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又响了,真要把我们活埋在这儿?”1952年10月31日23时,美军187团一名下士钻进临时指挥坑道,带着明显的颤音。坑道外,597.9高地主峰被密集的炮弹撕开一道道口子,岩石像沸水翻滚。几百米外,同样黑暗的另一侧,志愿军火炮连正在最后一次检查引信——每个人都清楚,再过几分钟,决定双方生死的夜袭就要开始。
187团并非无名之辈。它的前身是二战中大名鼎鼎的第101空降师“兄弟连”,拍成书、拍成剧后,在欧美军迷圈里光环耀眼。杜鲁门政府原本没打算让这把“尖刀”长时间留在朝鲜,可停战谈判久拖不决,华盛顿需要战场上的“漂亮胜利”,于是187团又被拉回山地,准备在五圣山方向扳回面子。
镜头往前推两年。1950年6月25日,半岛硝烟骤起,美军在联合国旗号下越过三八线,很快又把航母调到台湾海峡,朝着鸭绿江投弹试探。国内刚庆祝完开国一周年,东北边境却霎时紧张。10月,中共中央拍板: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当天夜里,志愿军先头部队踏上临江浮桥,没礼炮、没送行曲,只有风声灌进棉衣。
五次战役后,双方在三八线一带对峙,谈判桌上僵着,山地里更僵。1952年秋,美国正逢大选,新一轮舆论把“朝鲜泥潭”算在杜鲁门头上。范佛里特于是提出“摊牌计划”:咬住五圣山群的几个关键制高点——597.9和537.7。如果朝中联军被迫后撤,中线将一泻千里,美方就能用胜利照片去冲淡国内的不满。
10月14日上午八点,“联合国军”先打出了当时战区最大规模的炮火准备:300门大炮、40余辆坦克、几十架飞机,把3.7平方公里的地表洗成焦土。志愿军第15军地面工事撑不到中午就被削平,骨干部队被迫退入坑道。当天傍晚,坑道里的连长用短句在电话里报告:“表面失而复得。”简短,却足以让后方明白——高地还在。
接下来的七天七夜,比拼的不只是刺刀。敌人用炮弹封锁每一条运输沟,水壶打满弹孔,干粮常常在半路被炸黑,成了冒烟的碳。45师一位火线担架员回忆,他给嘴唇干裂的伤员递过去唯一的苹果,伤员摇头:“留给连长。”苹果被剥成薄片,一片片传下去,酸甜味混着血腥味,一圈又一圈。不得不说,这样的补给方式,比任何宣传画都直接。
物资难进,人却得冲。坑道战让志愿军学会“猫”(潜伏)和“蛇”(急钻)。天黑后,小分队贴着岩壁摸出去,炸坦克、割铁丝、抬回伤员;天亮前,再钻回坑道。敌军白天加倍炮击,图把出口堵死,夜幕降临,出口又被从内部掀开。反复拉锯,双方伤亡数字都在跳,可主峰始终没易主。
![]()
10月30日,彭德怀批示:“该亮家底了。”午后15分钟急促炮击只为试探,随后志愿军突然沉寂。美军误判为常规节奏,将步兵推上山脊。五分钟后,“喀秋莎”火箭炮呼啸而至,与山炮、野炮交叉覆盖——火舌像织布机一样扫过,“兄弟连”第一梯队当场炸散。敌指挥官隔着无线电咆哮,可各班组已经无法集结。
22时,步兵冲锋号响。坑道口同时蹿出多支小分队,从侧翼合围。火光映红山顶,连夜的近身战持续到11月1日凌晨。最新统计显示:短短三天,187团伤亡过半,后送线堵得抬尸都困难。克拉克见到战报,只回了一个词:“Disaster。”这一夜过后,“兄弟连”从进攻序列里被紧急撤下,连夜回到后方金化驻地整补。
597.9守住了,焦点很快转到隔壁的537.7。11月11日,我炮兵团用三轮火力急袭摧毁山顶工事,步兵冒烟突入掩体;12日至15日,敌军七次反扑,均被击退。到11月25日,双方都已无力再啃这座“石头山”。志愿军统计:43天歼敌2万5千余,己方也付出沉重代价,但五圣山屹立不动。
![]()
上甘岭战役后,范佛里特再无机会启动新的“摊牌”。“兄弟连”的幸存者后来在回忆录里写:“我们遇见了一个彻底不怕死的对手,他们不拥有世界最佳武器,却懂得怎样让我们最好的武器失灵。”短短一句,足够作答开头那个问题:当传奇空降兵撞上志愿军,只用了三天,便被炮火与夜战打到失去锐气,只能悄悄退回驻地。
70多年过去,597.9主峰仍旧弹坑密布。山风吹过弹痕,石缝里的野草抖落霜花,像一面面未收的军旗。每位在枪口下活过来的人,都明白那三天意味着什么——不是只留在历史教科书的胜负,而是战场最真实的生死较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