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亲少年读书会第二周圆满结束,本次读书会以《毛泽东的诗路与心路》为核心读物,领略毛泽东诗词中的磅礴力量与伟人的心路历程。
亲少年的策划部经理、学习中心副主任王铱博老师带领亲少年的导师们将目光聚焦于《毛泽东的诗路与心路》的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共同探寻伟人的心路历程。②
在王铱博老师的第四章领读解析下,亲少年的导师们再次重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菩萨蛮·黄鹤楼》、《西江月·秋收起义》这三首诗词,回望那一段历史,不仅能领略三首词作的山水雄奇与情感张力,更能深刻体会青年毛泽东如何在时代洪流中,凭借“诗心”与“战心”交织的双重思考,走出一条从田野到战场、从倡导到指挥的革命之路。正是这种诗与行动的相辅相成,使他最终确立了改变中国命运的战略方向,也将三首词从文学作品升华为时代转折的精神坐标。
第五章,王铱博老师以革命战争的角度为切入点,将中国古代传统边塞战争诗词与毛泽东诗词进行了类比解析,相较唐宋的边塞诗、战争诗,这些作品在几个层面呈现出重要差异。首先是写作视角与情感取向的转变。传统边塞诗多书写将士悲凉、思乡忧国,重在个体经验;而毛泽东的诗词则强调集体形象与革命理想。这种写法不仅提升了战斗氛围,也体现出共产主义运动强调群众主体性的思想特征。
而在第六章中,铱博老师通过毛泽东离开井冈山后的心境变化为主线,让我们更加深入的感受到了毛泽东诗词的风格变化,不仅看到毛泽东诗词中豪迈、激情的一面,还注意到其中情感的复杂性。如《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中,既有“席卷”“直捣”的豪迈,又有“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所体现出的沉郁、悲怆,展现了诗人面对战争时复杂的内心世界。
正如亲少年金牌研学总控戚敏老师所说:"作为一名优秀的研学导师,每次在橘子洲头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每次输出也会不同,唯一不变的是,我想把这种精神,这种理想,这种积极向上,这种努力思考,传达给我的不同年级的同学们!希望她们能一代一代领悟,学习,传承!"。
未来,亲少年教育将继续以文化为桥,以传承为任,让湖湘文化的精神火种,在每一次探寻、每一次讲述、每一次实践中,真正融入青少年的成长轨迹,让“经世致用”的智慧成为他们直面人生的底气,让“敢为人先”的勇气成为他们开拓未来的锋芒。
●我司拥有本内容的知识产权及著作权,一旦盗用,我司将追究法律责任,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亲少年研学”。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
编辑:星星
初审:唐明明
终审:杨春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