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一个文化与艺术并重的时代,青白瓷如同其时代的缩影,以其独特的釉色与雅致的造型,在饮食文化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还深刻揭示了宋代社会的物质文化、经济发展、阶层分化以及生活方式的变迁。
![]()
![]()
景德镇青白瓷窑址 :
道塘里、铜锣山、凤凰山窑址考古发掘报告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编著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 2024. 12
ISBN 978 - 7 - 03 - 080530 - 0
《景德镇青白瓷窑址 : 道塘里、铜锣山、凤凰山窑址考古发掘报告》完整、科学、客观地报道了 2006 年考古发掘的道塘里、铜锣山、 凤凰山三处窑址的发掘资料以及同年的调查资料,分别对道塘里、铜锣山、凤凰山三处窑址的自然环境、地层堆积、揭露遗迹、出土遗物进行详细介绍,采取统一标准尺度整理考古调查发掘资料,通过地层学、类型学的比较研究,参考年代学和各地纪年材料,对其进行考古分期,借助自然科学技术手段对各窑 址 出土瓷器的微量、 组量元素 进行分析,深化人文与自然科学的交叉渗透讨论,建立了三处窑址的考古学编年,完善了景德镇青白瓷发展史,揭示了三处窑址的陶瓷文化内涵,明晰了其制瓷工艺,提炼了其陶瓷发展特征,总结了窑 址不同 时期的产品特征、装饰技法、胎釉特点、装烧工艺以及发展规律,探讨了景德镇青白瓷的起源和宋代景德镇的制瓷业水平,讨论了景德镇青白瓷的流布和宋代青白瓷所反映的物质文化等相关问题,丰富了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历史内涵。奠定了瓷都景德镇的瓷业技术基础,是景德镇立镇之瓷,助推景德镇制瓷手工遗存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
景德镇环城高速公路南环段分布示意图
道塘里、铜锣山、凤凰山三处 窑址 都处于景德镇南河流域南岸, 是 为配合基本建设进行的抢救性考古发掘。
道塘里、铜锣山、凤凰山三处 窑址所生产 的青白瓷造型丰富多样,器类有三十多种,既有碗、盘、碟、盏等日常饮食器,也有执壶、杯、酒台、盏托等茶酒器,还有文房用具、陈设器、宗教塑像等。这些多样的器类呈现了宋代青白瓷的生产发展历程,展现了宋代陶瓷工艺的高超技术水平,体现了宋代饮食文化的繁荣、茶文化的兴盛、酒文化的发达和 香文化 的流行, 深刻地反映了宋代物质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变迁。
▋一、宋代青白瓷反映了宋代饮食文化的繁荣与多样化
三处窑 址产品 丰富多样,有青釉、酱黑釉、紫金釉和青白釉瓷,以青白釉瓷为主。青白釉瓷无论是器类还是数量,占比均达到绝对值。其中大量的青白釉瓷碗、盏、盘、碟、罐、壶等日常生活用器,体现了宋代的饮食文化昌盛,反映了宋代饮食文化的繁荣,青白瓷已然成为宋代文化不可或缺的物质符号和精神标识。
宋代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促使饮食文化和习惯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转变,具体表现为桌椅代替了早期的席几,不同阶层享受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刺激了饮食的繁荣。不同阶层的饮食需求和习惯从青白釉瓷的生产与消费中、从普通大众的朴素饮食与富商巨贾的精致宴 飨 中得到生动体现。
![]()
道塘里窑址青白 釉瓷短流执壶 ( DT5 ③∶ 20 )
普通民众饮食起居较为简朴,所用器具多为简单实用的日常用器,主要满足基本需求。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描绘 汴 河两岸众多的茶馆酒肆中不少普通市民吃饭饮酒的场景,所用器具不过一碗一盘。南宋刘履中《田畯醉归图》描绘了老翁聚齐喝酒的场景,所用 酒坛 有开裂锔过的痕迹,图中老翁所用酒具仅为一盘承托一盏。富商巨贾、达官贵胄则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享受,他们所使用的青白釉瓷往往造型典雅、装饰繁复, 如温碗、执壶、盏托等,这些器物不仅体现了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也反映了他们对精致生活的追求。《清明上河图》中酒楼就餐的食客与食肆用餐的人必不是同一层次的人群。酒楼二楼的餐桌上不仅餐具数量显著增加,也更讲究用餐的品质,对美的追求从呈现花瓣口的 温碗 上即可窥见一斑,造型典雅,釉色莹润,极具艺术感。
![]()
道塘里窑址青白釉瓷 B 型 瓯 ( DT1 ①∶ 25 )
