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塘弦子舞
巴塘弦子舞,藏语称“巴谐”或“康谐”,是集诗、琴、歌、舞为一体的藏族传统综合性歌舞艺术,被誉为“藏族三大舞蹈之首”(与热巴舞、锅庄并称),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以轻盈的舞姿、悠扬的琴声、诗意的唱词和独特的服饰闻名,不仅是康巴藏族文化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2000年5月,文化部正式命名巴塘县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凭借其汉藏文化交汇的地理优势(茶马古道枢纽),孕育了这一艺术形式,使其在藏族歌舞中独树一帜。
![]()
图源 :巴塘县人民政府
巴塘弦子舞的起源与发展
1. 历史起源
巴塘县地处川滇藏三省(区)结合部,这里古代属白狼国地,白狼国的“白狼歌”是一种诗、乐、舞一体的礼仪歌舞,巴塘弦子为其后世遗风。巴塘弦子的起源可追溯至远古白狼羌人的祭祀舞蹈“歌卓”。唐代,“歌卓”逐渐演变为民间节庆舞蹈,队形由两排发展为圆圈,动作更为欢快,形成弦子舞的雏形。至清康熙年间,茶马古道的繁荣使巴塘成为汉藏文化交融中心,弦子舞吸收外来歌舞元素,引入胡琴伴奏,完成了从宗教仪式到大众艺术的转型。
2. 发展阶段
传统时期:胡琴(藏语称“毕旺”)成为核心乐器,其制作工艺从早期牦牛角、羊皮材质发展为圆木琴筒,装饰以龙头或宝塔顶,音色深沉且便于携带,奠定了弦子舞的声乐基础。
近代创新:20世纪40年代,舞蹈家戴爱莲将巴塘弦子搬上现代舞台,创作歌舞节目《巴安弦子》,引发内地及海外关注,开启了舞台化改编的先河。
当代传承:2006年,巴塘弦子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地政府通过建立传习所、非遗作坊、学校课程等措施强化保护,并推出《花语月夜》等专辑,推动其现代化传播。
巴塘弦子舞的舞蹈特征
巴塘弦子是一种优美抒情的藏族舞蹈,具有“长袖善舞”的特点,表演时由男子拉弦子,女子舞彩袖,随着弦子节奏的变化,歌声舞姿变化多样。舞蹈时男女舞队各围成半圈,时而聚圆,时而疏散,且歌且舞;男子舞姿重在舞靴、跺脚,显示豪放粗犷之美;女子突出长袖轻柔舒展之美。
![]()
图源: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1. 动态特征
队形与节奏:以圆圈为主,由男性琴手领舞,节奏由胡琴掌控,舞步“三步一撩、一步一靠”,强调“轻、柔、颤、顺”的韵律。
动作语言:男性舞姿矫健洒脱,注重腿部动作;女性以长袖为媒介,通过“抛袖”“甩袖”展现柔美,腰部“仰挺”与胯部摆动结合,形成“曼妙翩然”的视觉风格。其含胸、颤膝及长袖的绕、托、撩、盖等动作形成了不同一般的地域舞蹈特色。
男子舞步通常为拖步、点步转身、晃袖、踏步、擦步 、跨腿步、前点步等,女子则有点摆步 、双扭步、垫步跳 、双绕手 、单扭步 、左右悠腿 、前进点步 、辗转 、前踏后撤步等等种类。
2. 服饰与道具
舞者身着彩袖藏装,女性服饰以红、蓝为主色调,配以银饰与氆氇围裙;男性则头戴金边帽,腰系彩带。胡琴不仅是乐器,更被视为文化符号,其装饰纹样蕴含吉祥寓意。
巴塘弦子舞的艺术特色
1. 音乐:诗、琴、歌的融合
弦子音乐一般分前奏、间奏、尾声三部分,音乐柔中有刚,优美抒情,节奏富于舞蹈性。音乐多为中国民族五声调式,旋律悠扬清晰。巴塘弦子曲目的曲式结构可以分为一句式、二句式、两句式变化的三句式等类型的乐段结构,其中二句式乐段的弦子曲目是最为典型常见的。
胡琴的音色深沉厚重,与藏语唱腔的抑扬顿挫相呼应,形成独特的声景叙事。
2. 舞蹈:刚柔并济的美学
男女分工:男性以拉琴与领舞展现力量感,女性通过水袖舞动传递柔美,形成阴阳调和的美学对比。
即兴与规范:既有固定舞步(如“孔雀吸水”“日月同辉”),也鼓励个人即兴发挥,体现“草根文化”的活力。
![]()
图源 :巴塘县人民政府
3. 唱词:藏族文学的活态载体
巴塘弦子唱词可分为颂歌、悲歌、情歌和固定唱词四大类,歌词多采用夸张、拟人多种修辞手法,语言质朴却富含哲理,兼具文学性与传播性。
4. 社会功能
弦子舞不仅是娱乐方式,更是民族性凝聚、文化教育的媒介。节庆时千人共舞的场景,强化了族群认同与文化记忆。
巴塘弦子舞的当代传承与保护
1. 保护措施
制度保障:巴塘县设立非遗保护中心,制定《巴塘弦子保护条例》,并依托“非遗进校园”项目,在中小学校开设弦子课程,培养青少年传承人。
活态传承:通过“谐舞”比赛、艺术节展演(如康巴艺术节)激发民间参与,同时成立“金弦子艺术团”进行专业创作与巡演。
2. 创新实践
舞台化改编:舞蹈家李小平在《康定情歌》中融合现代编舞技法,扩大女性上半身动作幅度,使传统舞姿更符合当代审美。
数字化传播:政府推出弦子舞教学视频、线上展览,并利用社交媒体扩大影响力,吸引年轻受众。
巴塘弦子舞作为藏族文化的活化石,其价值不仅在于艺术形式本身,更在于承载了康巴藏族的历史记忆与精神追求,保护巴塘弦子对于保护藏族歌舞艺术、研究藏族文化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在非遗保护与时代审美的双重驱动下,巴塘弦子通过制度保障、教育传承与创新转化,实现了从“乡土艺术”到“文化名片”的跨越。未来,需进一步探索传统与现代的平衡点,使其在全球化语境中持续焕发生机,为中华文化多样性贡献独特力量。
参考文献 :
1.德吉央宗.浅析巴塘弦子舞的传承与发展[J].西藏艺术研究,2024,(02):55-61.
2.邓舒文.巴塘弦子舞蹈溯源与传统形式分析[J].戏剧之家,2019,(22):122-123.
3.邓舒文.巴塘弦子舞创作发展现况与时代审美研究[J].北方音乐,2019,39(12):225+232.
4.马俊杰.简析独具特色的巴塘弦子舞研究[J].北方音乐,2015,35(02):11-12.
5.郭璐璐.藏族巴塘弦子艺术特征探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0.
来源:四川省传统文化遗产保护协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