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张不开嘴,笑都不敢大笑
嘴角还老‘自己动’,
这日子咋过啊?”
最近
宁德70岁的金大娘(化名)
被这“怪病”折腾得
吃不好也睡不着
金大娘跑遍小诊所、试过中草药、打过点滴,可嘴角抽动、张口受限的问题始终没见好。
直到她找到宁德市闽东医院康复医学科蔡霞英主任医师的肌肉骨骼康复团队。医生一查,竟揪出了藏在“下巴”里的元凶: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TMD)。
“下巴”的求救信号
被她忽略了2个月
两个月前,金大娘就出现过张口疼、关节“咔哒”响、咬东西发沉的情况,但她没当回事。直到长期疼痛、不良姿势等问题,因拖延治疗演变成了咬肌痉挛,这才导致嘴角不受控制地抽动。
面对这一情况,蔡霞英团队没急着开药,而是先给金大娘做了超声引导下的肉毒毒素精准注射,一周后,金大娘的咬肌不自主痉挛抽动就消失了。之后,蔡霞英团队运用针灸、手法松解,彻底解决了困扰金大娘两个多月的难题。
这些“小毛病”
可能是TMD在敲警钟
你或家人有过这些情况吗?
打哈欠时,下巴“咔”一声弹响;
咬苹果突然卡住,张不开嘴;
咀嚼时腮帮子又酸又疼;
笑太大声都扯着腮帮子痛
注意!这些都是
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TMD)
的典型信号!
蔡霞英说,颞下颌关节位于耳道前方,向上毗邻颅底骨,向下与下颌骨相连。作为人体唯一的双侧联动关节,颞下颌关节承担着咀嚼、语言、吞咽、呼吸等重要功能,并显著影响面形。
这个藏在耳朵前方的“小关节”
一旦出问题,
生活质量直接打折扣!
TMD的病因有哪些?
主要发病于哪些人群?
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主要包含两类疾病:关节内部结构错乱引发的相关症状和韧带、肌肉功能异常引发的相关症状。这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其患病率在20%-40%之间,年发病率约为3.9%。
TMD在各个年龄段均有发生,近期研究发现青少年更好发,以10岁-30岁患病率最高。
蔡霞英解释,现在食物精细,下颌骨和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用进废退”,容易出问题;严重牙列不齐、牙齿过度磨损、不良的义齿修复等咬合因素,以及单侧咀嚼、夜磨牙、牙齿咬合不正等习惯,让关节“累垮”;中老年人关节软骨磨损,更易出现骨关节炎。
此外,精神紧张、焦虑和自身免疫因素等,都可能诱发神经肌肉功能异常,导致颞下颌关节疼痛。
自查TMD
3招在家就能做
●看张口度:嘴巴正常能张开约3指宽(约35mm-40mm),如果张不开30mm或张嘴卡壳、歪向一边,就要警惕了;
● 摸关节区:耳朵前方按压有痛感,咀嚼、说话时加重;
● 听关节声:张闭口时,发出“咔哒”“沙沙”响声,可能是关节在“报警”。
蔡霞英特别提醒
一旦出现TMD信号
千万别拖
早治才能防“大麻烦”
● 青少年:常见关节盘移位导致脸歪、小下巴;
● 中老年人:退行性病变可能引发张口困难、面部偏斜;
把握黄金治疗期:早期通过理疗、药物、咬合垫等保守治疗可恢复,拖到肌肉痉挛、关节结构错乱,治疗难度翻倍。
下巴“闹脾气”不是小事!
若出现张口弹响、疼痛或受限
应尽早就医
避免发展成器质性病变
现在刷到我们全凭缘分
大家记得设置星标
关注精彩内容不迷路~
福建卫生报全媒体记者:张帅
通讯员:高斌
编辑:菲菲
审核:黄美辉、刘碧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