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林哲,你疯了吗?陈总明天的会议关系到公司生死存亡,你竟然敢说没空?"电话里,王海的声音几乎是在咆哮,声音都有些变了调。
林哲坐在自家阳台的藤椅上,慢慢品着茶,看着远处的夕阳西下。
手机里传来的怒吼声,像是来自另一个世界。
"王总,我想你可能搞错了什么。"林哲的声音平静得像湖水。
"我只是一个年终奖8000块的技术总监,这么重要的投资会议,我担不起这个责任。"
电话那头瞬间安静了,只能听到王海急促的呼吸声。
"另外,王总,我今天休假,确实没空。"林哲放下茶杯,语气变得更加冷静。
电话里传来了什么东西重重摔在地上的声音,接着是一片死寂。
林哲看着手机屏幕,嘴角微微上扬,十年了,这场游戏,终于到了摊牌的时候。
01
在公司里,所有人都认为林哲只是个沉默寡言的技术总监。
他总是穿着简单的格子衬衫,戴着黑框眼镜,除了必要的技术讨论,几乎从不主动和同事交流。
"哲哥又在写代码呢?"新来的实习生小李好奇地问道。
"嘘,别打扰林总监,他一天能写一千行代码,是我们公司的技术大神。"同事小王压低声音说道。
但他们都不知道,公司的老板王海,其实是林哲的大学室友,更是他十年来最信任的兄弟。
十年前,当所有同学都在为找工作而焦头烂额时,林哲和王海却在学校附近一个十几平米的出租屋里,用仅有的几万块钱创立了这家公司。
"哲子,你说我们真能成功吗?"那时的王海坐在破旧的椅子上,看着满屋子的二手电脑设备。
"只要技术过硬,没有做不成的事。"林哲头也不抬,手指在键盘上飞快地敲击着。
那间出租屋简陋得可怜,夏天热得像蒸笼,冬天冷得要命。
墙皮脱落,天花板还时不时漏雨。
但就在这样的环境里,两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熬过了无数个通宵达旦的夜晚。
王海负责跑业务、拉投资,天生就有一副好口才,总能在关键时刻说服客户和投资人。
而林哲,则是公司真正的技术灵魂,从最初的系统架构设计,到后来的核心算法开发,每一行代码都是他亲手写出来的。
"哲子,咱们分工明确,我负责对外,你负责技术。但股权这事得商量商量。"有一天,王海突然严肃地说道。
"你想怎么分?"林哲停下手中的工作。
"为了方便我在外面谈投资和签合同,工商注册我占100%。但实际上,你是40%的股东,这个我们签个代持协议,去公证处公证一下。"
"可以。"林哲想都没想就同意了。
他们郑重地签署了那份代持协议,白纸黑字,清清楚楚。
在林哲看来,这不仅仅是一份法律文件,更是两人友谊的见证。
时间飞逝,公司从两个人的小作坊,逐渐发展成了拥有近百名员工的中型科技企业。
今年年初,林哲带领技术团队启动了一个全新的项目,智能数据分析系统。
这个项目的技术难度极高,需要解决行业内一个存在已久的核心问题。
"林总,这个算法真的能实现吗?"技术部的小张满脸疑惑。
"理论上可行,但需要大量的测试和优化。"林哲在白板上画着复杂的技术架构图。
"那我们大概需要多长时间?"
"至少八个月。"
整整八个月,林哲几乎每天都泡在实验室里。
他带着团队一遍遍地调试代码,优化算法,有时候为了一个参数的调整,要连续工作三十多个小时。
"哲哥,你已经两天没回家了,要不先休息一下?"小王担心地说道。
"快了,这个模块调通了,整个系统就能跑起来。"林哲的眼睛里布满血丝,但依然专注地盯着屏幕。
终于,在一个深夜,系统测试通过了。
当看到屏幕上显示"运行成功"的那一刻,整个技术团队都激动得跳了起来。
"成功了!我们真的做到了!"小张兴奋地大喊。
"这下咱们公司要出名了!"小王也兴奋不已。
这套系统在行业展会上一经亮相,立刻引起了轰动。
现场的技术专家们纷纷围过来,争相了解技术细节。
一位业内权威专家激动地说:"这个技术至少领先行业三年!"
