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岛公园的美,早已将水景园林艺术的精髓演绎到极致。但"美哉桃花岛",前人笔下已有详尽描摹,自不待言。我且独论这"大哉桃花岛"的深意。
桃花岛之大,不仅在于它是邳州规模最大的公园,扩建完成之时,更成为苏北县级公园中当之无愧的翘楚。这"大",恰是邳州人敢为天下先、勇筑天下大的精神写照,是城市气魄的生动注脚。
这"大",绝非仅指几千亩的广袤面积,更在于其非凡的大气魄、超前的大设计、壮美的大景观与豪放的大意境。
且看那二十四座风格迥异的节气桥,集纳国内书法名家题字,本就是一处文化大观。恰逢公园建成后不久,二十四节气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桥便身价倍增——从一城之景,跃变为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鲜活载体,更成了传承民俗文化的最佳基地。此类将文化深意融入景观的巧思,在园中比比皆是。
其实,"大哉桃花岛"的神韵,早有渊源。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李清溪老书记重返邳州任职。在力排众议建成影剧院、拓宽"天下水杉第一路"邳苍路等大手笔之后,1978年的一个傍晚,他在城东荒郊散步时,忽生宏愿:挖千亩塘养鱼,堆土成丘种万棵桃树,为邳州百姓造一处休闲乐土,以报乡梓。说干就干,他当即找到运河公社孙成吉书记商议。是年冬天,千人奋战三个月,雏形初现;两年后,这里已是观者如云,赏花游池的人群络绎不绝,"桃花岛"的美名便在口碑中悄然传开。尽管顺应民心,却有人以"宣扬资产阶级享乐思想"上告,老书记因此挨批,续建工程只得暂缓。但民心所向势不可挡,九十年代,标准化的城市公园终得建成,亭台楼阁、池桥山石一应俱全。恰逢邳州撤县建市成功,遂命名"邳州公园",成为这座城市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地标。二十年后,公园东扩至六保河东两千余亩水塘沼泽,聘请园艺名家精心设计、园林巨匠躬身施工,终成今日大美之境,而"桃花岛"之名也早已众望所归!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暑假周日,我曾骑车带小女逛桃花岛。那时的景象,颇似如今的田园农家乐:泥路弯弯绕绕,荷田依依摇曳,桃林漫无边际,杂花肆意生长,野趣盎然间,藏着别样洞天。
九十年代初春,我赴桃花岛赏桃,见游人如织、花海如潮,有感而发写下短文,刊发于市报副刊,或许是最早描摹桃花岛盛景的文字。
后来担任市报副刊编辑,有幸连载李清溪老书记的自传《青山不老》,其中便有创建桃花岛的珍贵记述。再后来,张元栋老师又以专题报告文学详述老书记的创建之功。这段奠基岁月,如今已鲜为人知。
我与李清溪老书记因文字结缘,成了忘年之交。常去李老家中听他讲述人生传奇,而桃花岛,始终是他口中的得意之笔。
后来因政协委员视察之责,我多次参与桃花岛扩建的座谈调研,与这片土地的缘分又深了几分。
如今退休后赴北京帮女儿带娃,书架上摆着印有桃花岛美景的"邳州印象"酒瓶,成了聊慰乡愁的寄托。每次从北京返回邳州,必去桃花岛走走拍拍,看它随岁月流转愈发秀美。尤其夜晚的桃花岛,灯火阑珊宛若仙境。外孙女每晚都要去园中玩耍,那里遍地开花的文娱设施五花八门、洋洋大观,早已是邳州城里孩子们的游戏天堂。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桃花岛公园这份穿越时光的馈赠,正是它最动人的大境所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