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岁沪上大妈未婚未孕,寻找35年前海军初恋,见到他后却愣住了

分享至

林惠的指尖,停在一块叠得方方正正的蓝色手帕上。

海蓝色,像三十五年前,陈卫东身上那件海军军装的颜色。

她已经57岁了,未婚,无孕。在邻居眼里,她是个体面又孤僻的上海老阿姨,每天把自己的小房子收拾得一尘不染,讲话轻声细语,从不与人交恶。

只有她自己知道,心里那块地方,早就荒了。

“都三十五年了,找他做什么呢?”她问自己,声音轻得像叹息。

抽屉深处,还有一张泛黄的照片。年轻的她,梳着两条麻花辫,笑得无忧无虑。身边站着一个穿着白色海军常服的年轻军官,英挺,俊朗,眼神清澈得像海。

就是这道眼神,让她记了一辈子。

她“啪”地一声合上抽屉,像是下定了某种决心。

与其守着回忆枯萎,不如就疯一次。

她要找到他。

她要问一句,陈卫东,你还记得我吗?



01.

林惠决定上电视。

在上海这个什么都讲究效率的城市里,靠自己去人海捞针,无异于痴人说梦。她看中了本地一档很火的寻人节目,《缘来是你》。

电话打过去的时候,对方的编导小姑娘声音很甜,但也很官方。

“阿姨您好,您要寻亲还是访友?”

“找人。”林惠握着话筒,手心有些出汗,“找我……一位故人。”

“请问您有对方的姓名、年龄、籍贯和失联前的大概地址吗?信息越详细,我们成功的几率就越大。”

林惠报出那个在心里念了无数遍的名字:“他叫陈卫东,当年在海军服役。我们是1989年在上海认识的,他当时……大概二十出头。”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

“阿姨,1989年……到现在三十五年了。当时也没有手机和网络,部队信息又很保密,这个寻找难度非常非常大。”

“我知道难。”林惠的声音很平静,“但不试试,我不甘心。”

编导小姑娘似乎被她的执着打动了,语气柔和了些:“这样吧阿姨,您方便的话,明天来我们台里一趟,我们当面聊聊。您也把当年和这位陈先生有关的东西,比如信件、照片,都带上。”

“好的,谢谢你。”

挂了电话,林惠走到窗边。楼下,是车水马龙的现代都市,霓虹闪烁,繁华喧嚣。

她的思绪,却飘回了三十五年前那个安静的午后。

那年她二十二岁,在一家国营书店当店员。那天下午,阳光很好,她正踮着脚,想把一本《红楼梦》放回高高的书架上。

一只手从她身侧伸过来,轻松地接过了书,稳稳地放了回去。

她一回头,就撞进了一双明亮的眼睛里。

他穿着一身纤尘不染的白色海军服,肩章在阳光下闪着金光。他很高,逆着光,轮廓显得格外清晰。

“谢谢。”林惠的脸“刷”地一下就红了。

“不客气。”他笑了,露出一口洁白的牙齿,“小同志,你喜欢看书?”

他的普通话带着一点北方口音,干净利落,像他的人一样。

那就是她和陈卫东的第一次见面。

没有惊天动地,却足以让她记一辈子。

02.

第二天,林惠带着那个海蓝色的手帕和唯一的合影,准时出现在了电视台。

接待她的是昨天通过电话的那个编导,叫小王。小王看着眼前这位阿姨,衣着素雅,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说话慢条斯理,很有上海女人的精致和体面。

“林阿姨,您请坐。”

小王给她倒了杯水,目光落在了她小心翼翼放在桌上的照片和手帕上。

“这就是……陈卫东先生?”小王拿起照片,语气里有些惊艳,“真精神。”

“他当年是他们舰队最英俊的水兵。”林惠的嘴角,不自觉地带上了一丝笑意。

“你们是怎么分开的呢?”小王开始进入正题,这是节目最需要的故事性。

林惠的眼神暗了下去。

“他部队有纪律,我们不能经常见面。大多时候,都是他写信给我。”

他们的恋爱,是典型的80年代模式。鸿雁传书,字短情长。陈卫东的信,总是写在部队统一的信纸上,开头永远是“亲爱的惠”,结尾永远是“你的卫东”。

信里,他会聊海上的风,天上的云,聊训练的辛苦,也聊对未来的憧憬。

他说,等他服役期满了,就申请来上海工作。他要在这里安家,要娶她,要一辈子对她好。

“我们最后一次见面,是在外滩。”林惠的声音有些发飘。

那是他要随舰队出海执行一个长期任务的前夜。江风吹着,有点凉。他脱下自己的外套,披在她身上,衣服上还有淡淡的肥皂味。

“惠,等我回来。”他定定地看着她。

“我等你。”她点头,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他从口袋里掏出那块海蓝色的手帕,塞到她手里:“想我的时候,就看看它。它跟我的军装一个颜色,看到它,就像看到我。”

她以为那只是一次寻常的告别。

谁知道,那竟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他再也没有回来,信也断了。她去他留下的部队地址找过,部队早已移防,杳无音讯。

小王听着,也沉默了。这样的故事,在那个年代,并不少见。一个错过,就是一生。

“林阿姨,您放心。”小王握住她的手,“我们节目组一定会尽最大的努力,帮您找到陈先生。三十五年的等待,不能就这么算了。”



03.

