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老魏,今天轮到你买菜了!"
68岁的魏淑华正在阳台浇花,听到楼下宋永康的喊声。
"知道了!你别催!"她大声回应,"今天吃什么?"
"韩叔说想吃红烧肉,贾姨要清淡点的。"
"行,我一会儿就去菜市场。"
魏淑华放下水壶,看着楼下院子里晒太阳的几位老伙伴。65岁的宋永康在修剪花草,62岁的韩文峰在下象棋,70岁的贾碧云在织毛衣。
这样的生活已经持续了八个月。
四个陌生的老人,因为各自的原因聚在一起,租下这套三室两厅的房子。
邻居们都说他们疯了,子女们也不理解。
但魏淑华觉得,这是她这辈子过得最舒心的日子。
没有人催她吃药,没有人限制她的作息,更没有人把她当成累赘。
01
春阳市绿荫社区的太极拳班,每天早上七点准时开始。魏淑华已经坚持练了三年,从最初的僵硬动作到现在的行云流水,太极拳成了她退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天早上,队伍最后面出现了一个陌生的身影。
"这位老先生,您的手臂要放松一点。"魏淑华主动走过去,看到宋永康僵硬的动作忍不住指导。
宋永康有些不好意思地停下动作:"谢谢,我刚开始学,动作还不熟练。"
"没关系,我也是从不会到会的。"魏淑华笑着说,"慢慢来就好。"
练完拳,其他人陆续散去,宋永康却站在原地不动。
"怎么了?不急着回家吗?"魏淑华问。
宋永康苦笑了一下:"回去也没什么事。"
魏淑华从他的神情中看出了一种熟悉的无奈,那是她自己也经历过的无奈。
"要不一起去喝杯茶?"魏淑华提议。
两人走进社区的茶室,宋永康终于敞开了心扉。
"我老伴两年前走了,现在和儿子一家住在一起。"宋永康端起茶杯,"说是照顾我,其实..."
"其实是被照顾得喘不过气来?"魏淑华接话。
宋永康惊讶地看着她:"您怎么知道?"
"因为我也经历过。"魏淑华摇摇头,"我儿子在深圳工作,前年让我过去住了一个月,差点憋死。"
宋永康放下茶杯:"您也觉得在儿子家不自在?"
"何止不自在,简直是受罪。"魏淑华说起这事就来气,"儿媳妇虽然客气,但明显不希望我插手任何事。我想洗个碗都被拦着,说什么'妈您歇着,我来就行'。"
"我儿媳妇更厉害。"宋永康叹气,"我想看个电视都要先问能不能换台,想出门遛弯要汇报去哪里。"
"那你儿子呢?"
"我儿子..."宋永康停顿了一下,"他夹在中间,明显偏向他老婆。每次我有意见,他就说'爸,您就听丽丽的吧,她是为您好'。"
魏淑华点点头:"男人就是这样,有了老婆就忘了老娘。我儿子也一样,什么事都听他老婆的。"
"所以您后来就回来了?"
"当然回来了。"魏淑华笑道,"我宁愿一个人住得自由自在,也不愿意在那里当傀儡。"
两人聊得很投机,从此成了太极拳班的固定搭档。
一个月后,韩文峰加入了太极拳班。
62岁的韩文峰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苍老许多,眼神中总是带着一丝忧郁。他原本是市政府的科级干部,为人正直,工作认真。
"老韩,你怎么想起来练太极拳?"魏淑华问。
韩文峰苦笑:"医生说我要多运动,调节情绪。"
"情绪?"宋永康好奇。
"我老伴两年前因为癌症走了,我一直走不出来。"韩文峰的声音很低,"女儿担心我,总是劝我搬到她家住,但我不想打扰她们的生活。"
魏淑华和宋永康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理解。
"一个人住确实孤单。"魏淑华说。
"可是和子女住又不自在。"宋永康补充。
韩文峰点头:"就是这个道理。我住在原来的房子里,到处都是我老伴的痕迹。舍不得离开,又害怕独自面对。"
"那你平时都干什么?"