更让人激动的是,一家国内顶级企业的CTO当场表示:"我们愿意出1200万的价格,获得这套系统的独家使用权。"
1200万!
这是公司成立以来接到的最大订单,整个团队都沉浸在巨大的喜悦中。
02
庆功宴就在公司楼下的五星级酒店举行。
王海春风得意地站在台上,用他那标志性的演讲腔调发表着获奖感言。
"各位同事,今天是我们公司历史性的时刻!"王海举起酒杯,声音洪亮,"这个1200万的大单,标志着我们正式跨入了行业一流企业的行列!"
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
"当然,这个成功离不开我们整个团队的努力,特别是我们的技术团队!"王海走到林哲身边,用力拍着他的肩膀,"阿哲,今年真的辛苦你了!这个项目能成功,你功不可没!"
全场的目光都聚焦在他们两人身上。
王海继续大声说道:"我在这里郑重承诺,今年年底,我从我个人的分红里,拿出100万,给阿哲包个大红包!大家都给我做个见证!"
"好!"
"王总大气!"
"林总辛苦了!"
掌声和叫好声此起彼伏。
林哲只是淡淡地点了点头,但心里还是有些感动。
毕竟,这是他和王海十年友谊的体现,也是对他技术贡献的认可。
公司业绩的突飞猛进很快引起了资本市场的注意。
几家知名投资机构主动找上门来,希望参与公司的B轮融资。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家叫"鼎盛资本"的投资机构,它的合伙人陈建明在业内享有盛誉,被称为"技术投资第一人"。
"王总,陈总可是出了名的挑剔,很多CEO都在他面前败下阵来。"财务总监提醒道。
"放心,我准备得很充分。"王海信心满满地说道。
投资路演的那天,公司最大的会议室里坐得满满当当。
陈建明带着他的投资团队准时到达,还有几家其他投资机构的代表也来了。
王海穿着价值三万块的定制西装,站在投影屏幕前,开始了他精心准备的演讲。
"各位投资人,欢迎来到我们公司!"王海的开场白非常标准,"我们的愿景是要做行业的颠覆者,通过技术赋能,打造一个完整的商业生态闭环..."
他滔滔不绝地讲着,PPT做得非常精美,各种图表和数据应有尽有。
王海的演讲技巧确实不错,语调抑扬顿挫,手势丰富多彩,看起来非常专业。
"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先进的技术和优秀的团队,通过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实现产业链的深度整合..."
台下的陈建明面无表情地听着,偶尔在笔记本上记录几句,其他投资人也都在认真听讲。
讲了大概四十分钟后,陈建明突然举手:"王总,打断一下。"
"您请说。"王海微笑着回应。
"我想问几个技术问题。"陈建明的语气很平静,"您刚才提到的智能数据分析系统,能具体解释一下核心算法的原理吗?"
王海愣了一下,但很快恢复笑容:"这个问题非常好!我们的算法是业内最先进的,采用了深度学习和大数据技术的完美结合..."
"具体是什么算法模型?"陈建明追问道。
"呃...是...多层神经网络...很复杂的那种..."王海开始支支吾吾。
"那么,数据安全方面是如何保障的?采用什么加密方式?"
"多重加密...AES...还有其他的...很安全的..."王海额头开始冒汗。
"系统架构呢?如何处理高并发访问?"