相对而言,上层社会的生活需求较下层民众更具仪式感和享受性,需要更多的生活器具来装点。本次发掘出土了不少精美的青白瓷,道塘里窑址出土的青白釉瓷 瓯 ( DT1 ①∶ 25 ),外 腹壁篦划云状 纹,端庄秀丽。各种服务于上层社会的不同形制的盏托以及各式花口碗、花口盏、花口盘、 花口碟等 仿金银器的造型,搭配不同的美食,呈现端庄秀丽、千姿百态的造型艺术美。
青白瓷作为宋代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釉色与雅致的造型展现了宋代对美的追求与热爱。它不仅呈现了饮食文化的丰富多彩和繁荣兴盛,满足了基本的饮食功能,还通过造型、纹饰等艺术手段,提高了生活的品质与格调,提升了饮食的仪式感和审美价值,反映了宋代社会的经济发展与商业繁荣。
▋二、宋代青白瓷反映了茶器的发展与饮茶文化的盛行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饮茶在宋代尤为盛行,甚至成为日常生活中每天的必备之物。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议茶法》 “ 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 ” (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七十《宋代茶法专论》 “ 议茶法 ” ) 。茶器成为重要生活用器,推动了青白瓷的生产与发展。
![]()
凤凰山 窑址青釉瓷 Bb 型执壶( FT4 ②∶ 69 )
罐、 执壶 、盏、盏托等茶器成为继碗、盘类餐饮用 器之后 的第二类重要生活用器,折射出宋代饮茶活动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南宋刘松年所绘的《茗园赌市图》描绘了喝茶所用器物有执壶、茶盏、茶罐等茶具。茶罐是存储茶饼和 茶粉 的; 盏与宋代 饮茶风俗流行斗茶有关; 盏托 是 承托或者举托茶盏的,由托盘和托子两部分组成,河南登封北宋绍圣四年李 守贵墓 ( 1097 年) 备茶图中妇人左手 持凤首 茶匙 向茶盏中添茶粉, 盏下置 有盏托,桌面摆放果盘和叠置的盏托; 执壶是茶、酒器两用,南宋画家刘宗古《瑶台步月图》画中左侧的 侍女捧持的 茶具便是执壶。凤凰山和道塘里窑址出土了大量的青白釉瓷执壶、盏、盏托等器类,当是宋代窑业水平和饮茶时尚的体现。为了适应市场需要,甚至产生了专业分工,道塘里窑址以生产青白釉瓷碗、盏、盏托、酒台为主,凤凰山窑址以生产执壶为主。茶器的精致化和专业化生产,不仅满足了人们对茶文化的追求,也促进了陶瓷工艺的创新和发展。
![]()
铜锣山窑址青白釉瓷盏托 ( YT1 ③∶ 1 )
宋墓、宋画和 窑址 的出土器物见证了饮茶在宋代的进一步发展,成为一种风尚, “ 宾主设礼,非茶不交 ” 。宋代饮茶文化在青白瓷的映衬下更显风雅,文人墨客常常聚集于茶室之中, 以青白瓷茶具品茗论道。那温润如玉的茶盏、造型别致的执壶,以及与之搭配的盏托,共同构成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在茶香袅袅中,他们谈诗论文、挥毫泼墨,享受着青白瓷带来的那份宁静与超脱。
▋三、宋代青白瓷反映了宋代酒文化的发达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酒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手工业的发达, 城镇市井繁华热闹,茶楼酒肆鳞次栉比,饮酒成为当时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人饮酒, 不仅追求口感上的享受,更注重格调与礼仪。酒具作为饮酒文化的载体,其制作和使用也日益讲究。青白釉瓷以其温润如玉的釉色、简洁实用的功能,成为宋代酒具中的佼佼者。青白瓷酒具种类繁多,窑址出土的酒具有青白瓷执壶、温碗、盏、杯、酒台等,这些构成了宋代酒具的基本组合。单单青白瓷执壶就 分为短流执壶 、 瓜棱腹 长流执壶、圆弧 腹 长流执壶、八棱长流执壶,此外尚有瓶、 瓯 、大碗、碗、斗笠碗、墩式碗、盏、花口盏等酒器。
![]()
道塘里窑址青白 釉瓷温碗 正视图 、俯视图 ( DT3 ③∶ 178 )
温碗 是 宋代青白瓷酒具中的一种特殊器形,用于温酒,执壶 置于温碗之内 ,倾入热水温酒,既保持了酒的温度,增添了饮酒的仪式感,又能增添饮酒的乐趣,青白瓷 温碗以 其温润的釉色和实用的功能成为宴饮场合中的必备之物。
![]()
铜锣山窑址青白釉瓷 Ca 型酒台( YT1 ②∶ 1 )