"看电视,发呆,有时候拿着我老伴的照片一看就是几个小时。"韩文峰的眼圈红了,"有时候我对着照片说话,邻居听见了,都说我快疯了。"
宋永康拍了拍韩文峰的肩膀:"老韩,别这样折磨自己。人总要往前看。"
"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
三个人就这样相识了。虽然境遇不同,但都面临着相似的困扰。
又过了两个月,贾碧云也出现在了太极拳班。
70岁的贾碧云看起来比其他三人都要精神一些,穿着得体,举止优雅。她年轻时做过生意,手里有些积蓄,是四个人中经济条件最好的。
"贾姨,您这身体看起来很硬朗啊,怎么也来练太极拳?"魏淑华问。
贾碧云摆摆手:"身体是硬朗,但心里不踏实。"
"怎么说?"
"我一个人住,最怕的就是生病。"贾碧云说,"去年冬天我在家里摔了一跤,躺在地上两个小时才爬起来。那一刻我就想,如果真的出了什么大事,可能很长时间都没人发现。"
宋永康皱眉:"您儿女呢?"
"女儿嫁到美国了,一年回来一次。儿子在本市工作,但特别忙,一个月来看我一次就不错了。"贾碧云叹气,"我又不想总是麻烦他们。"
韩文峰理解地点头:"确实,我们这个年纪,最怕的就是突发疾病。"
"所以我想,与其一个人提心吊胆地过日子,不如找个地方住,起码有人能照应一下。"
"那您考虑过养老院吗?"魏淑华问。
贾碧云摇头:"好的养老院太贵,便宜的条件又不好。而且我还不到那个年纪,不想那么早就进养老院。"
四个人的聊天越来越深入,他们发现彼此的困扰竟然如此相似。
"我们都不想给子女添麻烦,但又害怕独自面对老年生活的各种风险。"魏淑华总结道。
"就是,想独立又想有人陪,想自由又想有保障。"宋永康接话。
"这确实是个两难的问题。"韩文峰沉思。
"如果有一种既能保持独立,又能互相照应的生活方式就好了。"贾碧云感慨。
这句话在四个人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
随着接触的增多,四个人越来越投缘。魏淑华性格开朗,是天然的组织者;宋永康心灵手巧,总能修理各种小毛病;韩文峰做事细致,考虑问题周全;贾碧云见多识广,处事老练。
更重要的是,四个人都有强烈的独立意识,不想成为别人的负担,也不愿意被别人控制。
"我们四个人的性格还真挺互补的。"有一天练完拳,贾碧云说。
"是啊,比我在家里和儿媳妇相处轻松多了。"宋永康笑道。
"我们聊天从来不用小心翼翼,说错话也不用担心谁会生气。"韩文峰也有同感。
"就是,我们都是成年人,都知道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魏淑华点头。
四个老人的友谊在不知不觉中加深,他们开始期待每天的太极拳时间,那是一天中最轻松愉快的时光。
02
改变的契机出现在一个雨天。
那天早上下起了大雨,太极拳班取消了。四个人不约而同地来到社区的茶室避雨。
"这雨下得真大。"宋永康看着窗外说。
"是啊,这种天气最适合聊天了。"魏淑华倒了四杯茶,"我们也很久没有好好聊聊了。"
"说起来,我们认识也有半年了。"贾碧云算了算时间。
"半年了,可是我们各自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韩文峰叹气。
魏淑华放下茶杯,突然说:"你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现在的生活其实挺尴尬的?"
"怎么说?"其他三人同时看向她。
"我们不想给子女添麻烦,但一个人住又太孤单。想去养老院吧,好的太贵,便宜的条件又不好。"魏淑华分析道,"进也不是,退也不是。"
宋永康深有同感:"是啊,我现在在儿子家,感觉处处受限制。每天都在看别人脸色,活得一点尊严都没有。"
"我一个人住虽然自由,但总担心出意外。"韩文峰说,"有时候一天都不说一句话,感觉快要得抑郁症了。"
"我也是,特别是晚上,一个人在家里总是胡思乱想。"贾碧云赞同。
魏淑华看着三个人,突然一拍桌子:"那我们为什么不能住在一起呢?"
