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见pro
图|《长安的荔枝》
在电影《长安的荔枝》中,右相杨国忠用睥睨众生的姿态,轻飘飘地对小人物李善德甩出一句,“流程那种东西,是弱者才要遵循的规矩”。
长安城的灯火映射到当下,恍惚间竟和创投圈有些重叠了。
2021年左右,合成生物学创业者的BP里充斥着“颠覆性技术”“万亿市场”的字眼。某家95后创始人在公司创立4个月后拿到多家知名投资机构融资。时间间隔不到1年,再次完成过亿美元的A+轮融资。
打动投资人的,除了创始人名校背景、获奖光环外,还有“多个合成生物学产品落地”“利润过亿”的吸引力。当然,还有投资人的FOMO心理。
如今真相大白:资金被挪用,连当初XX报告,等等,均涉嫌造假。
但,所有投资人默契地选择“低调”处理。“圈子就这么大,传出去变笑话,项目黄了能忍,投资机构的专业人设崩了怎么混?”
无独有偶。
一家企业涉嫌违规,创始人道歉称错,投资机构借此机会提出回购6%。对,都这种状况了,苍蝇腿也是肉。
转眼来到约定时间,谁知投资人状态直接从“我不想干了”晋级到“不想活了”。投资人只能本着“活着就有希望”的念头劝创业者“千万撑住”。
在一场投资峰会上,一位投资人表述了类似心声(注意是类似,不代表被投企业情形一致):有些被投企业,不起诉,账上还剩点流水,有点利润,它还能活着,活着就有退出的希望。起诉,一切立马归零。
突然懂了杨国忠的潜台词:规矩是纸糊的,恐惧才是铁打的。
这和《乌合之众》中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处:群体追求幻觉甚于真理。
当群体面对他们不喜欢的明显事实,他们会转过身去。
当某些创业者突破“规矩”,投资人转过了身,成为了恐惧的合谋者。一开始恐惧FOMO,再然后恐惧被质疑“风控”不当,恐惧无法退出。
于是,创投圈正在流行一种诡异生存法则:把“死不了也活不成”的项目当祖宗供着。不捅破,至少能用“潜在收益”忽悠下轮接盘侠。
但,不知道当投资人面对LP,或面对项目的下一轮投资同行时,当手指悬在“项目进展符合预期,下轮估值可期”信息的发送键上时,会不会像捏着一枚发烫的荔枝。
李善德骑马冲过长安街巷,背后是贵妃宴会的璀璨灯火。《长安的荔枝》导演大鹏说,他真正想拍的是“无人知”三个字。
现实中,或许早已分不清谁是李善德,谁是杨国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