王海彻底卡壳了。
他看着陈建明犀利的眼神,脑子里一片空白。
会议室里的气氛瞬间变得紧张起来。
其他投资人开始交头接耳,陈建明的眉头越皱越紧。
"王总,看来您对自己公司的核心技术并不了解。"陈建明的语气变得冷淡,"这让我们很难相信这是一家真正的技术公司。"
王海的脸涨得通红,嘴巴张了张,却说不出话来。
03
就在这极度尴尬的时刻,坐在角落里的林哲默默站了起来。
"让我来解释一下。"林哲的声音平静而清晰。
所有人的目光都转向了他。
林哲走到投影设备旁边,没有征求任何人的同意,直接连接了自己的笔记本电脑。
"我是林哲,这套系统的主要设计者。"
复杂的技术架构图瞬间出现在大屏幕上,每一个模块都标注得清清楚楚,数据流向一目了然。
"我们的核心算法基于改进的深度强化学习模型,结合了注意力机制和图神经网络。"林哲指着屏幕上的架构图,用最平实的语言开始解释,"具体来说,我们首先通过多头注意力机制提取关键特征..."
与王海刚才的夸夸其谈完全不同,林哲的每一句话都有具体的技术支撑。
他不用华丽的词藻,也不需要什么演讲技巧,只是用最直接、最专业的方式,展示着技术的魅力。
"在数据安全方面,我们采用了端到端的加密传输,结合AES-256加密算法和RSA非对称加密,确保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绝对安全..."
陈建明的眼睛越来越亮,他开始频繁地在笔记本上记录。
"系统架构采用微服务设计,通过负载均衡和分布式缓存处理高并发访问。我们的压力测试显示,系统可以同时处理十万级的并发请求..."
整个会议室静得只能听到笔记的沙沙声。
所有人都被林哲的专业程度深深震撼了。
二十五分钟后,林哲讲完了。
他平静地走回自己的座位,就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陈建明放下笔,站起身来,直接走到林哲面前,伸出了手。
"林先生,我听懂了。"陈建明的眼中满是赞赏,"这个项目,我们投了。"
那次融资获得了巨大成功。
陈建明的鼎盛资本领投5000万,其他几家机构跟投3000万,总共8000万的B轮融资让公司估值翻了四倍,正式跨入了"准独角兽"的行列。
庆祝酒会上,王海再次成为焦点。
他穿着更加昂贵的西装,在台上慷慨激昂地分享着他的"融资心得"。
"这次融资的成功,主要得益于我们前期充分的准备和专业的表现。"王海站在聚光灯下,享受着众人的瞩目,"特别是我在关键时刻的临场发挥,成功征服了挑剔的投资人..."
台下的员工们听得热血沸腾,纷纷为这位年轻有为的CEO鼓掌喝彩。
对于林哲在路演中的关键作用,王海只是在最后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当然,我们的技术部门也辛苦了,为这次融资做了很多基础工作。"
就这样,一句话带过。
林哲坐在台下,看着台上意气风发的王海,心里涌起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他想起了十年前那个在出租屋里和他一起熬夜的室友,那时候的王海虽然也爱说话,但从来不会独揽功劳。
但现在的王海,显然已经变了。
随着公司规模的壮大,王海的变化越来越明显。
他开始频繁地在公开场合说"我的公司",而不是"我们的公司"。
他开始安插自己的亲戚到重要岗位,表弟王强当了人事经理,堂哥王军做了财务主管。
"王总,这样安排合适吗?"林哲有一次忍不住提醒道。
"哲子,你负责技术就行了,管理的事情我来决定。"王海的语气有些不耐烦。
更让林哲感到不安的是,在一些核心的技术决策会议上,王海开始故意跳过他。
有几次,林哲都是从其他同事那里才知道,公司又做了什么重要的技术决策。
"林总,您知道下个月要上线那个新项目吗?"技术部的小李问道。
"什么新项目?"林哲一脸疑惑。
"就是王总昨天在会议上宣布的那个啊,说是要抢在竞争对手前面推出市场。"
林哲这才知道,公司竟然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决定启动一个全新的技术项目。
"王海,这个项目为什么不和我商量?"林哲找到王海质问。
"哦,这个啊,我觉得不复杂,让技术部自己搞定就行。"王海头也不抬地说道。
"不复杂?这涉及到系统的核心架构,一旦出问题..."
