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方世界》之2306 60×120cm 布面丙烯 2024
“画品如人品”。
石建军为人朴实、谦和,
他的画具有坚实、厚重的力量。
他走出了属于自己的一条路:“写意油画”
在中央美术学院名师大家辈出的环境中,石建军走出自己的一条路,他选择陕北、江南等风景中独有的形态和结构,在画中融入精神,融入现代文明的思考,沉浸在古代文明的创造中,打造极具时代性的中华民族审美。有如他作品中的黑色就非常丰富,把 色彩印象和诗的境界融合 ,具有极强写意性和浓郁的绘画性。
《佛经故事三》
布面油彩
100cm×175cm
2018
《佛经故事三》局部
《佛经故事三》局部
《佛经故事八》
布面油彩
100cm×160cm
2019
《佛经故事六》
布面油彩
100cm×160cm
2019
《“异境”系列之十五》
布面油彩
160cm×80cm
2019
《“异境”系列之五》
布面丙烯、矿物颜料
60cm×80cm
2019
《“异境”系列之六》
布面丙烯、矿物颜料
100cm×80cm
2019
《“异境”系列之八》
布面丙烯、矿物颜料
100cm×80cm
2019
《惊鸿一瞥之一》
布面丙烯、矿物颜料
150cm×100cm
2019
《惊鸿一瞥之二》
布面丙烯、矿物颜料
150cm×100cm
2019
《十方世界之一》
布面油彩
100cm×150cm
2021
《十方世界之二》
布面油彩
60cm×120cm
2021
《十方世界之三》
布面油彩
100cm×140cm
2021
《十方世界之四》
布面油彩
80cm×100cm
2021
《迹·象》
木板综合材料
60cm×120cm
2021
《迹·象之二》
木板综合材料
60cm×120cm
2021
《迹·象之三》
木板综合材料
60cm×120cm
2021
《迹·象之四》
木板综合材料
60cm×120cm
2021
《亭台清晖》
布面丙烯
70×130cm
2020
《园之四》
布面丙烯
50×100cm
2023
《园》之三
布面丙烯
50×100cm
2023
《园》之二
布面丙烯
50×100cm
2023
《古园写意》
布面丙烯
50×100cm
2022
《池与廊》
布面丙烯
50×100cm
2023
《游园》
布面丙烯
60×90cm
2021
《秋园》
布面丙烯
50×70cm
2023
传统何以当下?
——从石建军的绘画创作谈起
文/高岭(艺术评论家)
石建军用《佛经故事》、《异境》、《惊鸿一瞥》来命名自己近几年的创作系列。这些画面中的景物元素,与他近年外出对文化历史古迹遗存的写生,有着延续性和关联性,也与他十几年前热衷于以青山为伴、为山居立像一脉相承。在我看来,无论是将山野与乡居当作创作的素材,还是将园林与图腾归为创作的再造,其实都是艺术家希冀用一种熟练上手的模式或者一种源自传统的图像来表达对自然的景仰。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个当代人,面对自己生活的北京这样一个超大型都市,面对一切都被现代工业和科技文明“洗礼”过的“二手”自然,如何去描绘青山,如何去放飞自我,
其实是一种考验或者说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和很大范围内,对自然青山的艺术表现,是建立在写生的基础之上的。而后者正是我国美术院校教育体制中一切训练的起步和基础。最近十年,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把创作的焦点锁定在自然和青山,以区别于此前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对社会和历史的偏好,其中许多人直接以青山湖海、花红柳绿的写生为创作本身;也有不少人受到了当代艺术对媒介材料和语言方式转换的强调而尝试着在写生之外重构异度的自然图像……石建军近期的创作应该属于后者,即他尝试着用历史性和符号化的传统图像来重构自己以前所钟爱的绘画内容。
