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北京音乐厅后台,距离重要演出还有1小时,急促的电话铃声刺破了宁静。
"什么?陈大师出车祸了,手骨折无法演出?" 音乐厅主任李萍芝脸色瞬间惨白。
"台下可是1800名观众,还有各大音乐学院的院长和教授们!"
正在认真清洁施坦威钢琴的保洁工韩志远突然停下手中的活儿,转过身坚定地说:"让我来。"
众人愣住了,随即爆发出不敢置信的声音:"你疯了吗?这可是国际级的音乐会!"
韩志远平静地看着所有人,缓缓说出了一句让在场每个人都目瞪口呆的话:"我等这个机会已经等了整整30年。"
2024年12月15日下午4点30分,北京的天空灰蒙蒙的,预示着一场暴雪即将来临。
而此时的北京音乐厅内却是一片热闹景象,工作人员正在为今晚的重要演出进行最后的准备工作。
今晚是北京音乐学院建校70周年庆典音乐会,这场音乐会的规格之高、影响之大,在北京音乐界都是少有的。
著名钢琴家陈志华将在这里举行独奏音乐会,演奏曲目包括肖邦的《第一钢琴协奏曲》、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以及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
李萍芝今年48岁,在北京音乐厅担任主任职务已经有八年时间。她身材中等,总是穿着得体的职业装,脸上常带着职业化的微笑。但今天,她的眉头紧锁,不时地看着手表,在后台来回踱步。
"李主任,您别这么紧张,陈老师的演出从来没有出过差错。"舞台监督小王试图安慰她。小王今年25岁,刚从音乐学院毕业不久,对这样大型的演出还缺乏经验。
"你不懂,"李萍芝摇摇头,"今晚台下坐着的都是什么人你知道吗?北京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的院长都会来,还有各大音乐媒体的记者,甚至连国外的几位音乐评论家都专程赶来。如果出了任何差错..."
她的话没有说完,但小王明白她的意思。这样级别的演出,容不得半点差错。
此时,音乐厅的观众席已经开始有观众陆续入场。VIP席位上,几位头发花白的老者正在交谈,他们都是音乐界的权威人士。普通观众席上,许多都是音乐学院的学生和老师,还有不少音乐爱好者。整个音乐厅1800个座位,几乎已经售罄。
"按照时间安排,陈老师应该在4点15分就到达音乐厅进行最后的彩排。"李萍芝再次看了看手表,现在已经4点35分了,"怎么还没有消息?"
就在这时,李萍芝的手机突然响起急促的铃声。看到来电显示是陈志华的经纪人刘女士,她连忙接通电话。
"李主任,出大事了!"电话那头传来刘女士焦急万分的声音,"陈老师在来音乐厅的路上出车祸了!"
李萍芝感觉天都要塌了,她的声音都在颤抖:"什么?车祸?严重吗?人怎么样?"
"现在正在协和医院抢救,医生说右手腕骨折,可能还有韧带撕裂。"刘女士的声音中带着哭腔,"医生明确说了,至少三个月内都不能进行钢琴演奏,今晚的演出绝对无法进行了!"
李萍芝感觉双腿发软,险些站不稳。她靠在墙上,脑海中一片空白。台下1800名观众已经入座,其中包括各大音乐学院的院长、知名音乐家、媒体记者,甚至还有几位专程从欧洲赶来的音乐评论家。
"李主任?李主任您还在吗?"电话里刘女士的声音把她拉回现实。
"我...我在。"李萍芝努力让自己冷静下来,"陈老师现在情况怎么样?"
"人没有生命危险,但是手术可能要进行到深夜。李主任,今晚的演出..."
"我知道了,你先在医院照顾陈老师,演出的事情我来想办法。"李萍芝挂断电话,整个人瘫坐在椅子上。
小王见状连忙过来询问情况。当得知陈志华无法演出时,整个后台瞬间乱成一团。
"天哪,这可怎么办?"化妆师小张惊呼。
"快点想办法联系其他钢琴家!"副主任老刘急得团团转。
"现在联系还来得及吗?演出两个小时就要开始了!"服装师小李焦急地说。
李萍芝强撑着站起来,开始疯狂地翻找手机通讯录:"快,联系王教授,看他能不能临时救场!"
