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抗生素耐药性问题日益严峻,开发新型抗菌剂迫在眉睫。传统抗生素通过抑制蛋白质合成等生化机制发挥作用,但细菌易通过基因突变产生耐药性。离子液体衍生物(ILDs)作为阳离子两亲分子,通过物理破坏细菌膜结构实现杀菌,其模块化结构允许通过烷基链长度精准调控活性。然而,实验发现烷基链长度对膜活性的影响存在矛盾:例如吡啶类ILDs中长链活性更强,但二酮吡咯并吡咯(DPP)类ILDs中ILD-6(6碳链)和ILD-12(12碳链)的抗菌效果却优于ILD-8。这些矛盾亟待从分子机制层面解析。
![]()
苏州大学杨凯教授/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元冰研究员合作通过全原子分子动力学模拟,结合主成分分析、马尔可夫状态建模和自由能计算等方法,首次揭示了ILDs攻击细胞膜的通用两步机制:膜表面结合→膜内插入。研究表明,烷基链长度通过调控单体构象熵与聚集体构型熵的竞争,决定抗菌效率。基于此,团队提出通过调节烷基链刚性/长度或引入富勒烯C60优化膜攻击策略,为设计高效抗耐药菌药物提供了新思路。(源自ABSTRACT)
机制解析:烷基链驱动的两步攻击
图1 直观展示了ILDs的分子结构(含DPP核心、烷基链和阳离子咪唑基团)及其膜攻击机制:单体通过分子内构象变化完成"结合-插入",而聚集体则依赖分子间构型重排实现膜破坏。模拟发现,无论单体或聚集体均遵循"先表面吸附,后插入脂质双层"的通用路径,但烷基链长度(n=6-12)和聚集状态显著影响各步骤效率。
![]()
图1. ILDs的膜攻击机制 顶部:ILD分子及膜脂质结构;底部:ILDs的两步膜作用机制:(1)初始膜结合;(2)插入,伴随ILD单体的构象变化(分子内)和ILD聚集体的构型变化(分子间)。
图2通过动态快照揭示关键规律:短链单体(如ILD-6)结合膜更快(约55纳秒),但插入较浅(约1.0纳米);长链单体(如ILD-12)结合慢(约130纳秒)却插入更深(约1.3纳米)。相反,聚集体行为截然不同——ILD-12聚集体结合速度(约100纳秒)反超其单体,且插入深度始终高于单体。这解释了实验中ILD-12高浓度下的优异抗菌性(深插入增强膜通透性)与ILD-6的快速杀菌性(快结合动力学)。
![]()
图2. ILD-膜相互作用 (a,b) 单体(a)和聚集体(b)(含ILD-6/ILD-12)膜攻击过程的代表性模拟快照。红框标注插入态放大图。(c) 烷基链长度对膜结合时间与插入深度的影响。底部:结合时间与插入深度示意图。
构象与构型熵的博弈
图3显示单体ILDs在膜结合时发生显著构象变化:短链ILD-6呈伸展构象,烷基链动态摆动;长链ILD-12则形成紧凑折叠构象。插入后二者均转为"U型构象",且长链在膜内构象灵活性更高。马尔可夫模型进一步证实,短链向插入态转换速度(约38纳秒)远快于长链(>100纳秒)。
![]()
图3. 单体ILDs构象变化 (a) ILD-膜距离(ΔD)和回转半径(Rg)示意图;(b,c) ILD-膜作用过程中ΔD与Rg的时间演化;(d,e) 主成分分析确定的膜结合/插入步骤优势构象;(f,g) 马尔可夫模型分析的构象状态转换。紫色框:结合步骤,绿色框:插入步骤。
图4揭示聚集体行为核心在于构型重排:ILD-6聚集体膜吸附后易解离为单体插入,而ILD-12聚集体保持结构完整性,通过分子间构型调整实现深插入。主成分分析表明,长链聚集体的构型刚性更高,这与后续熵调控机制直接关联。
![]()
图4. 聚集体ILDs构型变化 (a) 聚集体-膜距离(ΔD)和聚集体回转半径(Rg′)示意图;(b,c) ΔD与Rg′的时间演化;(d,e) 主成分分析确定的结合/插入步骤分子构象;(f,g) 马尔可夫模型分析的聚集体构型状态转换。紫色框:结合步骤,绿色框:插入步骤。
热力学驱动力破译
图5的自由能分解发现颠覆性规律:单体ILDs的膜攻击全程由构象熵主导(占比>70%),长链因更高灵活性增强熵驱动力;而聚集体ILDs则呈现熵-焓接力驱动——初始结合阶段依赖构型熵,深插入阶段转为焓驱动。这一热力学二分法完美统一了烷基链长度的双向调控效应。
![]()
图5. 熵-焓竞争机制 (a) 自由能(ΔG)中熵(-TΔS)与焓(ΔH)的竞争示意;(b,c) 单体ILD-膜作用的ΔG、ΔS(含构象熵ΔSconform)、ΔH随ΔD的变化;(d,e) 聚集体对应数据。红圈标注ΔG最小值;背景色标示主导机制:红色(熵驱动),蓝色(焓驱动)。
理性设计新策略
图6提出两种熵调控方案:通过增加链刚性限制ILD-12单体构象变化,可加速其膜结合50%;或向ILD-12聚集体引入富勒烯C60核心,约束构型自由度使结合速度提升40%。插入后C60暴露于疏水膜核心还可促进ILDs释放,协同增强膜破坏。
![]()
图6. 基于构象/构型调控的设计策略 (a-c) 构象策略:(a) ILD-12链刚性化/延长修饰;(b) Rg的时间演化;(c) 修饰后结合时间与插入深度对比。(d-g) 构型策略:(d) C60-ILD-12聚集体形成示意;(e) Rg′的时间演化;(f) C60嵌入后的结合/插入参数;(g) C60-ILD-12聚集体膜作用快照。
展望
该研究建立的"结合动力学-插入深度"二分机制,为设计智能抗菌剂指明方向:未来可开发浓度依赖性制剂——单体实现快速膜结合,聚集体执行深度破坏;通过C60等调节剂预组织聚集体构型熵以优化膜识别;还可利用环境响应基团,在靶点切换动力学驱动结合与热力学驱动插入模式。精准调控各步骤熵-焓平衡,将推动高效低毒抗耐药菌药物的诞生。
来源:高分子科学前沿
声明: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学之处,请在下方留言指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