节目组的效率很高。

他们根据林惠提供的零碎信息,开始联系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在各大军旅论坛发布寻人启事,甚至联系了当年那个舰队可能存在的老兵社群。

一个星期过去,杳无音讯。

又一个星期过去,依然石沉大海。

陈卫东这个名字,太普通了。同名同姓的,在全国范围内一查,就有成千上万个。年龄对得上的,也有一大把。

林惠的心,一点点沉下去。

她开始怀疑,自己这个决定是不是太冲动,太不切实际了。

或许,他早已结婚生子,儿孙满堂,过着幸福的生活。或许,他早已不记得上海有过一个叫林惠的姑娘。甚至……或许他早已不在人世。

这个念头一出来,就像一根针,狠狠扎进她的心里。

那段时间,她晚上总是做梦。

梦里全是他们在一起的片段。

他带她去吃城隍庙的小笼包,他不太会用筷子,笨拙的样子逗得她直笑。他把自己的那份,小心地夹到她的碗里,“你太瘦了,多吃点。”

他休假,陪她去公园。两人坐在长椅上,一句话不说,也能待一下午。他会把她的手,轻轻握在自己宽大的手掌里,暖暖的。

他告诉她,大海看起来很美,但发起脾气来,比什么都可怕。他说:“惠,你就像大海,表面看着平静,我知道,你心里有力量。”

梦醒时分,枕边总是湿的。

她57岁了,早就过了爱做梦的年纪。可是关于他的梦,却越来越清晰。

就在林惠快要放弃的时候,小王打来了电话,声音里透着一股压抑不住的兴奋。

“林阿姨!有线索了!!”

04.

一个偶然的机会,节目组联系到了一位当年在同一支舰队服役的老兵。

这位老兵对陈卫东这个名字有印象。

“陈卫东?我记得!我们都叫他‘拼命三郎’,训练特别刻苦,人也仗义!”老兵在电话里说,“后来他任务中受了伤,提前退役了。听说……是回了老家吧?他老家好像是青岛那边的。”

青岛!

这个地名,像一道光,瞬间照亮了林惠灰暗的世界。

节目组立刻将重心转向青岛,联系了当地的退役军人安置办。在无数个叫“陈卫东”的档案里,他们通过年龄和服役经历筛选,终于锁定了一个高度疑似的目标。

档案上的退役信息和那位老兵的描述基本吻合。

上面还有一个地址。虽然是十几年前登记的,但终归是一个明确的指向。

“林阿姨,我们找到了一个地址!在青岛!”小王的电话再次打来,“我们节目组打算派一个团队过去核实,您要不要……”

“我去。”林惠不等她说完,就脱口而出。

她的声音不大,但异常坚定。

“我自己去。不管结果如何,我想第一个见到他。”

她订了最快一班去青岛的火车。坐在飞驰的列车上,窗外的景色不断变换,林惠的心,像被一双无形的手紧紧攥住,既期待,又害怕。

她反复看着那张合影,照片上的陈卫东,笑容灿烂,眼神坚定。

三十五年了。

他会变成什么样?头发白了吗?身材发福了吗?他还会认得我吗?

他结婚了吗?他的妻子是什么样的人?他的孩子,是男孩还是女孩?

一个个问题在她脑海里翻涌,让她坐立难安。

她甚至在心里演练了无数遍见面的场景。

她要穿什么衣服,说什么话。是该笑着说“好久不见”,还是该哭着问他“为什么不回来找我”。

想来想去,最后只剩下一片空白。



05.

火车到站,林惠按照地址,打车来到一个看起来颇有年代感的老旧小区。

红砖墙,水泥地,楼道里堆着一些杂物。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安逸又陈旧的生活气息。

她找到了那栋楼,那个门牌号。

三楼。

短短三层楼的楼梯,林惠却走得比一辈子还要漫长。每上一个台阶,她的心跳就快一分。

她扶着墙,深呼吸,试图平复自己几乎要跳出胸膛的心脏。

就是这里了。

一扇深绿色的,漆皮有些剥落的木门。

她抬起手,却悬在半空,迟迟不敢落下。

三十五年的等待,答案就在这扇门后。她害怕,怕推开门,是一个她无法接受的现实,会将她最后的念想彻底击碎。

可她更怕,怕自己连推开门的勇气都没有。

最终,她还是用微微颤抖的手,轻轻叩响了门。

“笃,笃,笃。”

里面传来一阵脚步声,然后是门锁转动的声音。

门后的景象,瞬间映入林惠的眼帘。

刹那间,林惠整个人如同被雷电击中,僵在了原地。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