三个人都愣住了。
"住在一起?"贾碧云重复了一遍,"您的意思是..."
"我的意思是,我们四个人租一套大一点的房子,一起生活。"魏淑华越说越兴奋,"这样既有伴,又不用依赖子女,多好啊!"
韩文峰皱着眉头:"可是...我们都不是一家人,真的能相处好吗?"
"为什么不能?"魏淑华反问,"我们现在不是相处得很好吗?"
"那倒是。"宋永康沉思了一会儿,"这个想法...倒是挺新鲜的。"
"我觉得可以考虑。"贾碧云说,"我一个人住确实不安全,如果有人能互相照应,确实比较好。"
韩文峰还是有些顾虑:"但是住在一起肯定会有矛盾,到时候怎么办?"
"有矛盾就解决矛盾。"魏淑华说,"我们都是成年人,有什么话不能好好说的?"
"关键是生活习惯不同。"韩文峰说,"比如作息时间、饮食口味、卫生标准,这些都可能产生冲突。"
"那我们就提前商量好规则。"宋永康说,"把能想到的问题都考虑进去。"
贾碧云点头:"这个办法不错。先把规则定好,大家都同意了再开始。"
"试试看不就知道了?"魏淑华说,"反正现在的生活我们都不满意,为什么不试试新的方式?"
四个人越聊越投机,这个最初看似疯狂的想法,开始变得具体可行。
"如果真的要住在一起,首先要解决经济问题。"贾碧云很实际,"房租、水电、生活费怎么分担?"
"这个简单,平均分摊。"魏淑华说,"房租、水电、燃气费用大家一起出,生活用品轮流购买,每月结算。"
"医疗费用呢?"韩文峰问,"万一有人生病了怎么办?"
"医疗费用各自承担。"宋永康说,"我们又不是夫妻,没必要承担彼此的医疗费。"
"那生活安排呢?"
"轮流买菜做饭,每人一周。"魏淑华已经想得很详细了,"清洁卫生按区域分工,各自的房间自己打理,公共区域共同维护。"
"作息时间怎么协调?"
"这个要商量,比如晚上十点后尽量保持安静,早上八点前不使用音响设备。"
"还有会客的问题。"贾碧云补充,"如果有朋友来访,需要提前通知其他人。"
韩文峰想得更远:"最重要的是应急机制。万一有人生病或出意外怎么办?"
"这个必须考虑。"魏淑华说,"每个人都要留下紧急联系人的电话,如果有人生病或出意外,其他人要及时协助联系家属和医院。"
四个人越讨论越详细,从经济分担到生活安排,从作息协调到应急处理,几乎考虑到了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
"我觉得这个想法真的可行。"宋永康说,"比我在儿子家受气强多了。"
"我也觉得不错。"韩文峰的态度也开始转变,"起码不会那么孤单了。"
"那就这么定了?"魏淑华问。
"等等。"贾碧云举手,"我建议我们先试住三个月,如果不合适就散伙,如何?"