台盏是 酒盏与酒台子的合称,酒台子呈盘状,中间凸起一小圆台,以承酒盏。宋画《文会图》描绘宋徽宗赵佶和 一 众文人学者以文会友、饮酒赋诗的场景,餐桌上放有各式盘(碟)以盛放不同的水果和菜品,两侧放有执壶,宾客面前除了必备的碗、碟类外,还见有盏托,下方备酒备茶的区域可见有放在 冰鉴里的 酒壶、茶盏、 温碗和 执壶等。宋代《春宴图卷》是一幅关于宴饮的图卷,画中餐桌放置了各式盘碟,装酒 执壶 放在温碗中。同类的场景还见于壁画墓, “ 事死如事生 ” 的中国文化传统反映了逝者生前的生活方式。河南登封北宋绍圣四年( 1097 年)李 守贵墓 夫妇对坐图有装饰繁缛 的温碗和 执壶, 执壶造型与江西南城北宋嘉祐二年( 1057 年)出土的青白釉瓷 刻划 牡丹 纹 狮 纽注碗 相类似, 桌上配置盏。河南白沙北宋元符二年( 1099 年)赵 大翁墓 出土物也是温壶、 温碗和 盏的组合。这些大抵呈现了宋代酒文化的面貌,正如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 “ 大抵都人风俗奢侈, 度量稍宽,凡酒店中不问何人,止两人对坐饮酒,亦须用注碗一副,盘盏两副,果菜碟各五片,水菜碗三五只, 即银近百两 矣。 ” (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四 “ 会仙酒楼 ” )
![]()
凤凰山窑址青白釉瓷 瓜棱腹 长流执壶 ( FT4 ③∶ 328 )
这些青白瓷酒具不仅造型优美,线条流畅,而且装饰手法多样,如刻花、印花等,使得每一件酒具都成了艺术品。青白瓷酒具的盛行,反映了宋代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制瓷业的发展。这些青白瓷酒具不仅满足了宋人饮酒的实际需求,而且成了他们追求生活品质和精神享受的象征。在宋代文人雅士的笔下,青白瓷酒具常被赋予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他们抒发情感、寄托理想的重要媒介,如宋 蒋祈 在《陶记》中称赞景德镇青白瓷 “ 洁白不疵,故 鬻 于他所, 皆有 ‘ 饶玉 ’ 之称 ” ,更有诗句如 “ 浮梁巧烧瓷,颜色比琼玖 ” ,表达了人们对青白瓷的喜爱和赞美。
青白瓷酒具以其精美的造型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酒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宋代文人雅士追求生活品质和精神享受的文化风尚,反映了宋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图景和独特的文化现象,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四、宋代青白瓷反映了宋代香文化的流行
香文化 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国香文化 萌芽于远古时期,经过数千年的发展,至宋代达到了鼎盛。宋代文人阶层对 香文化 的热衷,不仅推动了香料的种植、加工和贸易的繁荣,也促进了香炉 等香具的 制造和艺术的创新。
![]()
凤凰山窑址青白釉瓷炉 ( FY1 ∶ 76 )
青白瓷 香炉 的出现,丰富 了香具的 种类和样式,也提升了 香文化 的艺术品位。三处窑址出土青白瓷香炉不多,不过周边大量的青白瓷窑址,尤其是湖田窑遗址出土了种类多样的青白瓷香炉,分为有座炉、圈足炉、三足炉、四足炉、 饼足炉 、八棱炉、 兽背炉 、异形炉等八类二十四型十九式 (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镇民窑博物馆:《景德镇湖田窑址: 1988 — 1999 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 2007 年,第 208 ~ 224 页 ) ,呈现了宋代青白瓷香炉种类繁多、造型各异的特点。这些青白瓷香炉以其独特的釉色和精湛的工艺,不仅具有实用功能,更因其精美的造型和温润的釉色成为文人雅士 案头龛前的 文玩雅器,在中国瓷器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宋代文人雅士追求的是一种超然物外、宁静致远的精神境界,他们通过焚香品茗、吟诗作画等方式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呈现了宋代文人雅士 “ 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 ” 的 “ 四闲 ”“ 四事 ” 或 “ 四艺 ” 之一的生活场景。青白瓷因其温润如玉的釉色和简洁流畅的线条,恰好符合了宋代文人雅士的审美追求。青白瓷香炉在焚香时散发出的淡淡香气与青白釉色相映成趣,营造出一种空灵澄澈、幽远宁静的氛围,使人在其中得以放松身心、感悟人生,将日常生活提升至艺术 境界。
青白瓷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 香文化 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 香文化 则通过青白瓷这一载体得以传承和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五、宋代青白瓷反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与社会风尚
