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邹平市西董街道办事处鹤伴山森林公园内,有一条长约2500米、宽约8米的“杨家峪抗日沟”。沟内林木繁密、怪石林立,现已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被确立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70多年前,此处曾发生八路军“钢八连”与侵华日军的激烈战斗。钢八连以“能吃苦、作风硬”著称,在长山、邹平地区屡建战功,其勇猛顽强的战斗作风令日伪军闻风丧胆,深受当地群众赞誉。
钢八连前身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基干三营九连,1940年被改编为清西独立团八连。该连队武器装备在当时部队中较为先进,有两挺机枪、一个掷弹筒、几十支大盖枪,连队的成员大都是久经战场的老兵,因而该连具有很强的战斗力。
1943年,中国共产党实行“精兵简政”政策,八连奉命划归地方建制,被编为长山县大队二中队。由于对敌斗争形势恶化,我部队转移至根据地长山县八区一带驻扎。
1943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进入极端困难的阶段。日寇在军事上采取了更加毒辣的手段,对抗日根据地实行灭绝人性的“三光”政策,反复多次进行“扫荡”,邹长地区的斗争更加恶化,原有根据地大部分沦为敌占区和游击区。在此期间,国民党顽固派分裂加剧,有的公开投敌,有的暗中与日军勾结,联合对邹长根据地进行“蚕食”“扫荡”“清剿”。邹长根据地由原来的207个村减至81个,人口由10多万人骤降至3.7万人。
1943年9月14日,日军纠集胶济铁路沿线日伪军1000余人,对长山八区(今西董街道)抗日根据地进行合围大“扫荡”。当时,八连正驻扎于长八区台头、马庄一带。拂晓时分发现敌情后,八连立即组织反击,但这次敌人是有备而来,且装备精良、人数占优,八连只好边打边沿山沟向鹤伴山方向撤退。至上午10时,八连撤到鹤伴山,向下一看全是敌人。
在这种情况下,连长张方胜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部队已陷入日军扫荡合拢圈,且四周山头皆已被敌占领,突围的难度很大。他果断决定与敌决一死战,召集大家作动员说:“同志们,我们今天被敌包围了,我们八连都是久经考验的老战士,决不向敌人投降,决不给钢八连丢脸!”全连战士高声回答:“决不投降,与敌人血战到底!”
敌军凭借兵力与装备优势向八连阵地发起猛攻。面对气势汹汹的日伪军,八连勇士同仇敌忾,发扬我军“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展开殊死抵抗,子弹用光了就用刺刀迎敌,刺刀断了就用石头和牙齿与敌拼杀。
但因地形不利且敌我力量悬殊,八连伤亡惨重。连长张方胜率众且战且退,在持续至当日中午的激烈交火中,除副连长李长富率少数战士成功突围外,张方胜及大部分战士壮烈牺牲。
这次战斗,八连共有80余名勇士献出了生命。钢八连“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展现了中国人民在强大的敌人面前同仇敌忾、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钢八连全体干部战士皆奋战到底,无一人屈膝投降,在邹长人民的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新中国成立后,邹长人民为了纪念在这次战斗中牺牲的革命烈士,将烈士殉难地正式命名为“抗日沟”,并在当年的战斗遗址上修建纪念桥梁,取名为“抗日桥”,以纪念浩气长存的革命英灵。2002年,中共邹平县委、邹平县人民政府在抗日桥南侧落成革命烈士群雕,并举行了隆重的揭幕仪式。
(资料来源:滨州市博物馆官网、滨州市政协文史馆官网)
记者 葛肇敏 整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