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咔嚓——"
轮胎轧过路面的声音在寂静的乡间小路上格外刺耳。
韩志明猛地踩下刹车,透过后视镜看到路边散落的金黄玉米粒,心里咯噔一下。他赶紧下车查看,只见原本整齐晒在路边的玉米被轧出一道明显的车辙印。
"完了。"
一个穿着深蓝色粗布衣裳的老太太从路边小屋里走出来,动作不紧不慢,脸上看不出任何表情。她走到被轧坏的玉米旁,慢慢蹲下身子。
"大娘,真对不起,我刚才转弯没注意到..."韩志明连忙上前道歉,"您看这玉米多少钱一斤?我照价赔偿。"
老太太没有立即回答,而是伸出手,一粒一粒地捡着被轧碎的玉米。每捡起一粒,她都会仔细端详一番,仿佛在辨认什么重要的东西。
韩志明等了一会儿,见老人还在捡玉米,便又说道:"大娘,您别捡了,我直接赔钱给您。"
老太太这才抬起头,目光平静地看着他:"这玉米,一粒十五块钱。"
01
韩志明以为自己听错了,愣愣地看着眼前这个花白头发的老太太。
"大娘,您说什么?"
"一粒十五块钱。"柳奶奶重复了一遍,语气依然平静,仿佛在说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韩志明心里一阵发懵。他做生意这么多年,什么样的人没见过,什么样的讹诈手段没遇到过,但眼前这个老太太让他完全摸不着头脑。看她的穿着打扮,分明是个普通的农村老人,身上的衣服虽然洗得很干净,但明显已经穿了很多年。鞋子是那种老式的布鞋,鞋底都磨得有些变形了。
"大娘,您是不是搞错了?这就是普通的玉米啊。"韩志明蹲下身子,抓起一把玉米粒,放在手心里仔细看了看,"您看,这不就是地里种的玉米吗?和市场上卖的没什么区别啊。"
柳奶奶没有说话,只是继续一粒一粒地捡着玉米。她的动作很轻缓,每捡起一粒都要看上好一会儿,有些碎得厉害的,她就叹一口气,小心翼翼地放到一边。她的手很粗糙,满是老茧,但动作却异常轻柔,仿佛在处理什么珍贵的宝物。
韩志明站在一旁,心里越来越不安。他今天本来是去邻镇谈生意的,刚刚签下一个价值两百万的工程合同,心情正好。项目是给一家新建的工厂做室内装修,利润丰厚,他已经在心里盘算着要给家里换辆新车,给妻子买个金手镯。回来的路上为了抄近路,特意选了这条乡间小路,没想到会遇到这样的事。
秋日的阳光照在路面上,把散落的玉米粒映得金黄。这条小路很少有车辆经过,两边都是农田,远处有几座低矮的小山。韩志明看着柳奶奶专注捡玉米的样子,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觉。这个老太太的神情让他无法理解,无法判断她的真实想法。
"大娘,您能告诉我为什么这玉米这么值钱吗?"韩志明试探着问道,"是不是什么特殊品种?还是有什么特别的用途?"
柳奶奶抬起头看了他一眼,眼神中有种深不可测的东西:"就是值这个价。"
韩志明从她的眼神中看不出任何明显的情绪,但那种坚定让他感到困惑。这个老太太的眼神很特别,不像是在讹人,更像是在坚持什么重要的东西。
他仔细打量着眼前的情景。玉米晒在路边的水泥地上,大概有一米见方的面积,厚厚的一层。从玉米的颜色和饱满程度来看,确实是今年新收的好玉米,但再好的玉米也不可能值这个价钱啊。
"大娘,这样吧,"韩志明决定换个方式,"您告诉我这些玉米一共多少斤,我按最好的玉米价格赔给您,一斤十块钱怎么样?这已经比市场价高很多了。"
柳奶奶摇摇头:"不行,就是一粒十五块。"
她的语气虽然平静,但透着一种不容商量的坚决。
02
这时,远处走来几个村民。最先到的是一个五十多岁的中年男人,穿着深蓝色的工作服,肩上扛着一把锄头。看到路边的情况,他快步走了过来。
"柳婶子,怎么了?"中年男人放下锄头,看了看地上的玉米,又看了看韩志明的车。
"老陈啊。"柳奶奶抬起头,"这位先生的车子轧到我的玉米了。"
老陈是附近的村支书,叫陈国强,在这一带很有威望。他四十多岁就当上了村支书,这些年带着村民种果树、搞养殖,把一个贫困村变成了小康村。他先是打量了一下韩志明,见他穿着整齐的西装,开的还是一辆黑色的轿车,便客气地说:"这位老板,您看这事怎么处理?大家都是讲理的人,该赔多少就赔多少。"
韩志明连忙说道:"当然要赔偿,这是应该的。我开车不小心,轧坏了大娘的玉米,肯定要负责任。不过这位大娘说一粒玉米要十五块钱,我觉得可能有些误会。"
"十五块一粒?"老陈也是一愣,他种了这么多年地,从来没听说过这样的价格,"婶子,您是不是说错了?"
