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达成协议了?
谈判桌上,日本代表赤泽亮正一脸春风,协议一签完,立刻在白宫拍了张照片,配文八个字:“完成了国家任务。”
一副“总算熬过来了”的样子。
可谁也没想到,这份来之不易的“成果”,热乎劲儿还没过仨小时,就在东京迎头撞上了一盆冷水。
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7月22日这天,特朗普在“真实社交”上高调宣布:美日达成协议,日本商品将被征收15%关税,同时日本还要向美国投资5500亿美元,涉及汽车、大米等市场的全面开放。
这份协议看起来是互利的,但仔细一看,日本几乎是全线让步。
对这样的协议,特朗普很高兴,因为这说明他对日本的极限施压起到了作用。
但让人不解的是,日本官员也是满脸的成就感,他认为自己把特朗普原本威胁的25%关税压到了15%,是一次外交上的“漂亮博弈”。
谁知道这股高兴劲儿连3小时都没撑住,东京那边就传来了让人“傻眼”的消息。
日本全国性的舆情调查显示,78%的民众认为协议将对国家经济造成负面影响,只有10.7%的人表示支持。
社交媒体上“卖国协议”“广场协议2.0”等标签迅速刷屏,成千上万的网友质疑这份协议是在重演1985年的历史悲剧。
不少人指出,协议中日本承诺向美国投资5500亿美元,并开放本国的汽车与农产品市场,这种对美让步的结构,几乎与当年导致日本经济长期停滞的广场协议如出一辙。
1985 年,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英国在纽约广场饭店签署《广场协议》,核心是通过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促使美元贬值、日元升值。
此后日元大幅升值(1985-1988 年日元兑美元升值约 110%),直接导致日本出口竞争力下降。
为对冲影响,日本央行长期维持低利率,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和股市,催生严重的资产泡沫。
1990 年代初泡沫破裂后,日本经济陷入长期停滞,被广泛称为 “失去的三十年”,这是公认的历史事实。
如今的协议,在结构上与当年如出一辙:美国施压,日本让步,换取短期稳定。唯一不同的是,这次的让步更深。
汽车关税从原本的2.5%提升至15%,虽然低于原先的25%,但仍然是5倍之多。
要知道,日本汽车工业是其制造业的支柱之一,占全国出口总额的近两成,直接或间接雇用超过500万人。美国则是日本汽车在全球最大的单一出口市场,占比超过30%。
这一次关税上调,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日本车在美国市场的价格竞争力迅速下滑。
以一辆售价3万美元的丰田凯美瑞为例,15%的关税意味着要多交4500美元税款——这几乎足以让大部分美国消费者放弃选择日系车。
一位日经新闻的汽车行业分析师评论道:“这不是调价,这是被逼着退出市场。”
而且这还不是最严重的,真正撕裂日本社会的是农业开放。
在协议中,日本政府承诺向美国全面开放大米、牛肉、玉米等农产品市场。听起来像是普通的市场互通,实则是一次结构性打击。
但日本农业并不是靠价格竞争的,长期以来,国家通过农协体系来保障粮食安全,维持农民生计,也保护农村地区的社会稳定。
特别是大米,不仅是主食,更是文化象征,被视为“国命所在”。
而美国大米的价格,大约是日本国产稻米的三分之一,一旦放开进口,消费者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更便宜的产品,日本农民几乎没有任何还手之力。
更严重的是,这不仅仅是“卖得少赚得少”的问题。
大米市场的崩盘,会连带冲击整个农业生态链。种子公司、化肥企业、农机制造商,乃至地方农业金融体系,都会受到牵连。一米倒,全盘塌。
日本农协(JA)系统内部已经高度警觉。秋田县、福冈县等传统农业大县的地方议会紧急召开闭门会议,多个农民组织公开抗议,称这是对国家粮食安全的“结构性背叛”。
要知道,日本的粮食自给率在2024年已经降到了37%,是发达国家中最低之一。
如果农业保护机制被彻底打破,日本将越来越依赖外部供应链,一旦国际市场波动或中断,后果不堪设想。
更现实的是,农业崩盘也意味着地方人口加速流失,农村空心化更加严重,原本就面临老龄化和劳动力断层的日本农村,可能在未来十年内大面积“丧失功能”。
不仅如此,日本的财政也吃不消。
5500亿美元投资承诺背后,是高龄化社会下本已紧张的财政赤字。政府可能会通过增税或削减社会福利来填补资金缺口。
经济界担心,这笔投资最终会变成“政治义务”,而非战略布局。
这就是为什么,协议一出,赤泽亮正的那句“完成了国家任务”,瞬间点燃了社交平台的怒火。
不知道这份调研结果一出,日本的官员还有没有心情庆祝了。
石破茂首相应该也不好过,本来他在最近的参议院选举中,执政联盟就吃了败仗,党内早就有人嚷嚷着让他下台。
这份贸易协议原本是他想挽回颓势的最后一局,没想到反而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对此事,目前石破茂也作出了回应,他表示:将听取经济再生担当大臣赤泽亮正的详细汇报,如有必要将与美国总统特朗普进行电话或当面会谈。
对于是否辞职的问题,石破茂表示,暂时不会辞职,理由是:美日正在谈判,国家还有很多重要的事,自己不能在这个时候退缩。
从石破茂的表态来看,最终的协议应该还没有签,而且他把自己的政治生命与协议捆绑在了一起。
言下之意,他要把这场谈判扛到底。
而到了7月23日,有日本媒体得到消息称:石破茂准备在8月底之前辞职。
也就是说,石破茂已经把这份美日协议,当成了自己政治生涯最重要、也是最后的一笔。
因此,如果日本民众不接受这份协议,那石破茂未必敢在协议上签上他的首相大名。
中国对这个结果倒是一点都不意外。
早在协议签署之前,就有不少分析人士指出,特朗普这套所谓的"对等关税"政策,说白了就是赤裸裸的贸易霸凌。
表面上看是在追求公平贸易,实际上却是在破坏国际贸易规则,搞的是损人利己那一套。这种做法注定不得人心,日本民众的强烈反弹就是最好的证明。
面对美国的关税施压及 “对等关税” 政策,中国的态度始终明确且一贯。
中方早在4月就指出,美国的“对等关税”政策本质是赤裸裸的贸易霸凌。外交部和商务部多次表态,不能以市场规模为武器,胁迫他国让步。
中国在多个多边场合持续强调,必须重建多边贸易秩序,维护公平透明的国际经贸环境。
在7月召开的上海合作组织贸易部长会议上,中国倡导“以协商代替胁迫”,得到印度、俄罗斯、南非等国的积极响应。多国代表公开支持重启WTO机制改革,抵制单边主义。
日本在美日贸易谈判中被迫作出重大让步,其农业、财政等领域面临的压力及国内的强烈反弹,成为国际社会认清美国贸易策略本质的典型案例。
美国一直追求的是“美国优先”,而非基于规则的公平贸易,这也进一步印证了中国此前对美国贸易政策的判断。
强扭的瓜,不甜;强签的协议,不稳。
日本这一次,三小时的喜悦换来的是三十年的阴影。从农业到汽车,从财政到民意,没有哪一处不在隐痛。
特朗普赢了面子,却输了共识;石破茂保住了协议,却失了政权。
而中国早已看明白:真正能保障国家利益的,不是屈服于压力,而是坚持规则、捍卫公平。
贸易的尽头,不是霸权,而是共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