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欧、美、中、韩CXO龙头全部并跑增长,显示行业复苏。同时地缘因素催化下,海外龙头都在加速抢攻市场,中国CXO龙头正面接招,仍能持续平稳落地,强劲发展。
![]()
全球龙头,从一家领跑到并跑增长
Guide View
龙沙Lonza、赛默飞Thermo Fisher和三星生物Samsung Biologics在本周三齐齐整整地公布最新财报,均展示出良好的增长发展势头,且从以前三星生物“一家领跑增长”,走向“三家并跑增长”。
1、龙沙营收同比增长19%,也开始享受到地缘因素驱动的“美国市场红利”,作为欧美老牌CDMO,比起中国CXO确实有极大地缘优势,这会在制裁余波不断,关税战持续拉锯的未来,继续为其加分。
龙沙在今年上半年实现销售额达36亿瑞士法郎(约合45亿美元),同比增长19%。其中,合同研发生产(CDMO)业务表现尤为亮眼,收入达到31亿瑞士法郎(约合39亿美元),同比增长23.1%。
龙沙特别提到,其位于美国加州Vacaville的大型哺乳动物工厂为收入增长贡献了重要力量,目前仍有多项客户谈判在进行中,预计会有更多合同即将敲定。
龙沙CEO Wolfgang Wienand在周三的媒体电话会议上表示:“我们在全球范围内布局的多元化生产网络,特别是在美国的强劲存在,帮助我们有效规避了美国潜在关税的影响,同时也支持客户应对并最小化关税带来的冲击。”
![]()
2、赛默飞:Q2业绩超预期、上调全年增长目标,重大收购扩大了其美国的CDMO业务版图,欧美中韩决战CDMO又一典型案例。
赛默飞同样公布了超预期的Q2业绩,营收增长3%,从去年同期的105.4亿美元增至108.5亿美元。CEO Marc Casper在财报电话会议中指出,虽然公司原本预计2025年因中美贸易战将损失约4亿美元收入,但实际情况“显著改善”。由于中国市场的销售未受到关税的严重影响,公司在第二季度额外实现了7500万美元收入。
与此同时,赛默飞略微上调了2025年的营收预期,从此前的433亿至442亿美元,调整为436亿至442亿美元。Casper补充说:“如果全球关税政策维持现状,我们的新指导目标可能仍有提升空间。”
赛默飞近期收购了赛诺菲位于美国新泽西州Ridgefield的无菌灌装生产基地,进一步扩大其美国业务版图。
里奇菲尔德工厂正是一座无菌产品灌装和包装(Fill-Finish)设施,这是生物药、疫苗、细胞疗法等高端注射类药物生产链中至关重要且技术壁垒极高的“最后一公里”。无菌灌装产能在全球范围内,尤其在美国本土,是稀缺且宝贵的资源。
根据协议,赛默飞将全盘接收该工厂,包括其超过200名的员工。交易完成后,还将作为合同研发生产组织(CDMO),继续为赛诺菲生产一系列关键的治疗产品,同时也将开放并扩大该工厂的产能,以服务于更广泛的制药和生物技术客户。该交易的具体财务条款尚未披露。
![]()
图源:pexels
赛默飞通过此次收购,精准地卡位了这一行业瓶颈,不仅扩充了其在北卡罗来纳州格林维尔和马萨诸塞州普莱恩维尔的现有无菌生产网络,也为其抓住生物技术蓬勃发展的历史机遇,增添了关键的砝码。
媒体观点指出,这笔双赢交易清晰地揭示了全球医药行业在后疫情时代对供应链安全和本土化生产的迫切需求,同时背后是美国医药制造“回岸”浪潮在推动。赛默飞董事长、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马克·卡斯珀也表示,此举将增强其在美国的生产能力,更好地为制药和生物技术客户提供所需的关键生产能力,以满足对美国制造日益增长的需求。
值得关注的是,在美国以关税大棒等方式推动医药制造回流的大潮下,相比阿斯利康等其他巨头宣布以至少百亿美元的投资自建产能,赛诺菲剥离生产设施的动作,也许说明:
大型药企并没放弃往更灵活的“研发+商业化”核心模式转型,MNC们仍在选择两条腿走路,自产与外包并重,CDMO行业基石的角色作用依然稳固。只是在地缘变量因素的影响下,CDMO们的最大客户——MNC们可能会偏向选择本土CDMO。这对于中国CDMO来说,确实是挑战。
![]()
3、三星生物:订单量创历史新高,纯CDMO转型+扩产+切入CRO锁定未来增长。
三星生物今年上半年订单量创下历史新高,总计达到3.4万亿韩元(约合25亿美元)。第二季度收入达到1.3万亿韩元(约合9.44亿美元),同比增长11%。公司将增长主要归因于其生物类似药服务的强劲需求,以及去年初开始运营的Plant 4工厂的持续贡献。
值得关注的是,三星生物CDMO业务,在今年上半年首次突破2万亿韩元(约合15亿美元)大关。继龙沙之后,这家企业也在今年5月宣布向纯CDMO转型,欲趁产能优势持续放大,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同时也在加速向CRO进发,从源头锁定增长。(详见:)
![]()
回顾,2024年财报表现,龙沙可是下滑,赛默飞营收同比仅增0.05%,归母净利润稍好,同比有5.67%的增长。对比之下,三大巨头,也就三星生物“称得上领跑”,2024年营收增长23%,营业利润也增加了19%。如今半年过去,三巨头又喜迎“并跑增长”,这或许也说明了全球CDMO在积极复苏中。
当然,三巨头都透露,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资金削减持续,将在未来对CDMO行业带来更大冲击。证券时报的消息显示,美国NIH预算削减或将导致未来30年美国新药数量骤降。