消息很快传开了,附近正在田里干活的村民都放下手里的活赶了过来。乡下地方本来就不大,平时最大的热闹就是谁家办红白喜事,这样的奇事更是难得一见,大家都想来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听说柳婶子的玉米被车轧了,要赔好多钱呢!"一个四十来岁的妇女小跑着过来,她是村里有名的大嗓门,消息最灵通。
"到底赔多少啊?"跟在后面的几个村民问道。
"说是一粒十五块钱!"大嗓门压低声音说道,但还是让周围的人都听到了。
"十五块一粒?我的天哪!"一个老头惊叫起来,"那一斤玉米得值多少钱?"
"按一斤三百粒算,那就是四千五百块钱一斤!"有人快速算了一下。
"这不是发财了吗?我家还有几袋玉米呢,要不也拿出来晒晒?"有人开玩笑说道。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议论声此起彼伏:
"十五块一粒玉米?这老太太是不是疯了?"一个年轻人摇着头说。
"就是啊,我们这里的玉米才几块钱一斤,一粒能值几分钱?"另一个人附和道。
"人家开好车的,有钱,多要点也正常。"一个穿着花格子衬衫的中年妇女说道。
"话不能这么说,做人得讲理啊。"旁边一个戴着草帽的老汉反驳道,"钱再多也不能乱要。"
"这么高的价格,真是前所未闻啊。"一个熟悉柳奶奶的村民说道。
"就是啊,从来没见过这样的事。"
"会不会这玉米真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韩志明听着这些议论,脸上有些挂不住。他在这一带做了好几年生意,承包过不少工程,名声一向不错,不想因为这件事影响自己的声誉。但同时,村民们的话也让他更加困惑。如果柳奶奶真的是个品行端正的人,那她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要求呢?
"大娘,"韩志明走到柳奶奶面前,尽量让自己的语气显得诚恳,"您能告诉我这玉米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吗?比如说是什么特别的品种,或者有什么特殊的用途?如果确实值这个价,我绝对不会讲价。"
柳奶奶停下手里的动作,慢慢站起身来。她的动作有些吃力,看得出来年纪确实不小了。韩志明下意识地想要去扶她,但被她摆手拒绝了。
"不用说为什么,就是这个价。"柳奶奶的目光在韩志明脸上停留了一会儿,眼神中有种复杂的情感,"你轧坏了我的玉米,就得赔。"
她的语气虽然平静,但透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决。
03
人群中有个七十多岁的老头儿拄着拐杖挤了进来,他是村里的老支书张德福,德高望重,大家都很尊敬他。
"柳婶子,到底怎么回事?"老支书气喘吁吁地问道,"我在家里就听到有人说你这里出事了。"
柳奶奶对他点点头:"张叔,就是这位先生的车轧坏了我晒的玉米。"
老支书看了看地上的玉米,又看了看韩志明,皱着眉头说:"这不就是普通的玉米吗?怎么会要那么多钱?婶子,你是不是遇到什么困难了,需要钱用?"
在老支书看来,这样的要求确实让人费解,也许背后真有什么原因,也许就是单纯想要更多赔偿。
"没有困难,"柳奶奶摇摇头,"值多少钱我心里清楚。"
老支书有些无奈,对韩志明说:"小伙子,你看这事...要不咱们先坐下来好好谈谈?"
