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2025年7月28日,央视军事频道发布一则精简通报,引发广泛关注。中国空军最新型歼-20隐身战机编队秘密穿越对马海峡,这片宽度仅为46公里的海域,历来被日韩两国视为“西部门户防线”的核心区域。
该区域布设了大量美制雷达设施及“萨德”反导系统。然而令人惊讶的是,直到央视公开报道,日本防卫厅、韩国国防部以及驻扎当地的美军均未发布任何关于战机追踪的官方记录。
那么,这款代表中国航空工业最高成就的隐身战机,为何能够实现如此隐蔽的飞行?
咽喉要道的致命穿越,雷达铁幕形同虚设
对马海峡并非普通航道,它位于朝鲜半岛与日本九州之间,是通往日本海的重要通道,俄罗斯远东地区所有海上运输都必须经过此处。
从历史角度看,日本一直将此地视为抵御外来威胁的“西部防线”,而在现代军事布局中,这里更是美日韩三国海上防御体系的关键节点。
多年来,日韩在此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军事部署:日本配置了F-35B战斗机及岸基导弹系统,韩国则装备F-35A,并允许美军部署“萨德”防御装置。
理论上,这片仅46公里宽的海域完全处于雷达覆盖范围,任何空中目标都应被精准捕捉。但现实却出人意料地展现出另一种局面。
央视新闻播出后,首尔与东京方面陷入罕见的集体沉默。不是不愿发声,而是根本没有察觉异常。这场“集体失明”暴露出一个残酷现实:三国耗费巨资构建的防空网络,在歼-20面前仿佛成了摆设。
黑科技铸造隐身利刃,鸭翼逆袭颠覆认知
歼-20为何能实现如此高效的隐身性能?答案隐藏在一系列颠覆性技术突破之中。当西方专家还在质疑鸭翼布局对隐身性能的影响时,中国工程师已通过创新的升力体边条翼鸭式结构打破了传统认知。
这种设计不仅没有削弱隐身能力,反而赋予战机卓越的超音速巡航与高机动性。更令人惊叹的是其四重隐身技术体系:微金属结构、海绵状吸波结构、仿生皮质结构以及特殊涂层。
特别是央视画面中闪烁金属光泽的超材料薄膜,可使电磁波如同水流般绕过机身表面,雷达反射截面积仅为F-35的十分之一。
“最先进的是隐身性能,但普通观众无法直接看到”,歼-20副总设计师王海峰在央视《对话》节目中的发言,如今看来更像是技术实力的含蓄展示。当美国传统雷达仍依赖波长特性探测目标时,中国已在多维反隐身技术领域建立了完整体系。
东亚天空的鲜明对照,战场表现高下立判
歼-20的隐身行动恰好成为东亚军事力量对比的生动注解。就在7月24日,泰国空军F-16C/D战斗机对柬埔寨实施越境打击,却被柬方宣称使用中国制造的KS-1C防空导弹击落。
尽管泰国方面坚决否认损失,但其老旧的F-16机型在现代化防空系统面前的脆弱性已暴露无遗。更讽刺的是印度空军的“重塑形象”行动。
7月23日,曾在“57空战”中被巴基斯坦击落的“阵风”战斗机重返克什米尔地区进行演习。去年的那场空战中,法国达索公司不得不承认战机被击落的事实,特朗普也曾直言“5架战机被击落”。如今歼-20的自由行动与之形成鲜明对比。
当泰国F-16投下的炸弹在柬泰边境掀起滚滚浓烟,当印度“阵风”战机在旧战场“缅怀”往事时,歼-20用一次精准的隐身穿越宣告:现代空战的规则已被彻底改写。
空中棋局悄然生变,六代机竞赛再添悬念
这次对马海峡的飞行只是歼-20实战能力的冰山一角。早在2025年1月,它就曾完成夜间突防台海12海里领空而不被发现的“隐形表演”。
随着年产量突破三位数,预计到2025年底,歼-20服役数量将超过400架,中国将成为全球首个建成规模化隐身战机部队的国家。
更令西方担忧的是下一代战机的发展进程。2024年12月,中国首架无垂尾六代机原型机成功完成首飞,隐身性能再次跃升,而美国媒体坦言,其NGAD六代机项目因技术难题已明显落后。
当央视“无意间”公布对马海峡任务时,传递的信息再明确不过:东亚空域的主导权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
驻日韩美军的不安情绪可以理解,雷达屏幕上的一片空白不仅象征着技术落差,更预示着未来可能遭遇“突袭式打击”的潜在风险。
信源:人民日报2025-07-28——这些部队以“第一”命名,他们凭什么硬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