"这个提议好。"韩文峰赞同,"三个月足够发现问题了。"
"那我们现在就开始找房子?"宋永康已经迫不及待了。
"找房子之前,我们先把具体的规则写下来。"魏淑华拿出纸笔,"免得以后有纠纷。"
四个人花了整整一个下午,制定了详细的《共同生活协议》。
协议包括十二条内容:经济分担方式、家务分工安排、作息时间规定、饮食协调原则、会客通知制度、卫生标准要求、音量控制规定、吸烟限制条款、应急处理流程、矛盾解决机制、试住期限约定、退出程序规定。
"这份协议比我当年结婚时的协议还详细。"贾碧云开玩笑说。
"结婚协议只管两个人,我们这个要管四个人,当然要详细一点。"魏淑华笑道。
协议制定完毕,四个人郑重地在上面签了字。
接下来就是找房子。
四个人的要求很明确:至少三室两厅,最好四室;地理位置不要太偏,交通方便;周围要有医院、超市、菜市场;房租要在合理范围内。
他们利用了两周时间,看了十几套房子。有的太小,有的太偏,有的租金太高,有的周围配套不好。
"找个合适的房子真不容易。"宋永康感慨。
"不着急,慢慢找。"魏淑华说,"这关系到我们以后的生活质量,马虎不得。"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最终在春阳市郊区找到了一套理想的房子。
房子在一个叫做阳光花园的小区里,建于十年前,房屋状况良好。四室两厅两卫,140平米,还有一个小阳台和一个小院子。
"这个房子不错。"韩文峰仔细查看了每个房间,"采光好,通风也好。"
"四个房间正好,我们每人一间。"魏淑华很满意。
"还有两个卫生间,早上不用排队。"宋永康高兴地说。
"这个小院子太好了,可以种点花草。"贾碧云已经开始规划了。
小区的环境也很不错。绿化覆盖率高,空气清新,环境安静。走路十分钟有一家二甲医院,五分钟有大型超市,楼下就是菜市场。
"这个位置太方便了。"魏淑华说,"买菜、看病、购物都很方便。"
房东是一对年轻夫妇,在外地工作,房子一直空着。当听说是四个老人合租时,房东夫妇很爽快地同意了。
"叔叔阿姨,你们这样挺好的,互相有个照应。"房东小两口说,"我们在外地也放心把房子租给你们。"
房租也给了优惠,原本每月3200元,最终谈到了3000元。
"平均每人750元,比养老院便宜多了。"贾碧云算了一笔账。
一切都很顺利,四个人决定在2023年3月1日正式搬进新家。
03
搬家的前一天晚上,四个人分别给家人打了电话。
魏淑华的儿子宋建从深圳打来电话:"妈,您真的决定了?"
"决定了。"魏淑华很坚定。
"可是您和陌生人住在一起,我们真的很担心。"宋建的声音里带着焦急,"万一出什么事怎么办?"
"能出什么事?都是知根知底的朋友。"魏淑华解释。
"知根知底?您认识他们才几个月!"宋建很激动,"妈,万一他们图您什么怎么办?"
"图我什么?我一个退休老师,能有什么值得图的?"魏淑华有些不耐烦,"你们别瞎担心了。"
"妈,您听我的,还是搬回自己家住吧。实在不行,您就搬到深圳来。"
"我不搬。"魏淑华态度坚决,"我现在住得很好,不需要改变。"
说完就挂了电话。
宋永康那边的情况更复杂。当他告诉儿子自己要搬出去时,儿媳妇王丽当场就急了。
"爸,您这是要干什么?"王丽声音提高了八度,"我们哪里照顾不好您了?"
"不是照顾不好,是我想过不一样的生活。"宋永康尽量平和地解释。
"什么不一样的生活?和一群陌生人住在一起?"王丽简直不敢相信,"万一他们图您什么怎么办?万一您出了事怎么办?"
"图我什么?我一个退休工人,能有什么值得图的?"宋永康苦笑,"至于出事,我们都有应急联系方式。"
儿子宋磊也赶紧劝阻:"爸,您在家里不是挺好的吗?为什么要搬出去?"
宋永康看了看儿子,又看了看儿媳妇,心里有千言万语,但最终只说了一句:"你们不懂。"
"哪里不懂?"王丽更加激动了,"您在这里吃得好穿得好,还有人照顾,哪里不好了?"