然而,命运似乎在和他们开玩笑。王教授在上海有演出,根本赶不回来;张老师在国外访学;李大师身体不适,早就推掉了所有演出安排...一个个电话打过去,得到的都是无奈的回复。
"李主任,现在怎么办?"小王的声音都在颤抖。
李萍芝看着台下逐渐坐满的观众席,心如刀绞。如果取消演出,不仅经济损失巨大,更重要的是音乐厅的声誉将受到致命打击。这样级别的演出说取消就取消,音乐界会怎么看待他们?
"要不...要不我们宣布演出取消?"老刘小声建议。
"取消?"李萍芝的声音都颤抖了,"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台下坐着的都是音乐界最权威的人士,一旦传出我们管理混乱、应急能力差的消息,音乐厅的未来..."
她的话没有说完,但所有人都明白后果的严重性。
就在后台一片混乱、所有人都束手无策的时候,一直在旁边默默工作的保洁工韩志远放下了手中的抹布。
韩志远今年50岁,身高1米75左右,身材偏瘦但很结实。他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额头上有几道深深的皱纹,但一双眼睛依然明亮有神。他穿着音乐厅统一的蓝色工作服,胸前别着工作牌:清洁部-韩志远。
在北京音乐厅工作的三年里,韩志远给所有人的印象都是话不多、工作认真负责的老实人。他每天早上6点准时到岗,清洁卫生、整理座椅、擦拭乐器,从不偷懒,也从不抱怨。同事们都很喜欢这个朴实的中年男人,但除了工作上的交流,很少有人真正了解他。
此时的韩志远正在仔细地清洁那架价值百万的施坦威钢琴。这是他每天的工作之一,但他清洁钢琴的方式总是格外仔细和温柔,就像在抚摸一件珍贵的艺术品。
"让我来。"
韩志远的声音不大,但在嘈杂的后台显得格外清晰。
所有人都愣住了,转过头看向这个平时话不多的保洁工。
"志远,你刚才说什么?"小王以为自己听错了。
韩志远放下手中的清洁布,走近几步,神色认真:"我说,让我来顶替陈老师的演出。"
现场瞬间安静了几秒,随即爆发出一阵哄笑声。
"哈哈哈,志远,你是不是被刚才的消息吓到了?"小张笑得前仰后合。
"就是啊,志远叔,你一个扫地的,懂什么钢琴啊?"一个年轻的工作人员也笑着说。
"志远,我知道你想帮忙,但这真的不是开玩笑的事情。"老刘虽然也觉得好笑,但语气相对温和一些。
李萍芝虽然心情糟糕,但也被韩志远的话逗笑了:"志远,我知道你是好心,想要帮助我们渡过难关。但这真的不是普通人能够胜任的。台下坐着的可都是音乐界的专业人士,他们能够听出演奏水平的高低。"
韩志远没有被大家的嘲笑打击到,依然坚持说:"李主任,我是认真的。今晚的曲目我都能演奏,而且可以保证不出任何差错。"
"你疯了吗?"副主任老刘瞪大了眼睛,"你知道今晚要演奏的是什么曲目吗?肖邦的《第一钢琴协奏曲》,那可是世界级的难曲!就连专业的钢琴家都不敢轻易尝试!"
"还有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小王补充道,"那个技法要求,一般的钢琴师根本演奏不了!"
韩志远平静地点点头:"我知道,肖邦作品11号,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三个乐章。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升C小调,还有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作品27之2。我都能演奏。"
听到韩志远准确地说出了曲目的调性和作品号,现场的笑声逐渐停息。大家开始用异样的眼光看着这个平时看起来普普通通的保洁工。
"志远,你...你真的懂音乐?"李萍芝试探性地问。
"不是懂,是精通。"韩志远的语气中透着一股坚定和自信,这种语气在他身上从来没有出现过。
小王还是不敢相信:"可是...可是你平时从来没表现出..."