韩志明擦了擦额头上的汗,虽然是秋天,但围着这么多人看着,而且事情这么复杂,他感到压力很大:"大爷,我愿意赔偿,这个没问题。但这个价格确实让人难以理解。如果这位大娘能说清楚原因,我立刻就赔。"
这时,人群中走出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胸前挂着记者证,手里拿着录音笔:"先生,我是县报的记者王小明,能采访您一下吗?"
韩志明心里一紧,他最不希望的就是这件事被媒体关注。做生意的人,名声比什么都重要,最怕的就是负面新闻。如果明天报纸上登出"商人撞坏玉米拒绝赔偿"这样的标题,他的生意就可能受到影响。
"不采访,谢谢。"韩志明摆摆手。
年轻记者并不死心:"就几个问题,很快的。您觉得一粒玉米卖十五块钱合理吗?您准备怎么处理这件事?"
"小伙子,这事还没处理完呢,你先别采访了。"老陈赶紧把记者拉到一边,"等处理好了,有什么结果你再来也不迟。"
韩志明心里很感激老陈,但同时也意识到,这件事如果处理不好,很可能会越闹越大。
他看了看手表,已经下午两点多了。原本计划三点前能到家陪妻子和孩子的,现在看来是不可能了。儿子今天学校有亲子活动,他已经答应了要参加。
"大娘,您看这样行不行?"韩志明走到柳奶奶面前,尽量让自己的语气显得耐心,"咱们先不说价格的问题,您告诉我一共有多少粒玉米被轧坏了,然后我们再商量怎么赔偿。我可以先给您一个大概的数目,您看是否满意。"
柳奶奶看着他,眼神中有种韩志明看不懂的东西:"你真的愿意赔?"
"当然愿意,我轧坏了您的东西,肯定要负责任。"韩志明点点头,"但您得让我明白,为什么这玉米这么值钱。"
围观的人群中又有人说话了:
"我看这小伙子人不错,主动承担责任。"一个戴着眼镜的中年男人说道,他是村里的小学老师。
"就是啊,现在这样的人不多了。"旁边一个妇女附和道,"我前些天在镇上就看到有人撞了人家的鸡,直接开车跑了。"
"可是一粒玉米十五块,这也太离谱了。"那个年轻人还是不能理解。
"说不定这玉米真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呢?"老支书若有所思地说道,"柳婶子不是那种无理取闹的人。"
"对啊,她平时人很好的,经常帮助邻居。"
"那就更奇怪了,为什么会要这么高的价格?"
韩志明听着这些议论,心情更加复杂。他不在乎钱,但在乎自己的名声。如果今天这事处理不好,明天整个县城的人都会议论他。但同时,村民们对柳奶奶的评价也让他更加困惑。如果她真的是个品行端正的人,那这件事肯定有什么内情。
"大娘,我再问您一次,"韩志明最后确认道,"这玉米真的值十五块钱一粒吗?"
"值。"柳奶奶的回答依然简洁而坚定。
04
下午三点,又来了几个人。其中一个穿制服的是交警小王,另外几个是镇政府的工作人员。显然有好心的村民担心事情闹大,报了警。
"怎么回事?"交警小王走过来了解情况。他是个三十出头的年轻人,刚从警校毕业不久,处理这种纠纷还没有太多经验。
老陈赶紧上前解释:"小王,就是这位老板的车轧坏了柳婶子的玉米,现在在协商赔偿。"
交警小王看了看现场,又看了看韩志明的车:"车辆有损坏吗?人员有受伤吗?"
"都没有,就是轧坏了一些玉米。"老陈说道。
"那这就是民事纠纷,你们协商解决就行。"交警小王说道,"不过我可以做个见证,确保公平处理。"
镇政府来的是民政科的李科长,四十多岁,处理过不少类似的纠纷。他也表示可以帮助调解。
韩志明觉得事情越来越复杂了。原本以为就是个简单的赔偿问题,现在连政府工作人员都来了。围观的人也更多了,至少有四五十个人,把这条小路都堵住了。
"柳婶子,您能不能告诉大家,这玉米为什么这么值钱?"李科长客气地问道,"是不是什么特殊品种?还是有什么特别的故事?"
