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至28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于上海隆重举行。这场盛会展览面积超7万平方米,汇聚了800余家企业,规模创下历届大会之最。“智能时代同球共济”的主题贯穿全程,为全球人工智能领域奉上了一场思想与创新交织的盛会。
展会现场,60余款智能机器人各展所长:能煮关东煮的“料理能手”、动作流畅的“调酒师”、示范标准动作的“康复指导师”、可连续工作8小时的“工厂作业员”……它们同台亮相,展现着AI技术的多元应用。此次大会聚焦AI技术产品首发首展、赋能各行业与走进日常生活、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等核心议题,全方位呈现了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成果与未来方向。其中,“人机协作”场景的展示,更是为人们打开了一扇洞察未来的新窗口——从生产到生活的多样应用,从“机械动作”到“实用功能”的突破,从“工具属性”到“协作伙伴”的思辨,人工智能的未来形态引发正引发着无限的遐想。
![]()
事实上,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人工智能机器人在部分领域已逐步走进大众视野。比如特斯拉研发的Optimus机器人,已能熟练完成炒菜、接待服务等以往难以单独由机器实现的工作;京东七鲜小厨也引入了炒菜机器人替代厨师,实现了高效且标准化的烹饪流程。
随着技术升级,AI炒菜机器人的功能也愈发强大。以芯厨师AI炒菜机器人为例,它能通过学习分析海量菜谱数据,模拟多种烹饪技法,从简单的翻炒到复杂的煎、炸、烹、煮,几乎无所不能,完美复刻八大菜系。此外,芯厨师AI炒菜机器人还能依据不同食材的特性,提供不同参数的菜谱,确保每道菜都达到最佳口感。此外,芯厨师AI炒菜机器人可以连续工作6000小时,急速升温爆炒系统能15秒升温300摄氏度,AI智能控温算法能保证炒出锅气的同时菜品不焦不糊,大幅提升出餐速度,满足快节奏生活中人们对餐饮效率的需求。
![]()
不过,AI炒菜机器人的发展并非毫无阻碍,民众对此不乏反对声音。不少人认为,机器人做的菜缺少“锅气”和“灵魂”。在他们看来,烹饪不只是食材变食物的过程,更是情感与文化的传递,过程中人与人、人与食物的互动,比菜肴本身的味道更重要。
还有人担忧,炒菜机器人的普及会导致厨师失业。毕竟,厨师是餐饮行业的重要一环,大量机器人的应用似乎会抢占他们的岗位。北京市昌平区一家餐厅的老板就表示,虽然购买机器人比雇厨师更划算,但厨师能应对很多突发情况,这是当前炒菜机器人做不到的;而且机器人的损耗、故障、维修等问题,也需要更明确的解决方案。北京市餐饮行业协会会员代表郑光和也认为,AI炒菜机器人暂时无法完全替代厨师,尤其是技艺精湛的大厨。
但实际上,机器人的出现并非为了取代人类,而是作为强大工具助力人类实现更大进步。就像工业革命时期,机器的普及虽替代了部分手工劳动,却也创造了更多新岗位和机遇。对厨师而言,机器人能将他们从繁琐重复的基础烹饪工作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更多时间精力专注于菜品创新、研发和高端菜肴的烹制。正如某智能餐厅经理于钦玮所说,智能化技术对厨师是挑战也是机遇——菜品研发、餐饮管理等领域需要更多人才,而真人厨师在烹饪创意和灵活性上的优势,是AI机器人难以替代的。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未来必然是人机协作的时代。在餐饮领域,这种协作能实现效率与品质的双赢:机器人负责标准化、规模化的基础烹饪,保障出餐速度和菜品质量的稳定性;厨师则发挥创造力和情感连接的优势,为菜品注入灵魂,提升整体餐饮体验。这种模式并非只适用于餐饮行业,在医疗领域,手术机器人可辅助医生精准操作,提高手术成功率;在教育领域,智能教育机器人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辅导,教师则专注于引导学生的情感发展和价值观塑造。
![]()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为我们勾勒了一个充满可能的未来。AI炒菜机器人的发展只是人工智能应用的一个缩影,尽管面临民众质疑和行业挑战,但它所代表的人机协作趋势已不可阻挡。我们应积极拥抱这一变革,发挥人类与机器人的各自优势,共同开创更美好的未来。正如全国人大代表、南昌大学元宇宙研究院院长闵卫东所言:“机器人和人各有优势,机器人承担重复性、高危性工作,人类则专注于创造性、情感性活动,各展所长,才是技术文明真正的进步。”在智能时代的浪潮中,让我们携手前行,共谱人机协作的新篇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