宋永康沉默了。他不想说出真心话,怕伤害了儿子儿媳的感情。但他确实在这个家里感到压抑,感到不自在。
"爸,您再考虑考虑吧。"宋磊最后说道。
"我已经考虑很久了。"宋永康的态度很坚决。
韩文峰的女儿韩萍虽然不赞成,但态度比较温和。
"爸,您真的想好了吗?"韩萍在电话里问。
"想好了。"韩文峰点点头。
"那您要注意安全,有事及时给我打电话。"韩萍虽然担心,但尊重父亲的选择。
"放心吧,不会有事的。"
"爸,如果您住得不习惯,随时可以搬回来,或者搬到我家住。"
"知道了,谢谢你理解。"韩文峰很欣慰女儿的支持。
贾碧云的情况相对好一些。儿子贾强虽然有些担心,但没有强烈反对。
"妈,您觉得这样好就行。"贾强说,"就是要注意身体,有事及时联系我。"
"知道了。"贾碧云很欣慰儿子的理解。
但是女儿贾敏从美国打来视频电话,表示强烈反对。
"妈,您怎么能和陌生人住在一起?太不安全了!"贾敏在视频里很激动。
"不是陌生人,是朋友。"贾碧云解释。
"朋友?您认识他们才几个月,算什么朋友?"贾敏说,"妈,您听我的,赶紧取消这个计划。"
"我不取消。"贾碧云很坚决,"我都70岁了,知道什么对自己好。"
"妈,您这样我们在国外也不放心啊。"
"没什么不放心的,我们都是成年人,会照顾好自己的。"
尽管子女们都有不同程度的反对,但四个老人的决心没有改变。
2023年3月1日,搬家的日子到了。
四个人各自收拾了简单的行李,在新家集合。
"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是室友了。"魏淑华笑着说。
"不,我们是家人。"贾碧云纠正道。
"对,我们是自己选择的家人。"宋永康也很高兴。
"希望我们能相处愉快。"韩文峰举起茶杯。
四个人碰杯,标志着他们的"抱团养老"生活正式开始。
但是,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第一天晚上,四个人坐在客厅里,气氛有些尴尬。虽然相处了几个月,但住在一起完全是另一回事。
"那个...我们谁先洗澡?"魏淑华打破沉默。
"我无所谓,你们先洗吧。"韩文峰说。
"要不按年龄顺序?"宋永康提议。
"行,那就碧云姐先洗。"魏淑华说。
贾碧云点点头,拿着换洗衣服进了卫生间。
第二天早上,第一个问题就出现了。
魏淑华习惯早起,六点就在厨房忙活。但她不知道其他人的饮食习惯,就按照自己的口味做了小米粥、咸菜和煮鸡蛋。
宋永康起床后,看到早餐有些失望。他在家里习惯喝豆浆吃包子。
"这个...我平时不太喝小米粥。"宋永康委婉地说。
"啊,不好意思,我没问过大家的习惯。"魏淑华有些不好意思,"那你想吃什么?"
"没关系,今天就这样吧。以后咱们商量着来。"宋永康不想让魏淑华难堪。
韩文峰和贾碧云也陆续起床,对早餐都没什么意见。
"以后我们每天晚上商量一下第二天的早餐。"魏淑华提议。
大家都同意了这个提议。
第三天,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韩文峰习惯晚上看新闻联播和天气预报,但贾碧云喜欢看电视剧。
"韩叔,能换个台吗?我想看电视剧。"贾碧云说。
"可是我还想看天气预报。"韩文峰有些为难。
"要不我们轮流选台?"魏淑华提议。
"也行。"贾碧云同意了。
但是第四天,宋永康在阳台上抽烟,烟味飘到了魏淑华的房间。
"老宋,能不能去院子里抽?"魏淑华敲门说道。
"哦,好的,我没注意。"宋永康赶紧灭掉烟,"不好意思。"
"没关系,以后注意就行。"
这样的小摩擦几乎每天都有。
贾碧云洗衣服用的洗衣液味道太重,韩文峰闻了有些过敏,连续打了好几个喷嚏。
韩文峰习惯把收音机声音开得很大听新闻,影响其他人午休。
魏淑华做菜习惯放很多盐,其他人吃不惯。
宋永康经常忘记关水龙头,浪费水。
"看来我们的磨合期比想象的要长。"一周后,韩文峰感慨地说。
"这很正常,任何人住在一起都需要适应。"魏淑华安慰道。
"关键是大家都要有耐心。"贾碧云说。
"是的,慢慢来,总能找到平衡点。"宋永康也表示理解。
最严重的一次冲突发生在第二周。
那天轮到宋永康买菜,他买回来的菜里有一条鲫鱼,准备做鱼汤。
"老宋,这鱼我不能吃。"韩文峰看到鱼说道。
"为什么?"宋永康停下手中的动作。
"我对鱼腥味过敏,一闻到就恶心。"韩文峰解释。
"你怎么不早说?"宋永康有些不高兴了,"我都买回来了。"
"我以为你知道。"韩文峰也有些委屈。
"我怎么可能知道?又没人告诉我。"宋永康的声音提高了。
"那这鱼怎么办?"