"因为没有机会,也没有必要。"韩志远的回答依然简洁。
李萍芝仔细打量着韩志远,突然发现这个和她共事三年的保洁工,今天给她的感觉有些不一样。平时的韩志远总是低着头默默工作,很少与人对视。但现在的他,眼神坚定,语气自信,完全不像是在开玩笑。
"志远,就算你真的会弹钢琴,但这种级别的演出..."李萍芝还是有些犹豫。
"李主任,与其取消演出让所有人失望,为什么不给我一个机会?"韩志远的眼中闪烁着一种奇特的光芒,"现在还有其他选择吗?"
这句话问得所有人哑口无言。确实,现在还有什么其他选择呢?
"而且,"韩志远继续说道,"我在这个音乐厅工作了三年,对这里的每一架钢琴都了如指掌。"
他指着舞台中央的那架施坦威钢琴:"这架钢琴是1985年的D-274型号,触键需要的力度比一般的钢琴稍重一些,但音色特别温暖。踏板的反应比较灵敏,延音效果很好。"
然后他又指向左边的那架贝森朵夫:"那架贝森朵夫是奥地利原装进口的280VC型号,高音区特别清亮,但低音区的共鸣稍微有些不足。第78号键有轻微的杂音,需要在演奏时稍作调整。"
韩志远如数家珍般地说着每架钢琴的特点和细节,在场的人都听傻了。这些细节,就连一些专业的钢琴师都未必了解得这么清楚。
"你...你怎么会知道这些?"舞台监督结结巴巴地问。
韩志远淡淡地说:"因为我每天都在清洁它们,也经常听各种演出。时间长了,自然就了解了。"
这个解释听起来合理,但总让人觉得哪里不太对劲。一个普通的保洁工,就算每天接触钢琴,也不可能了解得这么专业和细致。
距离演出开始还有1小时15分钟,李萍芝的手机开始不断响起。有的是媒体记者询问演出情况,有的是观众询问为什么还不开门入场,还有几个是其他音乐厅的同行打来询问消息。
"李主任,外面的观众开始有些躁动了。"前台服务员小刘急匆匆地跑到后台汇报情况。
"再让他们等等,我们正在处理突发情况。"李萍芝头疼地揉着太阳穴。
"那些媒体记者也在问,是不是演出要推迟?"小刘继续说。
"告诉他们演出会准时开始。"李萍芝咬牙说道,虽然她自己都不知道这话有没有底气。
就在这时,北京音乐学院的院长陈建国打来电话:"李主任,听说陈志华出了车祸?演出还能正常进行吗?"
"陈院长,请您放心,我们正在积极处理。"李萍芝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镇定。
"那就好,今晚可是我们学院的重要庆典,不能出任何差错。"陈建国的语气中带着明显的担忧。
挂断电话后,李萍芝的压力更大了。她看着韩志远,内心在做着激烈的斗争。
"李主任,我们必须马上做决定了。"老刘催促着,"如果要取消演出,必须立即通知观众,否则会引起更大的混乱。"
让一个保洁工上台演出,这在音乐厅的历史上从未有过先例。万一出了差错,不仅是她个人的职业生涯完蛋,整个音乐厅的声誉也会受到重创。
但是取消演出的后果同样严重。今晚的演出票价不菲,普通票300元起,VIP票甚至卖到了2000元一张,总票房收入接近150万元。更重要的是,台下坐着的都是音乐界的权威人士,一旦传出音乐厅管理混乱、应急能力差的消息,对音乐厅的未来发展将是致命打击。
"志远,你真的有把握吗?"李萍芝再次确认,"你要知道,这不仅仅关系到你个人,也关系到整个音乐厅的声誉。"
"我明白责任的重大。"韩志远点点头,"但我既然敢站出来,就有百分之百的把握。"
"可是你的演出服装..."小王指了指韩志远身上的工作服。
"服装不是问题,后台不是有陈老师的备用演出服吗?"韩志远说。
"身材会不会不合适?"服装师小李担心地说。
"应该差不多,我和陈老师的身高体型都差不多。"韩志远回答。
李萍芝咬了咬牙,最终还是摇了摇头:"不行,风险太大了。万一真的出了差错..."