柳奶奶看了他一眼,还是那句话:"就是值这个价。"
李科长有些无奈:"婶子,您这样说我们也不好调解啊。总得有个理由吧?比如说这玉米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用途,或者是祖传的什么品种?"
"没有理由,就是值这个价。"柳奶奶的态度依然坚决。
韩志明看着柳奶奶,心里越来越困惑。这个老太太到底在想什么?她不像是故意讹人的,但一粒玉米十五块钱确实说不通。
人群中有人开始议论:
"会不会是什么传家宝?"
"传家宝也不能是玉米啊。"
"说不定是什么特殊品种,很珍贵的那种。"
"看起来就是普通玉米啊。"
"那就奇怪了,为什么要这么多钱?"
记者王小明一直在人群中观察,时不时地做些记录。他觉得这个事情很有新闻价值,准备写成一篇报道。
"大娘,要不这样吧,"韩志明做了个决定,"您先数一下一共有多少粒玉米被轧坏了,然后我按您说的价格赔给您。但我希望您能告诉我原因,哪怕是私下里告诉我也行。"
围观的人群一片哗然:
"这小伙子真的要按十五块一粒赔?"
"那得多少钱啊?"
"我粗略看了一下,起码得有几千粒。"
"几千粒乘以十五块,那就是几万块钱!"
"太冤了吧?"
"人家有钱,不在乎这点。"
"我看这老太太肯定有什么苦衷。"
柳奶奶听了韩志明的话,眼中闪过一丝光芒。她看着韩志明,仿佛在思考什么。
过了好一会儿,她才点点头:"好,我数给你看。"
说完,她重新蹲下身子,开始一粒一粒地数玉米。这一次,她不再仔细查看每一粒,而是按照完整的和破碎的分类放好。
围观的人们都安静下来,看着柳奶奶认真数玉米的样子。只能听到她轻声数数的声音:"一、二、三、四..."
韩志明站在一旁,心情五味杂陈。他不知道自己这样做是对是错,但看着柳奶奶专注的样子,他决定等等看。
交警小王在一旁做记录,李科长也在观察情况。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柳奶奶数玉米的动作很慢,但很认真。每数完一堆,她都会重新数一遍,确保没有错误。
"这老太太还真仔细。"有村民小声议论。
"是啊,一粒都不多数,一粒都不少数。"
"看来她心里真的把这些玉米当宝贝。"
"到底是为什么呢?"
韩志明听着这些议论,心里的疑惑更深了。如果只是为了讹钱,柳奶奶完全可以故意多数一些。但她这样的行为,让人完全看不懂她的动机。
05
下午四点半,柳奶奶终于数完了所有的玉米。整整一个半小时,她一直蹲在地上,一粒一粒地数着。她将玉米分成两堆,一堆是相对完整的,一堆是被轧碎的。
"完整的一千八百粒,碎的一千四百四十五粒。"柳奶奶的声音有些沙哑,显然是累了,"一共三千二百四十五粒。"
韩志明心里算了一下:3245乘以15,等于48675元,接近五万块钱。这对他来说确实不算是大数目,但这个价格还是让他难以理解。
"大娘,您确定是这个数吗?"韩志明又确认了一遍。
"确定。"柳奶奶点点头,然后慢慢站起身来,腿都有些发抖了。
交警小王记录下了这个数字,李科长也做了备案。
"那就是四万八千六百七十五元。"李科长说道,"不过柳婶子,您真的不能告诉我们为什么这玉米这么值钱吗?"
柳奶奶摇摇头:"不能说。"
围观的村民们议论更激烈了:
"将近五万块钱啊!"
"我一年都挣不了这么多钱。"
"这玉米到底有什么特殊的?"
"柳婶子肯定有什么难言之隐。"
"会不会家里有什么急事,急需用钱?"
"可是她刚才说没有困难啊。"
韩志明看了看围观的人群,又看了看老陈。老陈走过来,低声说道:"老板,要不你再考虑考虑?这价格确实有点离谱。要不我们再劝劝柳婶子?"
"没事。"韩志明摆摆手,从口袋里掏出手机,"大娘,您有支付宝或者微信吗?"