"阿哲,我现在是CEO,有些决策不需要事事请示你。"王海打断了他,"你把技术做好就行了。"
林哲愣住了。
这还是那个曾经和他同甘共苦的兄弟吗?
王海似乎越来越享受这种"独裁者"的感觉,也似乎渐渐忘记了,这家公司,原本是他们两个人共同的梦想。
04
十二月的最后一个工作日,公司传统的年终奖发放日。
今年公司的业绩格外辉煌,那个1200万的大单,加上后续签约的几个项目,让公司的净利润比去年增长了300%。
财务报表显示,公司账面上的现金流异常充裕。
"今年的年终奖应该会很丰厚吧?"同事们议论纷纷。
"肯定的,公司赚了这么多钱,王总不会亏待大家的。"
"听说技术部的奖金会更多,毕竟那个大项目主要是他们做的。"
办公室里弥漫着节日的喜悦气氛。
财务部门从上午开始就忙个不停,准备着每个人的年终奖金清单。
下午三点,财务部开始统一发放年终奖。
几乎所有人的手机都同时响起了银行的到账短信。
"天哪,我的奖金比去年多了一倍!"销售部的小赵兴奋地叫道。
"我也是!王总真的太大方了!"市场部的小陈也激动不已。
"看来明年要更加努力了!"
办公室里响起此起彼伏的欢呼声。
林哲的手机也响了。
他拿起手机,点开短信。
一串数字跳了出来:年终奖金:8000.00元。
林哲愣住了。
他又仔细看了一遍,没错,就是8000块。
他想起了两个月前庆功宴上王海的承诺:年底从个人分红里拿出100万给他包红包。
当着全公司人的面,信誓旦旦的承诺。
100万,变成了8000。
"林总,您的奖金..."坐在旁边的小王小心翼翼地问道。
"多少?"林哲平静地问。
"8000..."小王的声音越来越小。
就在这时,公司微信群里突然热闹起来。
王海的司机发了一张照片,是一辆崭新的银色保时捷911,车身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配文是:"恭喜王总,辛苦一年,犒劳一下自己!这车真漂亮!"
底下立刻有人回复:
"哇,王总威武!"
"这车得两百多万吧!真羡慕!"
"有钱就是任性啊!"
"王总品味真好!"
一个接一个的点赞和恭维表情包在屏幕上跳跃着。
林哲静静地看着这些消息,心里突然明白了。
那100万的承诺,连同他们十年的友情,都被王海拿去换了四个轮子。
办公室里,气氛变得微妙起来。
所有人都知道林哲是公司的技术核心,也都听说过王海在庆功宴上的承诺。
现在看到王海买了新车,而林哲的年终奖据说只有8000,大家都觉得这太不公平了。
技术部的几个同事悄悄聚在一起,小声议论着。
"这也太过分了吧,哲哥为公司付出这么多..."
"就是,那个大项目主要都是哲哥做的,结果年终奖才8000?"
"王总这样做真的合适吗?"
大家都在等着看林哲的反应。
按照常理,遇到这种明显不公平的待遇,任何人都会愤怒,都会去找老板理论。
技术部的小王悄悄走到林哲身边,压低声音说:"哲哥,这也太过分了吧?要不要去找王总理论一下?"
产品部的张经理也凑过来:"林总,我们都愿意为您作证,当时王总确实当着所有人的面承诺过100万。"
甚至连平时和林哲交流不多的行政部女孩小李都投来了同情的目光:"林总,您这么辛苦,不应该受这种委屈。"
所有人都觉得,以林哲的性格,接下来肯定会有激烈的反应。
他们脑海里已经想象出了各种情形:
林哲会愤怒地冲进王海的办公室,拍桌子质问为什么食言而肥;
或者在公司群里公开发声,揭露王海的虚伪面目;
又或者当场辞职,狠狠地甩门而去,让王海难堪。
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让办公室里所有人都傻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