这种选择既远离了对乡村风貌和山野景色的客观再现,也不同于将古代绘画图像直接移植到油画布上的媒介更换。石建军在寻找着自己在画面上重构传统对自然景仰的理由。
其实,艺术的本质不在于对景写生式地还原一种被观看的自然对象,也不在于按部就班地复制古代先贤的经典图式,因为脱离了当时的沧桑,其图式也就只是今人的一种唏嘘。即便是古人当时笔下的青山和经变故事,也不是作为物理实存的自然,而是寄托和假借着理想和教义并且作为概念而存在的“山水”中的青山、庙宇、园林、村舍。了解这一点,对于理解何故一代代人不厌其烦地“复制”和重写那些经典的图式至关重要。那些在古代尚未被社会化的自然,其实是先人们寻找超越社会之外的场所。因此,古人不会像现今那样强调再现式的写生,也不会如传统所要求的那样去唯识唯理地“格物致知”,青山作为“山水”是被“想象”和“概念”化为超现实性的。正是这种经过想象而具有的超现实性,才是经年历久、代代相传的关键所在。在这一点上,无论东方西方,不分媒材画种。
对于现在的石建军来说,既然艺术的本质不在于像他以前那样为了收集和积累素材而忠实地再现世界“原有的”样子,而在于如何有效地表达世界“应有的”样子,那么,选择什么样的主题和选择什么样的形式语言,并无高下优劣之分——重要的在于是否适合创作者本身。
自然依然是石建军绕不过去的首选,因为他这二十年的创作中,并没有涉及社会批判主题。但这绝不意味着他没有关于人与世界的存在意义的思考。从他常年来对表现性油画语言的偏爱和疏离性空间关系的执着看,他对艺术与人生以及世界的关系,有着自己的体悟。是的,在视觉艺术中表现世界“应有的”样子,中国人有自己的方式。中国先人的方式是在社会之外的青山云水中寻找超越眼前世界的“应有的”场所,他们认为在社会和人事不触及的自然中保有超越性。自然是存在论意义上的存在方式,不是被观看的风景。自然包含时间中的空间和空间中的时间,是一个不断演化的存在,一个无限而无穷的存在,因此含有道的全部意义,即“道法自然”。而这含道之自然乃人无法完全理解和把握,所以自然是超越的。它不属于任何人。
以艺术中的山水去拒绝社会历史和政治,以山水去拉远与世俗的距离,或者拉近与超越性的距离,这是长久以来人们对中国传统山水内在功能的通识。但是山水也罢、青山也罢,它的超越性远不止于作为逃逸之地,而在于代表不变与万变的时间上的永恒性对人的召唤。如果意识不到山水对人的召唤,将青山不与人事相对照,山水就失去可以超越的内容,就只是风景或者心境的表象写照,就只是表达了一种寄情美学。
石建军依然在以自然为主题,依然在使用他钟爱的表现性技巧和手段,但是现在,他的画面更加舒朗自由,各种历史符号和传统元素在日渐压平的空间中,被情绪性的笔迹和色彩时而泛起、时而消融,其中蕴含着当下人面对青山、回望历史的复杂心性,令人玩味。
青山是人的青山,传统是人的传统,艺术的超现实性不仅要尊重传统,更要加入今人的体认和取舍,在人之外的世界,即使是无限而且无穷的,也是无意义的,因为无人的世界便无言说,无言说则无意义。石建军,用历史和文化遗存符号,在寂寥的山林和莫名的空间中,为我们尝试去描绘一个 “应有的”超越性的世界的样子,画面看似景物散落和碎片化,貌如言不尽意的纠结,而实则意在象外。这些画作是人之象,有象外意,这便是传统对于今天的昭示,这便是时人对于存在论意义的一种探问。
石建军
1969年生于湖南,先后就读于湖南衡阳师范学院美术系、中央美院油画系二画室研究生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会员、吴冠中艺术馆特聘艺术家,现为职业艺术家。
- END -
收藏|展览|投稿
微信:artgeya
邮箱:artgeya@163.co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