柳奶奶摇摇头:"我不会用那些。"
"那您有银行卡吗?我可以转账给您。"
柳奶奶从衣服口袋里掏出一个旧钱包,钱包是黑色的人造革做的,已经很旧了,边角都有些开裂。她从里面翻出一张银行卡,卡很旧,边角都有些磨损了。
韩志明接过银行卡,看了看卡号。他犹豫了一下,还是打开手机银行,准备转账。
围观的人群都屏住了呼吸,等着看结果。有人掏出手机准备拍照,但被老陈制止了。
"四万八千六百七十五元,对吗?"韩志明最后确认了一次。
"嗯。"柳奶奶点点头。
韩志明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然后按下了确认键。手机很快显示转账成功。
"好了,钱已经转给您了。"韩志明把银行卡还给柳奶奶。
围观的人群爆发出一阵议论声:
"真的转了!将近五万块钱啊!"
"这小伙子太实在了。"
"还是太冤了,普通玉米哪能值这么多钱。"
"我看这老太太肯定有什么难言之隐。"
"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柳奶奶接过银行卡,仔细地放回钱包里。然后她看着韩志明,眼神中有种说不清楚的情绪。
"谢谢你。"她的声音很轻,但韩志明听得很清楚。
"不用谢,是我的责任。"韩志明说道。
交警小王记录完情况,准备离开:"事情解决了,大家都散了吧。没什么好看的了。"
李科长也表示满意:"能够协商解决最好,双方都满意就行。这位老板的做法值得表扬,敢于承担责任。"
围观的村民们开始散去,但还是有很多人在议论这件事:
"这事肯定有内情。"
"柳婶子平时不是这样的人。"
"那玉米到底有什么特殊的?"
"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了。"
韩志明向老陈和围观的村民们道了别,然后准备上车离开。
"等等。"柳奶奶突然叫住了他。
韩志明转过身来:"大娘,还有什么事吗?"
柳奶奶看着他,欲言又止。她张了张嘴,似乎想说什么,但又咽了回去。过了好一会儿,她才说:"你是个好人。"
韩志明愣了一下,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句话听起来很简单,但从柳奶奶嘴里说出来,却让他感到一种特别的分量。
"大娘,您也是个好人。"他最后说道。
柳奶奶点了点头,没有再说什么。
韩志明上车离开了。透过后视镜,他看到柳奶奶还站在原地,看着满地的玉米残渣发呆。夕阳西下,老人的身影显得特别孤单。
06
路上,韩志明一直在想这件事。五万块钱对他来说确实不算什么,他这些年生意做得不错,手头还算宽裕。但这个老太太的表现让他感到困惑。到底是什么情况?为什么要这么多钱?为什么不说原因?
特别是她的眼神,那种眼神让韩志明摸不透她在想什么。
回到家的时候,已经是晚上六点多了。妻子李秀娟正在厨房做饭,八岁的儿子韩小宇在客厅里做作业。听到车响声,母子俩都迎了出来。
"爸爸,你今天怎么回来这么晚?"儿子跑过来抱住他的腿。
"学校的亲子活动你没参加,我都等你好久了。"儿子有些失望。
韩志明心里一阵愧疚,蹲下来抱住儿子:"对不起,爸爸今天遇到点事情,耽误了。下次一定参加,好不好?"
"那你给我买礼物了吗?"儿子眨着大眼睛问道。
韩志明这才想起来,他原本计划在回家路上给儿子买个玩具的,结果被这件事耽误了。
"明天爸爸一定给你买,你想要什么?"
"我想要个变形金刚!"儿子兴奋地说道。
"好,明天就买。"韩志明摸摸儿子的头。
李秀娟走过来:"怎么回来这么晚?谈生意不顺利吗?"
韩志明停好车,走进屋里:"生意谈得很顺利,签了个两百万的合同。就是路上遇到点事。"
"什么事?"李秀娟给他倒了杯水。
韩志明把下午发生的事情详细地讲了一遍。李秀娟听完后,瞪大了眼睛。
"你疯了?普通玉米能值那么多钱?五万块钱你就这么给了?"