"要不你今天就别吃了?"宋永康有些赌气。
韩文峰一听就不高兴了:"凭什么我不吃?我也交了菜钱的。"
"那你说怎么办?我总不能把鱼扔了吧?"
两个人越说越激动,声音也越来越大。
魏淑华和贾碧云听到争吵声,赶紧从房间里出来。
"怎么了?为什么吵架?"魏淑华问。
"他买了鱼,我不能吃。"韩文峰指着鱼说。
"那就换个菜呗,有什么好吵的?"贾碧云劝道。
"我辛辛苦苦买回来的,说换就换?"宋永康还在生气。
"算了算了,不就是一条鱼吗?我重新做两个菜。"魏淑华试图平息争端。
"不用,我出去吃。"韩文峰气呼呼地拿起外套就走了。
那天晚上,韩文峰没有回来吃饭。其他三个人坐在餐桌前,气氛很压抑。
"我是不是太过分了?"宋永康有些后悔。
"大家都有错。"魏淑华说,"老韩应该提前说明自己的饮食禁忌,你也不应该发那么大火。"
"我就是觉得委屈。"宋永康解释,"我好心买菜,结果还被埋怨。"
"老宋,老韩不是故意的。"贾碧云劝道,"他也不想给大家添麻烦。"
"我们是不是太冲动了?"魏淑华担心,"如果因为这点小事就闹翻了,那我们的计划就失败了。"
"也许我们真的不合适住在一起。"宋永康叹气。
第二天早上,韩文峰主动回来道歉。
"昨天是我不对,为了一条鱼发那么大火。"韩文峰诚恳地说,"我应该提前告诉大家我的饮食禁忌。"
"我也有错,不应该那么冲动。"宋永康也道歉,"以后买菜前我先问问大家的意见。"
"既然都回来了,我们就好好商量一下规则。"魏淑华趁机提议,"把各种情况都考虑进去。"
四个人重新坐下来,花了整整一个上午,重新修订了生活规则。
每个人要列出自己的饮食禁忌和偏好;买菜前要征求大家的意见;抽烟只能在院子里;音响音量不能超过一定分贝;洗衣服要用无味的洗衣液;有客人来访要提前通知。
这些规则看起来琐碎,但确实有效地减少了摩擦。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冲突,四个人开始真正了解彼此。
魏淑华发现,宋永康其实是个很细心的人,只是有时候表达方式比较直接。
宋永康发现,韩文峰虽然有些古板,但很有原则,说话算数。
韩文峰发现,贾碧云虽然有钱,但一点也不势利,很好相处。
贾碧云发现,魏淑华虽然有时候有点强势,但出发点都是好的。
一个月后,四个人的生活逐渐步入正轨。
每天早上,他们一起去社区广场练太极拳,成了小区里的一道风景线。
上午,魏淑华和贾碧云负责买菜,宋永康和韩文峰在家整理房间。
下午,大家各自做自己的事。魏淑华喜欢读书,贾碧云喜欢听戏,宋永康喜欢修理东西,韩文峰喜欢练书法。
晚上,四个人一起看电视,聊天,有时候还会打扑克牌。
"这样的生活真不错。"魏淑华感慨。
"比我想象的好多了。"宋永康也很满意。
"我很久没有这么开心过了。"韩文峰的脸上重新有了笑容。
"我们的选择是对的。"贾碧云总结道。
04
三个月的试住期很快就到了。
"大家觉得怎么样?还要继续吗?"魏淑华召集大家开会。
"我觉得挺好的。"宋永康第一个表态,"比在儿子家强多了。"
"我也是。"韩文峰说,"这三个月是我老伴去世后最快乐的时光。"
"那就继续吧。"贾碧云也同意,"我们已经磨合得差不多了。"
"那好,我们续签一年的合同。"魏淑华很高兴大家的决定。
但是,就在四个人准备签订正式协议的时候,意外的情况出现了。
宋永康的儿子宋磊突然打来电话,语气很严厉:"爸,您必须马上搬回来!"
