责任在肩,任重道远。
把握城市发展“时”与“势”,一个现象值得关注,这也是全国各大城市发展中需要破题的方向——如何让沉睡在高校院所、市场主体中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加速转化?
识变求变应变,成都从“场景创新”寻突破。
“场景创新是以新技术的创造性应用为导向,以供需联动为路径,实现产业升级和技术迭代的过程。”今年3月,在成都市发展改革委面向全市场景创新工作小组举办的一场专题讲座上,长城战略咨询专家分享这一见解。随后,来自深圳等地的业内人士围绕政府场景创新工作、低空经济场景创新等给成都支招。
![]()
“头脑风暴”刺激,机制也在完善。成都建立了涵盖全市23个市级行业部门、16条重点产业链、16个市属国有企业、23个区(市)县的场景工作小组,做到体系化全覆盖。
政府部门牵线搭桥,
更精准的供需对接持续展开,
成都将场景创新工作做得更细。
“通过数字医疗技术赋能,实现院企联动,希望探索构建一个‘数字生物样本库’。”华景数字医疗相关负责人介绍了公司供给能力后,当场便有需求方响应。这一幕发生在5月13日,成都市发展改革委举办的一场聚焦精准数字医学的座谈会上,政府部门代表、医院代表、企业代表齐聚。
![]()
▲市发展改革委举办“精准数字医学产业创新中心—智能体共创平台建设及场景应用方案”座谈会
围绕场景创新,一系列“小而精”的供需对接活动在成都正持续开展。
据成都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市场景创新促进中心)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成都已组织62家单位开展场景创新需求(供给)发布活动,发布场景需求897条、能力供给490条。
城市向“新”而行,多个细分产业齐发力,其中,数字经济既是“润滑剂”又是“助推剂”。
来自市场主体的创新场景成为成都大力推进数字化转型的生动实践。通过数实融合,微网优联网通终端产品线可“熄灯作业”;秦川物联生产线,借助算法及AI智能辅助,能实现自动备料和订单处理等功能。
![]()
▲秦川物联自主开发的智造管控系统
乘“数”而起,成都放眼全国,汲取更多智慧力量。今年3月,全国数据标注基地先行先试现场会在成都举行,业内大咖齐聚,为成都带来数据标注产业的“智力支持”。
描绘城市发展广阔前景,在于如何释放未来发展潜力,是否立足当下提前布局。
今年初,成都市发展改革委遴选的第二批7个未来产业孵化加速园亮相,成都将聚焦未来交通、先进能源、新型材料等前沿赛道前瞻谋划布局未来产业。这是继2024年布局首批3个未来产业孵化加速园后,成都再度为城市发展积蓄更多发展潜能。
营商环境优化
企业“可感可及”
惠企政策在市场主体中关注度高、涉及面广,有利于帮助市场主体降本增效、轻装上阵。如何享受政策支持,增强造血功能,需要畅通的渠道和便捷的方式。
优化惠企政策兑现流程,5月26日,“成都惠企政策”集成发布和智能查询平台正式上线,企业在查询惠企政策时,只需输入政策关键词,一系列精准匹配的政策信息“秒级相应”。
▲扫码进入“成都惠企政策”集成发布和智能查询平台
一方面,
成都持续优化惠企政策平台功能,
提高惠企政策查询效率,
提升政策知晓度;
另一方面,
成都推动惠企政策“可感可及”。
“今年,我们在‘蓉易享’平台的信息确认后,没过几天累计逾50万元的奖补资金就汇入公司账户上,对企业发展而言,这笔资金像是一场‘及时雨’。”金星集团副总经理甘新伟给成都的“免申即享”惠企政策点赞。
近日,市科技局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奖补事项首次采用“免申即享”方式开展,采取市区联动和部门协同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实现企业“零申报、零材料、零跑腿”,通过“短信+邮件”主动提醒企业资金奖补信息,企业仅需在线一键确认意愿及账户信息,奖补资金即可快速精准直达企业。此次共向4462家企业兑付奖补资金35840万元,企业从完成确认到资金到账,最快1个工作日、最长不超过5个工作日。
![]()
▲成都新川之心机器人公园
惠企政策“免申即享”背后,是让企业资质与政策条款有效匹配,企业无需主动申请,就能精准、高效获得资金奖补,其核心是“让数据跑路”替代“企业跑腿”。
“5月以来,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我们把推进惠企政策直达快享作为惠企政策的重要工作,通过加强惠企政策联审,提高新制定惠企政策‘免申即享’的比例,加强存量惠企政策提质改造,优化审批流程,提升企业的获得感。”成都市发展改革委营商环境建设处相关负责人说。
统计数据显示,成都搭建惠企政策“一码查询”平台,精简优化申报审批流程,上半年兑现政策资金52.43亿元,实现免申即享率不低于30%。
倘若把城市营商环境建设比作一座高楼大厦,那么,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就是在为这座高楼大厦“添砖加瓦”。
上半年,事关成都经济发展的专项政策密集出台。今年初,《成都市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工作方案》出台,明确16项重点任务,推动全市数据要素潜能加快释放。
![]()
▲成都未来科技城
抢滩数字经济浪潮,成都出台的专项政策不仅于此。上半年,成都市发展改革委联合相关市级部门印发《成都市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4条细化举措明确了全市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节点和具体目标。
无论是载体租用、人才奖励、融资支持、还是研发奖励、场景支持,每一项政策支持标准和联系方式均明确细化。推动未来产业“加速跑”,上半年,成都全面梳理前沿生物、数字智能、未来交通、先进能源、新型材料等领域10个未来产业孵化加速园创新载体支持政策并对外发布,让市场主体一目了然。
一系列惠企政策密集落地,让企业在成都创新创业更有获得感。“这些年,成都年年都有新变化,变得更繁华、更现代,全国各地来成都投资的企业越来越多,来成都生活、创业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这离不开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支持激励政策,离不开越来越好的营商环境。”上半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候,谈及城市营商环境,新希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永好点赞成都。
![]()
▲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
良好的营商环境带来更多投资增量。统计数据显示,1—6月,成都民间投资增长4.7%;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民间投资增长13.2%。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37.4%,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59.1%。
向好发展态势不只于此。7月10日,全省优化营商环境现场工作会议举行,省发展改革委通报了2024年度四川省营商环境评价情况,共有9个市获优秀等级,成都获评优秀。
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随着政策、载体、平台、资金等要素赋能,成都持续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让更多市场主体“近悦远来”。
▶ 来源 | 市发展改革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