陈寅恪先生认为: “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 极 于赵宋之 世 。 ” ( 陈寅恪:《陈寅恪集:金明馆丛稿二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年,第 277 页 ) 宋代青白瓷以温润如玉的釉色和精致的造型,成为瓷器中的佼佼者,除了江西地区抚河流域的白舍窑、赣江流域的七里镇窑和吉州窑、修水流域的丫髻山窑等全境范围的窑 址生产 青白瓷,几乎每座江西已发掘的宋代墓葬都出土青白瓷,其中大多数是 碗 、盘等日常饮食器。而本次发掘的三处以烧造青白瓷为主的窑址,烧造时分别有所侧重,出现了专业分工,制瓷业的分工越细,效率和规模就越大。正因为有了这种细致的专业分工,加之景德镇的天然优质瓷土和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景德镇才在五代少有的几个烧造青瓷和白瓷窑场的基础上,创烧出受世人喜爱的青白釉瓷,涌现出大批的专业瓷场,影响周围的瓷窑,从而形成一个青白釉瓷体系,然后扩及全国, 影响世界。景德镇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走上了辉煌之路,于元代创烧出青花瓷,在明代赢得 “ 瓷都 ” 之称号, “ 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 ” 。
![]()
道塘里窑址青白釉瓷墩式碗
得益于景德镇青白瓷对消费市场的引领,青白瓷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普及,其生产技术迅速传播至浙江、福建、湖南、广西、广东等地,形成了广泛的窑业生产网络,青白瓷的生产和销售还带动了相关产业如采矿、运输、销售等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促进了陶瓷技术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宋代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体现了宋代文化的强大影响力和传播力。
青白瓷的生产与消费也反映了宋代社会的经济发展与商业繁荣。随着市场的扩大和技术的进步,青白瓷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品种类也日益丰富。从日常生活用品到高档的陈设器皿,青白瓷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了大众广泛的认可与喜爱。
![]()
铜锣山窑址青白釉瓷长流执壶、水盂、钵、碗
青白瓷的生产与消费不仅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更反映了宋代社会的审美追求与生活品质的提升。这不仅促进了陶瓷业的繁荣与发展,也为宋代社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
凤凰山窑址青白釉瓷瓶壶盖、瓷塑狗、 瓷火照 、陶匣钵
青白瓷的生产与消费还蕴含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因素和社会风尚。从器物的造型、纹 饰、用途等方面,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这些物质文化因素不仅丰富了宋代文化的内涵,也为后人研究宋代社会、文化、经济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总之,宋代青白瓷所反映的物质文化是多方面的、深层次的,不仅展示了宋代陶瓷工艺的高超水平和文化传播力,而且反映了宋代社会的饮食风尚、阶层分化及物质文化的丰富内涵。
![]()
本文摘编自《 景德镇青白瓷窑址 : 道塘里、铜锣山、凤凰山窑址考古发掘报告 》(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编著 .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 2024. 12 )一书“ 第七章 结语 ”,略有修改,标题为编者所加。
ISBN 978 - 7 - 03 - 080530 - 0
责任编辑:王琳玮
本书适合社会人类学、文化遗产学、历史学、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等方面的文博工作者、科研工作者参考,及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教学使用。
(本文编辑:刘四旦)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位
一起阅读科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