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这天,河南周口有笔拖了五年的饭钱总算有了着落。说起来这事挺让人唏嘘——68张欠账条,加起来28285块,餐馆老板追了五年没结果,媒体一报道,当天就分几次结清了。
这钱原本是四五年前的账。苏女士的父母在商水县袁老乡开了家小餐馆,那会儿县粮食局的扶贫干部常来吃饭,吃了就打白条。后来餐馆关了,苏女士父母为这钱没少跑腿,气也生了不少,身体都拖垮了。直到找了媒体,事情才闹大,当天钱就到账了。签字人之一的陈某后来在电话里说,是自己先垫的钱,说是单位走流程太慢,还挺不好意思,说“人家小饭店不容易,因为舆论才解决,挺惭愧”。
![]()
这事一曝光,网上议论就没停过,网友们的话可不算客气。
有人直戳戳地怼:“五年啊,一千八百多天,流程能走这么久?这媒体一曝光,流程就跟按了快进键似的?早干嘛去了?”底下一堆人跟着附和,说这效率简直“魔幻”,“平时说流程规范,真要较真了,原来不是走不了,是不想走快”。"签白条时龙飞凤舞,还钱时装聋作哑。这哪是吃饭欠账,分明是拿政府公章当护身符!"
还有人拿“扶贫”俩字开涮:“扶贫干部是去帮老百姓的,结果帮着帮着,把百姓的餐馆给帮倒闭了,这哪是扶贫,分明是给人家添堵。人家小饭馆起早贪黑挣点辛苦钱,当初肯赊账,还不是信着‘公家’俩字?结果这份信任,愣是被拖成了心病。”这话底下,好多人想起自家做点小生意被欠账的经历,纷纷吐槽“公家欠账更难要,毕竟人家手里有‘流程’当挡箭牌”。
![]()
更有人替餐馆老板抱不平:“苏女士说父母因为这事气出病,餐馆都关了,这哪是欠账,这是把人家生计都快拖垮了。那欠条上写的大锅鸡、捞面条,当初干部们吃得香,转头就成了压在老板心头的石头,换谁不窝火?”还有人算细账:“28285块,五年,就算存银行还有点利息呢,这拖了五年,连句正经的说法都没有,最后还是靠曝光才解决,这叫什么事?”
也有网友盯着“流程”俩字不放:“陈某说单位流程慢,这流程是比蜗牛爬还慢?五年时间,足够一个新生儿上幼儿园了,合着一笔饭钱的流程比养个孩子还复杂?说到底,还是没把人家小老板的难处放在心上。真要是自家亲戚被欠了钱,你看这流程能走五年不?”
![]()
更尖锐的评论直指公信力:“公职人员吃饭打白条,说白了就是拿政府的名声当抵押。欠一天是疏忽,欠五年就是耍赖。老百姓当初信你是‘公家的人’,才肯让你赊账,结果呢?这不是寒心吗?以后谁还敢信?”有人举例:“之前听说有的地方,干部换了届,前任的账就没人认了,美其名曰‘新官不理旧账’。按这逻辑,政府办事不成了击鼓传花?谁接盘谁倒霉?那老百姓的事,还能指望有个准信不?”
还有人把“扶贫”和“欠账”放一块儿比,越比越觉得讽刺:“扶贫小组的任务是帮群众脱贫,结果倒好,给群众添了笔五年要不回的债。这哪是‘俯首甘为孺子牛’,分明是‘伸手就来讨债鬼’。当初吃人家的饭时可能挺痛快,没想过人家小饭馆要靠这钱交房租、进货、养家吧?”
![]()
其实网友们吵来吵去,核心就一个:这事解决了是好事,但解决的方式不太磊落。如果非要等媒体曝光、舆论施压才能把该给的钱给了,那平时的规章制度、责任担当都去哪了?更荒诞的是,这出"官赖现形记"发生在扶贫背景下。本该带着群众脱贫的干部,自己倒成了"致贫"推手。当签单的笔成了打白条的刀,吃进肚里的鸡块面条都化作扎向政府公信力的刺。
说白了,这钱能结清,靠的不是制度的顺畅运行,而是舆论的“临门一脚”。可舆论不可能盯着每一笔欠账,也不可能每次都“一脚踢中”。这次是餐馆老板硬着头皮找了媒体,那下次呢?那些没勇气、没渠道找媒体的人,他们的账该找谁要?
![]()
陈某说“惭愧”,这份惭愧不该只停留在嘴上。更该琢磨的是,怎么让“流程”不再成为懒政的借口,怎么让“前任的账”有人认、有人管,怎么让老百姓对“公家”的信任,不再变成沉甸甸的欠条。毕竟,群众信的不是某个人的“惭愧”,而是能实实在在解决问题的规矩和担当。
说到底,欠债还钱本就是天经地义,尤其是拿着公家身份的人,更该明白:你欠的不只是一笔饭钱,还有老百姓心里的那份信任。这笔账,比28285块金贵多了,可不能再随便拖着不还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