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胡炜(新京报传媒研究)
今年以来,“低能量老鼠人的一天”系列短视频走红社交媒体,很多年轻人热衷于自我诊断为“低能量老鼠人”,连雷佳音也不例外。
![]()
这究竟是年轻人心理状态和生活方式的体现,还是为了吸引粉丝而开拓的新的流量赛道呢?
01
何为“老鼠人”
“低能量老鼠人”最早源于英国留学生的自嘲。因英国常年阴雨连绵、生活成本高昂,留学生们以Vlog形式记录萎靡不振的生活状态:“在阴雨连绵的日子里,英区留子宅家过着鼠鼠的蛰伏生活”,这一状态被戏称为“老鼠人”。
后经国内短视频平台发酵,“低能量老鼠人”这一词汇迅速在年轻人中流传开来,成为继“鼠鼠文学“之后,年轻人另一种拟鼠化自我调侃的新标签。
在社交平台,有博主发布的“低能量女生的一天vlog”引起广泛共鸣,获得超过百万点赞,网友感慨“好有安全感的床”“感觉整个视频只有bgm是高能量的”。
![]()
根据网络内容,“低能量老鼠人”的典型表现可概括为以下几点:昼夜颠倒,时常白天昏睡,晚上熬夜刷手机,作息混乱。生活动力低下,维持生存的最低需求,刷手机、点外卖成为一天里的主要活动。活动范围狭窄,日均步数有的达到个位数,生活动线围绕床铺展开,运动仅限于侧躺、平躺、葛优瘫三重状态。社交回避,现实中社交频率极低,往往依赖网上聊天、刷短视频等线上社交方式,有的网友自述可能一个月出一次门、半个月不见人。总而言之,可以概括为年轻人的一种以“废”“懒”“丧”为核心特征的躺平状态。
02
爆火原因
“低能量老鼠人”这一现象的产生,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压力释放与自嘲
当前,越来越多的人厌倦了快节奏、高效率的内卷生活,渴望一种更自由、更放松的生活方式。“低能量老鼠人”的生活方式正好契合了这种反内卷的情绪,是Z世代在高压社会环境下的一种自我调适与情绪表达。
网友在“比惨”中获得安慰,又在“同款”弹幕里确认自己的群体安全感。于是数以百万计的年轻人主动认领“老鼠人”标签,并乐此不疲地进行“自我诊断”。这既是对现实的无奈妥协,也可以看作是对传统“积极生活”定义的挑战和对“主流成功学”的反叛。
内容创作与流量红利
过去几年里,平台流量一度被“5点起床、10项待办”等高能量vlog垄断,然而内容同质化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而“低能量老鼠人的一天”系列短视频,以一种真实、接地气的方式展现了年轻人的日常生活,与传统的高能量vlog形成鲜明对比,吸引了大量观众。
这种内容不仅真实,还具有很强的代入感,直接触发推荐机制的“负向偏好”——越颓、越真、越被看见,在其日渐走红社交媒体后,流量便经历了一轮从“高能量vlog”到“低能量老鼠人vlog”的逆向淘洗。
03
争议与出路
当然,“低能量老鼠人”现象也存在很大争议。有网友质疑这只是一种“低能量”表演,“能架好机位拍一天、剪3分钟成片,这分明是高能量行为”。有的视频内容和形式甚至被MCN机构批量复制,以此收获流量和广告分成 。
![]()
另一方面,有人担心年轻人因过度焦虑后的躺平,会导致自我认知偏差,模糊“低欲望”与“消极避世”的边界。
新京报传媒研究就此问题采访了有关社会学者,其表示:个体化社会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其核心在于个体从传统集体结构中逐渐脱离,通过自主选择和行动实现自我建构的过程。在现在这样一个多元化,个体化的社会,个体更加关注自身的感受和选择。“低能量老鼠人”现象的火爆,更多体现的是年轻人对现实压力的一种自我调侃和释放。目前尚未引发极端问题,但也需关注“隐性压力”。
“低能量老鼠人”是一面镜子,既让年轻人获得群体归属,又能把结构性困境简化为标签以获得充分表达。完成调适与情绪表达后,网友们也开始互相鼓励,开启互助模式。
![]()
就像新华医院临床心理科医生王姗姗所说,“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学习一件事:如何在疲惫的时候,仍然温柔地对待自己,愿我们找到自己的生活节奏与内在稳定感,慢慢把日子过成自己心里真实想要的样子”。
或许,“低能量老鼠人”真正的出路藏在镜头之外:当关闭镜头、扔掉外卖盒后,年轻人能否在真实世界建立不依赖于“躺平展览”的互助网络?当“丧”不再能兑换点赞,我们是否仍有勇气直面生活的无序和困境?可能,答案不在热搜,而在每一次我们决定走出房门之后。
校对 | 李立军
主编推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