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风漾漾
“故乡云水地,归梦不宜秋”。又是一年夏季到,想着万寿镇马汊河老家的老丫套河里的鸡头、家菱、芦苇等植物,在水面岸边如期生长着,荷花、枙子花、端午花也在开放着,栽下的水稻正在蓄积分根拔节的力量,水塘里的鹅鸭不时叼着食或相伴嬉戏着……
眼前浮现的是,在高邮湖西岸,这里勤劳的人们,带着向往,追逐着四季时节,不停地耕读时光、播种希望、收获美好,是一幅湖风漾漾、波光粼粼、鱼米香香的江淮“富春山居图”。
在我们的孩童时代,记得是20世纪70年代末,那时叫汊河大队刘庄生产队,每家每户的劳动力都要参加生产队的集体劳动计算工分,便于年终按集体收成分配粮食,紧巴保障生活而已。
跨过高邮湖大堤,在老丫套河的西侧,是原生产队的公场(打谷场),大概3000平方米大小,全是泥土面,每当收割打谷前,都要组织人员进行平整,先是将表皮土洒水浸湿,后在上面铺上稻草,再由多头牛分别牵引石磙子转圈反复碾压,直至平整撤去草灰晾干后即可使用。
在公场的东侧有一排草房,10多间房,是个通道式的,平时用作生产队的公共工具房,什么扬掀、摊耙、犁耙啊什么的,很多很多。到冬天时用作牛房,记得由我爹爹(天长方言中的“爷爷”)、干爹爹等一些祖辈人员中,赶牛经验好的老把式组成养牛组,平时喂养侍弄它们,农时就组织这些牛犁田耙地。爹爹还领着我在牛房睡过觉呢,夜里这些大小20来头牛拉屎撒尿的场景,此起彼伏,仍依稀记得,虽然气味独特,但是暖和啊。
每当农忙时,全生产队100多号人,按照不同分工,在希望的田野上欢快地忙碌着,春时备种、翻地、沤肥、下秧,夏抢麦子、插秧、打水、喷药,秋收稻谷、晒场、堆草、交公粮,冬储粮种、分配收成、维修农具等。
记得打油菜籽时,为减少磙子碾压时损耗,都是由社员拿着梿耞,两排对站一组,每组二三十人不等,头戴草帽、脖挂毛巾、卷着裤脚、穿着布草鞋,喊着号子,人随着梿耞弯腰起身,排序式反复敲打菜籽秆,直至脱粒完成,甚是壮观。
他们一年四季都闲不住,汗滴禾下土,以简单的农耕方式,在老天爷的施舍中,求得收成。遇到干旱水灾什么的,收成就会大大减少,甚至连温饱都难以解决。
他们以勤劳、质朴、坚韧的品格,在脚下的土地上,书写着一代又一代的生活史诗。
波光粼粼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人们的生活条件困难,几乎在温饱线上。我记事时,由于家里人口多,为了补贴家用,我二叔从中学辍学,在家里搞起了养鸭子,他是我们队里最早搞养殖的,也没什么本钱,他就想办法从界牌炕房师傅那里赊一些,从三四十只开始,有一定规模后,达到好几百甚至上千只,就在大堤外滩上搭起了简易鸭棚,历经春夏秋冬,从刚出壳的小鸭仔到成品鸭,沿湖边从小关到洋湖大闸的范围内,风里来雨里去,个中辛苦无法表述,就是为了过上好日子。
1996年,二叔承包了生产队小圩里的一块地,发挥水乡优势,和二婶一起搞起了水产养殖,供儿子上了大学、娶妻生女,在市里也有了房,生活越来越好了。
1981年,我们家乡全面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的温饱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由于人多地少的矛盾,要想发家致富,还得走出去闯荡。在打工潮下,许多年轻人就到南京、上海、天津等地打工创业,主要是木匠、瓦匠、漆匠等手艺人,家中收入就显然好多了,不少人家翻盖了房子,有的还起了小二楼呢。
江淮人家历来重视教育,每家的中堂上都挂着“天地国亲师”,最早有一些私塾,后来每个生产队都设有单小(通常是“初级小学”或“不完全小学”的简称或俗称,是一个特定历史名词),恢复高考后,教育就进入了快车道,我们汊河中心校还设有初中部呢。
那时候,谁家孩子只要学习好,就是再苦再难家长也要供孩子读书,这样的家庭,一般房子翻盖的较晚。
1986年,我们生产队的一个孩子考上了安徽机电学院(芜湖),成为第一个大学生。后来,有了90后的博士生。
目前,全队53户人家中,本科以上学历的就有31人,其中,硕士生(在读)5人,博士生1人,他们在求学工作的路上,赓续砥砺,奋发有为。
他们以勇敢、创新、精进的精神,在梦想的道路上,实现着一代又一代的奋进向往。
鱼米香香
江淮地区水系发达,农作物多样,粮食主要以水稻、小麦为主,每年两季,轮番压茬种植,在现代科技的加持下,始终保持稳增产的状态,大米是我们水乡的主食。
由于挨着高邮湖,水乡人家的鱼叉、鱼笊、蹚网、丝网、壶篓子等,都是基本配备,想吃鱼了,带着这些渔具,出去转一圈就解决了,一年四季都少不了鱼虾的陪伴。什么拾大网、抓嬉水鱼、掏黄鳝啊,等等,都成了我们这代人的记忆了。
小时候,父亲曾与人搭伴拉过兜网、里网,主要是为了换取家庭生活、孩子上学等费用开支,当然大米粥就鱼咸菜,就成了那个时代的烙印。
后来参军后,每次回家,父亲早早就准备好黑鱼、草鱼、花鱼等,用网兜拴好放到家前面的小水沟里,让我们尽情享受这份美好,每次想到这,都是对父亲满满的回忆。现在小龙虾已然成了这个季节的“座上宾”,每每有客人来,多种口味的小龙虾,总能让人尽兴而归。
每家房前屋后都有个菜园子,只要勤快,顺应时令,都能吃到什么小白菜、油菜、青菜、韭菜、豇豆、丝瓜、瓠子、旱菜啊,等等,这些应季的蔬菜,时不时还有茭白、家菱、茨菰等“水八仙”助阵,逢年过节更是丰富多样。
由于是天然、绿色的,在城里工作的孩子,每次回家,车的后备箱里总能被老家的时令蔬菜、禽蛋等塞得满当当的,不舍水乡、难离故乡。
时代的变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给家乡带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以“AAA汊河旅游度假区”为基础,在“水墨汊河,诗画湖西”旅游品牌的影响下,美丽的万汊公路,湖畔风车、高邮湖日出、浩渺水岸等湖西美景,时不时引来游客驻足。
高邮湖的流量密码,带动了乡村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等发展,被冠以“万寿大米”的地方特色品牌,实现了优质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一批批新农人扎根家乡、建设家乡、发展家乡。
他们以自然、恬静、娴雅的笔触,在温暖的画布上,描绘着一代又一代的水乡田园。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家乡的湖、家乡的风、家乡的景,一直在记忆深处。此刻,愈发清晰起来,温暖的湖风吹过脸庞,湖风漾漾、思绪漾漾。
作者:曹仁勇
来源:话说天长
主办:滁州市文化和旅游局
编辑:张荣蓉,初审:贲方舟
复审:严 慧,终审:高 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