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从诞生那天起,就注定是个“话题王”。SU7和YU7发布后,国内网友的吐槽和抹黑几乎没停过,什么“绿化带神车”“车规级纸巾盒”“黄毛专属座驾”之类的标签满天飞。但奇怪的是,国外从行业大佬到普通消费者,却对小米汽车清一色好评——英伟达CEO黄仁勋公开说“想买一辆”,福特CEO天天开着SU7上下班还猛夸,纽北赛道刷圈的成绩更是让老外直呼“中国制造牛X”。同一款车,国内外评价冰火两重天,到底为啥?
![]()
一、国内:抹黑成了“流量密码”,小米动了谁的奶酪?
小米汽车在国内的舆论环境,用“腥风血雨”形容都不为过。随便翻翻社交平台,都能看到各种阴阳怪气的段子:有人说SU7是“绿化带收割机”,嘲讽它操控差;有人造谣“端到端智驾技术是假的”;甚至还有人说买小米车的都是“跟风黄毛”,故意把用户群体污名化。这些言论看似是网友自发吐槽,但背后少不了竞争对手的推波助澜。
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太卷了,小米作为新玩家,一上来就抢了别人的蛋糕。SU7定价21.59万,性能却对标百万级豪车,销量直接爆了。而SU7Ultra定价52万,性能却对标千万级超跑,这让小米汽车销量直接爆了。发布不到两年,订单排到半年后,工厂产能拉满都供不应求。
这种势头让某些品牌坐不住了,毕竟小米的互联网基因和雷军的号召力太强,传统车企玩不转的“粉丝经济”,小米轻轻松松就能引爆。于是,黑公关、水军、带节奏的营销号集体出动,专门放大小米的瑕疵。比如有人把测试车的悬挂断裂视频全网传播,却绝口 不提那是极限测试下的极端情况。
更关键的是,很多人对“手机厂造车”有根深蒂固的偏见。他们觉得小米没技术底蕴,就是靠营销吹出来的,“组装厂”帽子扣得死死的。可这些人压根没试驾过SU7,更不知道它的风阻系数全球量产轿车最低(0.195),充电5分钟续航220公里,性能直接碾压同价位特斯拉。
![]()
二、国外:实力说话,老外只认“硬核参数”
国外市场对小米汽车的态度完全是另一幅画面,欧美消费者和媒体可不管什么“品牌鄙视链”,他们只看三点:性能强不强、设计酷不酷、价格香不香,小米SU7在这几点上全是满分答案。而小米SU7Ultra纽北赛道跑出最速四门车纪录,外观被《Top Gear》夸“比保时捷还带感”,但价格却只有特斯拉Model S的一半,这都体现出小米汽车的性能、设计及价格优势。
行业大佬的背书更是直接拉高了小米的品牌价值,黄仁勋夸小米汽车,表示自己非常想买一台;福特CEO作为“友商”,不仅没酸小米,反而每天上下班通勤使用小米汽车。老外的逻辑很简单:车好不好,开过才知道。他们没兴趣参与国内那种“粉圈互撕”,所以小米的科技感、加速性能、续航表现这些实打实的优势,反而被客观看待。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外消费者对中国汽车的认知正在刷新。过去觉得我国汽车“廉价低端”,现在小米、比亚迪们用技术证明了中国制造能卷出高端货。比如德国汽车研究中心专家就说,小米终结了传统汽车时代,开启了“科技定义汽车”的新阶段。这种评价在国内几乎听不到,因为很多人还沉浸在“国外品牌一定牛”的旧观念里。
![]()
三、为什么小米汽车国内外的评价不一样?
国内外评价分裂的核心,其实和小米汽车本身关系不大,更多是市场环境和用户心理的差异。
国外市场对中国车是“从0到1”的认知,小米只要比他们预期的好,就能赢得掌声;而国内市场已经卷到“从100到101”的阶段,小米每进步一点,都会被拿去和所有竞品全方位对比,稍有不慎就被骂“德不配位”。再加上小米的崛起速度实在太快——传统车企花十年走完的路,小米两年就跑到第一梯队,这让很多人心理上难以接受:“凭什么一个做手机的能秒杀百年品牌?”
更深层的原因,是小米打破了某些“行业潜规则”。传统车企习惯了“挤牙膏式”升级,每年改个外观就叫新款;小米却像做手机一样堆料,YU7直接标配激光雷达、全域800V高压平台,逼得友商连夜降价。动了别人的利润,自然会被反扑。国内某些品牌粉丝的“信仰”崩塌,转而攻击小米,本质上是一种防御机制——“我不信你比我偶像强,所以你必须有问题”。
![]()
四、写在最后
小米汽车的遭遇,是我国制造业升级的缩影。当一家企业强到让对手不得不靠抹黑来竞争时,恰恰证明它走对了路。至于国内外评价差异,时间会给出答案——毕竟特斯拉刚进我国时也被骂“智商税”,现在呢?销量说明一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