"李主任!"韩志远突然提高了声音,打断了李萍芝的话,"现在已经没有万一了。要么让我上,要么取消演出,没有第三种选择。"
韩志远的话像一记重锤,敲在了每个人的心上。确实,现在已经没有其他选择了。
"而且,"韩志远继续说道,语气变得更加坚定,"就算我真的演出失败了,观众们最多会说这是不可抗力因素导致的意外,但如果直接取消演出,那就是彻底的不负责任。哪个对音乐厅的声誉伤害更大,您心里应该清楚。"
李萍芝不得不承认,韩志远的分析很有道理。在这种紧急情况下,至少尝试一下总比直接放弃要好。
"而且我可以保证,"韩志远的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今晚的演出不会让任何人失望。"
这句话中透露出的自信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到震惊。一个平时话不多、老实本分的保洁工,怎么在关键时刻表现出如此强烈的自信和决断力?
"那...那你先换衣服试试吧。"李萍芝终于松口了,但语气中依然充满了不确定,"但我们必须先看看效果,如果真的不行..."
"不用试了。"韩志远摇摇头,"我既然说了能行,就一定能行。现在最重要的是尽快准备,演出不能推迟。"
韩志远的自信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到意外。这种从容不迫的态度,完全不像是第一次面对如此重大场面的人会有的表现。
"那...那好吧。"李萍芝最终做出了决定,"小张,你赶紧给志远准备演出服装。小李,你负责化妆。小王,你去调试一下音响设备。"
接下来的40分钟里,整个后台都在为这场"史无前例"的演出做准备。
服装师小张找来了陈志华的备用演出服——一套标准的黑色燕尾服配白色衬衫和白色领结。
"志远,你先试试这套衣服合不合身。"小张说。
韩志远接过衣服,走向更衣室。几分钟后,当他重新出现在众人面前时,所有人都愣住了。
穿上正式演出服装的韩志远,整个人的气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本朴实的保洁工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优雅、自信的绅士。燕尾服很合身,将他并不高大的身材衬托得挺拔有力。
"天哪,志远,你穿这套衣服真的很有气质。"小张由衷地赞叹。
"就像是天生的钢琴家。"小李也点头称赞。
韩志远站在镜子前,看着镜中的自己。三年来,他每天穿着工作服在音乐厅里默默工作,从没想过有一天会穿上这样正式的演出服装。但此时的他,面对镜中的自己,没有丝毫的陌生感,反而有一种久违的熟悉感。
"感觉怎么样?会紧张吗?"化妆师小李一边为他整理发型一边问道。
"很好。"韩志远的回答依然简洁,但他的眼中闪烁着一种奇特的光芒,仿佛这一刻他已经等了很久很久。
细心的人会发现,韩志远的手很稳,丝毫没有紧张的颤抖。他的呼吸平稳,表情平静,完全不像是即将面对人生重大挑战的人。
李萍芝在一旁观察着韩志远的表现,心中的疑虑越来越重。这个平时看起来普普通通的保洁工,为什么在面对如此重大的场面时能够如此淡定?这种从容不迫的气质,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出来的。
"志远,你以前真的没有过舞台演出经验吗?"李萍芝忍不住问道。
韩志远停顿了一下,然后淡淡地说:"年轻的时候有过一些。"
"什么样的演出经验?"老刘追问。
"一些小型的演出。"韩志远依然不肯多说。
众人面面相觑,都觉得韩志远的话里有话,但现在也没时间深究了。
"李主任,观众已经全部入场了,前排的几位院长都在询问演出什么时候开始。"工作人员前来汇报。
李萍芝看了看表,距离预定的演出时间还有15分钟。她深吸一口气,做出了最后的决定:"通知主持人准备开场。"
晚上7点15分,演出即将开始。
台下的观众席已经座无虚席。第一排坐着的是各大音乐学院的院长和知名音乐家:北京音乐学院院长陈建国、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王教授、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刘教授,还有几位从欧洲专程赶来的音乐评论家。