据报道,特朗普政府计划将2026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预算削减180亿美元,幅度达40%,若获国会批准将于10月1日生效。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CBO)预测,此举将减少市场上的药物数量,影响或在长期显现。据CBO估计,NIH临床前研究资助若减少10%,未来30年内,进入临床试验的候选药物将逐年减少2种,总计减少约20种,上市新药数量或下降4.5%。
截至7月3日,已有4473项NIH拨款项目面临资金冻结风险,总额超100亿美元,主要影响研究拨款。NIH支持着美国约2500家机构的30多万名研究人员,是美国生物医学研究的重要基础。过往研究表明,NIH资金支持了FDA在2010—2016年间批准的210种新药的相关研究。
![]()
图源:pexels
国内六边形战士,药明系连环爆发
Guide View
前段时间,药明康德发布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增公告,营收207.99亿元同比增长20.64%、净利润63.15亿元,同比增长44.43%的亮眼数据,印证其全球CRDMO龙头的增长韧性。本周三、周四,药明合联与药明生物业绩预增也是连环爆发。
1、药明合联收入、利润均增超50%,正在成长为下一个“药明生物”。
7月23日,药明合联发布公告,预计2025年上半年的财务业绩将显著增长。
根据初步评估,公司的收入预计增长超过60%;经调整净利润(不含利息收入及开支)预计增长超过67%;净利润预计增长超过50%。这些数据表明公司在财务表现上有着积极的趋势。公司认为,有关预期增长主要归因于以下因素:
1、抗体偶联药物(ADC)及更广泛生物偶联药物行业的下游需求持续旺盛;
2、集团通过稳固的领先地位及竞争优势,获得生物偶联药物CRDMO的重要市场份额;
3、集团新投产线的产能迅速爬坡,生产设施持续保持高利用率及运营效率的持续提升。
![]()
受此消息的影响,公司股价截至发稿前涨9.4%,报54.05港元,市值650亿港元,已经逐步接近母公司药明生物的市值,成为成长最为迅速的CDMO企业之一,其也标志着CXO经过近两年的行业的下调调整,将逐步再次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药明合联的业绩快速增长,基于其全球领先的一站式ADC CRDMO平台,全面赋能全球快速增长的XDC药物需求。基于XDC相关项目在肿瘤领域的变革性疗效,同时在自免、神经和抗病毒等领域不断扩展。
![]()
![]()
药明合联还透露,预计2025年底,新加坡基地将正式投入运营,并将在2026年初开始GMP生产;全面投产后,基地将具备从临床前到商业化的全流程生产能力。据了解,该基地将与药明合联无锡基地、常州基地、上海基地形成全球协同网络,有效对冲地缘政治风险。
2、药明生物:切回 “加速增长”轨道,预计全年都将平稳落地,同时继续以高质商业化生产,助力新药实现在美上市、销售。
7月24日,药明生物在公告中预计,上半年收益将增长约16%;毛利率将同比提升约3.6%;利润及归属于公司权益股东的利润同比分别增长约54%和56%;以及经调整股份为基础的薪酬开支、外汇损益及股权投资损益后,公司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经调整纯利将增长约11%。
药明生物发布2024年财报时曾预计,2025年整体收入将增长12%~15%,持续经营业务收入增长17%~20%,并强调,公司过去几年从超高速增长走向高速增长,2024年吸收消化新冠因素后,2025年将恢复到加速增长的态势。从上半年收益和净利增幅来看,药明生物今年达到这一目标胜券在握。
![]()
药明生物无锡生产基地 | 图源:药明生物
此番业绩大涨,药明生物归结为多方面原因,总结来看,就是在“跟随并赢得分子”战略的指引下,扩大服务范围和产能,并提升运营效率,叠加投资及孵化投资组合,共同实现业绩跃升。
业媒表示,随着药明生物加入“盈喜阵营”,“药明系”三家CXO上半年均交出高分答卷,这也成为CXO行业全面回暖的信号。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韩系及欧美CDMO在地缘优势加持下,都在加速抢占分流美国市场订单,但药明生物依靠CRDMO商业模式优势,其美国市场业务依然“充满发展生机”:
近日,药明生物位于中国的五个生产厂通过美国FDA上市批准前检查,商业化预充针灌装厂首获批准,这意味着有创新药在美国获批上市,商业化生产仍继续选择药明生物,未来走的是“销售在美国,生产在中国”的路子。
![]()
结语
Guide View
美国当局一直有相关动作在推进“脱钩断链”,深嵌入全球医药产业链的中国CXO,可能会因地缘影响失去部分订单,但在任何的“正面竞争”中绝对有不输甚至优于对家的“底气把握”,对比三星生物的,截至目前,药明生物所有生产厂仍保持100% PLI通过率的优异质量监管合规记录。中国CXO龙头继续保持这种实力底色,同时关注地缘风险和MNC供应链新布局策略,积极调整、灵活应对,就能继续实现匹配实力的预期增长。
参考来源:
[1] Bio Journey
[2] 全球化学
[1] 生物药大时代
[1] 医药魔方Invest
[2] 盖德视界历史报道
制作策划
策划:May / 审核校对:Jeff
撰写编辑:May / 封面图来源:网络
媒体合作 | 微信号:GuideView2021
投稿转载 |13291812132(同微信)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参考文献如上,如对文中内容有不同意见,欢迎下方留言讨论。如需转载,请邮箱guideview@guidechem.com联系我们。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