"怎么了?"宋永康很意外儿子的态度。
"邻居都在议论您的事,说您和一群陌生人住在一起,像什么话?"宋磊说,"我在单位都没脸见人了。"
"别人怎么说是别人的事,我过得好就行。"宋永康不以为然。
"爸,您想过我们的感受吗?"宋磊的声音提高了,"别人说我们不孝顺,把老人赶出家门。"
"我是自己要搬出来的,又不是你们赶我走的。"
"可是别人不这么想。"宋磊说,"您要是再不回来,我就去那里把您接回来。"
宋永康挂了电话,脸色很难看。
"怎么了?"魏淑华关心地问。
宋永康把儿子的话重复了一遍。
"真是的,别人怎么说关他什么事?"魏淑华不平。
"就是,自己的父亲过得好不好,他不关心,反倒在意别人的看法。"贾碧云也很气愤。
"老宋,你怎么想?"韩文峰问。
宋永康沉默了很久:"我不知道。我不想让儿子为难,但我也不想回到那种压抑的生活。"
第二天,宋磊和王丽一起来到了四个老人的住处。
"爸,您看看这是什么地方?"王丽一进门就开始挑毛病,"这么偏,万一出事都没人知道。"
"这里环境挺好的,有什么不对?"宋永康反驳。
"还有这些人,您了解他们吗?"王丽指着其他三人,"万一是骗子怎么办?"
魏淑华忍不住了:"这位女士,您这话说得太过分了。我们都是退休的老人,骗他什么?"
"谁知道呢?"王丽毫不客气,"现在骗老人的手段多着呢。"
"够了!"宋永康怒了,"她们都是我的朋友,不许你这样说话。"
宋磊赶紧打圆场:"爸,丽丽也是担心您。"
"我不需要这样的担心。"宋永康冷冷地说。
"爸,您就听我们的话,回家住吧。"宋磊苦口婆心,"我们保证不会再限制您的自由。"
"你们的保证我信不过。"宋永康摇头,"我在这里住得很好,不需要改变。"
"那您就是要和我们断绝关系?"王丽威胁道。
"如果你们一定要这样理解,那就这样吧。"宋永康的态度很坚决。
宋磊和王丽气愤地离开了。
当天晚上,宋永康接到了更多的电话。
先是宋永康的弟弟:"哥,你这样做不对,磊磊是你儿子,你不能不考虑他的感受。"
然后是老同事:"老宋,我听说你和一群人住在一起,这样不好吧?"
最后是社区的工作人员:"宋老师,有人投诉您的住房情况,我们要来检查一下。"
面对这样的压力,宋永康开始动摇了。
"也许我真的应该回去。"那天晚上,宋永康对其他三人说。
"为什么?"魏淑华不解,"你在这里不是过得很好吗?"
"可是我不能让儿子为难。"宋永康叹气,"他毕竟是我的儿子。"
"那我们呢?"韩文峰问,"我们算什么?"
"你们是我的朋友,但他是我的血亲。"宋永康很痛苦,"我不知道该怎么选择。"
三个人都沉默了。他们理解宋永康的难处,但也为即将失去这样的生活而感到遗憾。
第二天早上,宋永康开始收拾行李。其他三人虽然不舍,但也默默帮忙整理。
魏淑华在整理宋永康的书桌时,发现抽屉最深处有一个牛皮纸袋。
"老宋,这个袋子要不要带走?"她随口问道。
宋永康正在叠衣服,听到这话,突然停下手中的动作,脸色瞬间变得煞白。
"什么袋子?"他紧张地转过身。
魏淑华已经拿起了纸袋:"就是这个,好像挺重的。"
"别动!"宋永康急忙冲过来,想要夺过纸袋。
然而,在拉扯过程中,纸袋突然散开,里面的东西散落一地。
韩文峰和贾碧云听到动静赶过来,当他们看清楚地上散落的那些东西时,三个人都惊呆了。
宋永康瘫坐在椅子上,双手捂着脸:"完了...全完了..."
魏淑华颤抖着声音问:"老宋,这些东西...你是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