第二排和第三排坐着的是各大音乐媒体的记者和音乐界的专业人士。他们今晚都是专程来听陈志华演出的,对这场音乐会期待已久。
中间几排坐着的是音乐学院的学生和老师,他们对能够现场聆听大师级的演出感到兴奋不已。
后面的座位坐着的是普通的音乐爱好者,其中不乏花了大价钱买票的忠实粉丝。
观众们低声交谈着,议论纷纷:
"听说陈志华最近状态很好,今晚一定很精彩。"
"是啊,他的肖邦诠释一直都是世界顶级水平。"
"我特意从广州飞过来听这场音乐会,希望不会让人失望。"
"这个音乐厅的音响效果很好,适合钢琴独奏。"
台下的热烈讨论声传到后台,让工作人员们更加紧张。
李萍芝透过侧幕的缝隙看着台下黑压压的人头,手心全是汗。1800张脸,1800双期待的眼睛,如果今晚的演出失败了...她不敢想象后果。
她转过身看向韩志远,发现他正静静地站在钢琴旁边,神情专注地看着那架施坦威钢琴,仿佛在进行某种心灵的对话。
"志远,你现在感觉怎么样?"李萍芝小声问道。
"很好。"韩志远转过头,眼中没有丝毫紧张,反而有一种说不出的期待,"我准备好了。"
"要不要先在后台的钢琴上练习一下?"小王建议道。
"不用了。"韩志远摇摇头,"我已经准备了很久。"
这句话再次让众人感到疑惑。准备了很久?一个保洁工什么时候准备的?
"李主任,主持人问是否可以开始了。"工作人员前来询问。
李萍芝最后看了一眼韩志远,这个即将创造音乐厅历史的男人依然那么平静,平静得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开始吧。"她最终下达了指令。
舞台灯光暗下,观众席逐渐安静。主持人走上台,开始介绍今晚的演出。
"女士们,先生们,欢迎来到北京音乐学院建校70周年庆典音乐会现场。今晚,我们将为大家带来一场精彩的钢琴独奏音乐会..."
主持人按照预定的稿子介绍着今晚的曲目和演出安排,但她心中也充满了忐忑。后台刚刚通知她,今晚的演出者有所变化,但具体情况她也不太清楚。
后台的韩志远听着主持人的介绍,缓缓闭上了眼睛。他的脸上露出了一种复杂的表情,那是一种等待了很久的人终于等到机会时的激动和感慨。
"志远,真的不紧张吗?"小王最后问了一遍。
韩志远睁开眼睛,看了他一眼,淡淡地说:"我已经等了30年,怎么会紧张。"
这句话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愣住了。等了30年?等什么?等这个机会?
但现在已经没有时间深究了。主持人已经介绍完毕,准备邀请"钢琴家"上台。
"现在,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今晚的钢琴演奏者上台!"主持人的声音通过音响传遍整个音乐厅。
聚光灯照在侧幕上,韩志远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领结,迈步走向舞台。
当他出现在舞台上的那一刻,台下传来了一阵细微的骚动。观众们都在疑惑:这个看起来面生的钢琴家是谁?怎么从来没见过?
"这是谁啊?看着很面生。"
"是不是年轻的新秀钢琴家?"
"陈志华呢?怎么不是陈志华?"
台下的议论声此起彼伏,但韩志远对此充耳不闻。他优雅地走到钢琴前,向观众深深地鞠了一躬。这个鞠躬的动作标准而优雅,充满了职业钢琴家的风范。
韩志远坐在琴凳上,调整了一下琴凳的高度。这个动作看起来非常专业和自然,让台下的一些专业人士点了点头。
他将手轻轻放在琴键上,闭上眼睛,似乎在感受钢琴的触感和音乐厅的声学环境。
台下1800双眼睛都紧紧盯着他,整个音乐厅安静得只能听到空调的声音和一些观众轻微的呼吸声。
韩志远睁开眼睛,看了一眼台下的观众,然后将双手放在琴键上,准备开始演奏肖邦的《第一钢琴协奏曲》。
韩志远的手指轻触琴键,准备弹奏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的第一乐章。
第一个音符响起的瞬间,整个音乐厅仿佛被施了魔法般瞬间安静。
那不是普通的钢琴声,而是经过数十年沉淀、充满深厚底蕴的天籁之音。每一个音符都清澈如水晶,却又深沉如大海;每一个颤音都精准到位,每一个强弱变化都恰到好处,仿佛音符本身就是有生命的。
台下第一排的北京音乐学院院长陈建国如遭雷击般猛地从座位上站起身,瞪大了眼睛,嘴巴张得能塞下一个鸡蛋。作为钢琴专业的教授,他瞬间就听出了这演奏水准的不凡之处——这绝对不是一般专业水平,这是大师级别的演奏!