"我也觉得奇怪。"韩志明坐在沙发上,"但那老太太的眼神...总觉得不像是贪财的人。"
"那你说她图什么?"李秀娟在他旁边坐下,"五万块钱不是小数目啊,够咱们家生活半年了。够小宇的学费和兴趣班费用了。"
"我也想不明白。"韩志明摇摇头,"可能真的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吧。"
儿子韩小宇听了一会儿,好奇地问:"爸爸,那个奶奶为什么说玉米那么值钱啊?是不是魔法玉米?"
韩志明苦笑了一下:"爸爸也不知道,可能真的是魔法玉米吧。"
李秀娟想了想:"你说会不会有什么误会?要不明天再去问问?"
"算了,钱都给了,就这样吧。"韩志明端起水杯喝了一口,"再说人家老太太也不容易,就当做好事了。"
但他心里其实并不平静。一粒玉米十五块钱,这个价格背后一定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可是无论他怎么想,都想不出普通的玉米为什么会这么值钱。
晚饭后,韩志明一直心神不宁。他在客厅里来回踱步,脑海中反复回想着下午的情景。
柳奶奶的表情、她说话的语气、她捡玉米时的专注、她数玉米时的认真、她最后说的"你是个好人"...每一个细节都让他觉得这件事不简单。
"你别转了,看得我头晕。"李秀娟放下手中的毛线活,"就是赔了点钱,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不是钱的问题。"韩志明停下脚步,"我总觉得那个老太太有什么话没说。"
"那你明天再去问问不就知道了?"
韩志明想了想,摇摇头:"算了,人家既然不愿意说,我也不好追问。"
他走到窗前,望着远处的村庄。夜色中,那条乡间小路已经看不清楚,但他仿佛还能听到轮胎轧过玉米的声音。
"你说,会不会那些玉米真的有什么特殊的地方?"韩志明回头问李秀娟。
"能有什么特殊的?玉米就是玉米。"李秀娟继续织着毛衣,"除非是什么稀有品种,但看起来也像普通玉米啊。"
韩志明点点头,但心里还是觉得不踏实。
晚上躺在床上,韩志明翻来覆去睡不着。脑海中一遍遍地回放着下午的情景,尤其是柳奶奶最后对他说"你是个好人"时的表情。
那不像是得到赔偿后的满足,更像是...一种复杂的情感。里面有感激,有欣慰,还有一种说不出的东西。
凌晨三点多,韩志明实在睡不着,起身到阳台上抽烟。深秋的夜晚有些凉,他裹紧睡衣,望着远处的村庄发呆。
月光下,那条乡间小路显得格外安静,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但韩志明知道,有些事情一旦发生,就会在心里留下痕迹。
他想起柳奶奶捡玉米时的认真,想起她说"一粒十五块钱"时的坚定,想起围观村民的议论和指点...
这一切都让他感觉像是在做梦,但银行账户里减少的五万块钱提醒他,这一切都是真实的。
他还想起了柳奶奶的眼神。那种眼神让他困惑,无法理解她的真实想法。
第二天是周六,韩志明本来没有什么特别的安排。但他醒得很早,六点不到就起床了。
李秀娟和儿子还在睡觉,他悄悄走到厨房,给自己泡了杯咖啡。
站在厨房的窗前,他又想起了昨天的事。那个老太太到底在想什么?为什么要那么多钱?为什么不愿意说明原因?
正想着,手机突然响了。
韩志明看了看时间,早上八点半。周末的这个时间点很少有人给他打电话。
他看了看来电显示,是个陌生号码。
犹豫了一下,他还是接了起来。
韩志明最终还是转了账。五万整,一分不少。
回到家,妻子李秀娟听说这事后直摇头:"你疯了?普通玉米能值那么多钱?"
"我也觉得奇怪。"韩志明坐在沙发上,"但那老太太的态度让人摸不透。"
那天晚上,韩志明翻来覆去睡不着。一粒玉米十五块钱,这个价格背后一定有什么特殊的原因。
第二天早上八点半,韩志明正在洗漱,手机突然响了。
陌生号码。
"喂,您好,请问是韩老板吗?"电话那头传来一个中年男人的声音,语气带着颤抖,"关于昨天玉米的事...我妈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