"这...这怎么可能?这个人是谁?"他的声音颤抖着,完全顾不上周围人异样的目光。
坐在第二排的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王教授双手紧握成拳,身体不住地前倾,眼珠子几乎要瞪出来。她的眼中满含着震惊和不敢置信,"这个触键技法,这个音色处理,这种对肖邦作品的理解深度...绝对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
第三排的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刘教授更是激动得浑身颤抖,他一把抓住身边同事的胳膊,声音都变了调:"听到了吗?听到这个rubato的处理了吗?这种对节拍的自由掌控,只有真正的大师才能做到!"
台下的观众们从最初的疑惑转为专注聆听,渐渐地,许多人的眼中开始泛起泪光。这琴声中仿佛承载着太多的故事,太多的情感,太多的人生沧桑。每一个音符都像是在诉说着什么,诉说着等待,诉说着坚持,诉说着不为人知的心酸往事。
后台的李萍芝透过侧幕的缝隙看着台上的韩志远,双手紧紧捂住嘴巴,眼中满含着不敢置信的泪水。她在音乐厅工作了二十多年,听过无数场演出,世界级钢琴家的演出也听过不下几十场,但从来没有一场演出能够在开场的几分钟内就让她如此震撼。
"这绝对不是一个保洁工该有的水平!"副主任老刘在后台失声喊道,"这是世界级大师的演奏水准!天哪,我们身边竟然隐藏着这样的人才!"
舞台上的韩志远完全沉浸在音乐中,他的手指在琴键上飞舞,每一个动作都优雅而精准。此时的他不再是那个穿着工作服默默打扫卫生的保洁工,而是一个真正的钢琴诗人,一个音乐的化身。
他的面部表情随着音乐的起伏而变化:时而深沉忧郁,时而激情澎湃,时而温柔如水,时而坚定如钢。那种对音乐的理解和表达,完全超越了技巧层面,达到了心灵与音乐完美融合的境界。
第一乐章进行到展开部的高潮段落时,台下有观众开始啜泣。那优美而充满张力的旋律仿佛直击人心,让人想起生命中最美好也最痛苦的回忆。有人想起了初恋的甜蜜和苦涩,有人想起了离别的痛苦和思念,有人想起了梦想破灭时的绝望和重新燃起希望时的激动。
坐在第五排的一位音乐记者已经完全忘记了工作,她放下手中的笔和录音设备,任由眼泪肆意流淌。作为一个专业的音乐记者,她听过太多技巧完美但缺乏灵魂的演出,而今晚的这场演出,每一个音符都有生命,每一段旋律都有故事。
台下的音乐学院学生们更是如痴如醉,许多人闭着眼睛静静聆听,脸上露出陶醉的表情。他们虽然还在学习阶段,但对音乐的敏感度让他们能够感受到这场演出的不同寻常。
突然,台下第三排靠右侧有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猛地从座位上站起身来,他的脸上写满了震惊、不敢置信和极度的激动。他的双手在颤抖,眼睛死死地盯着台上的韩志远,仿佛看到了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
"不...不可能...这绝对不可能!"老人的声音颤抖着,虽然他努力压低了声音,但周围的观众还是被他的反应吸引了注意。
第一乐章的再现部开始时,韩志远的演奏达到了情感的另一个高度。他的手指在琴键上轻舞飞扬,每一个音符都精准无误,每一个乐句都充满了深刻的情感内涵。这种对肖邦音乐语言的理解和掌控,绝对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到的。
第一乐章接近尾声时,音乐厅里的空气都仿佛凝固了。观众们屏住呼吸,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韩志远的演奏在这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技巧与情感的完美结合,个人理解与作品原意的完美统一。
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时,整个音乐厅陷入了令人窒息的寂静。1800人的音乐厅,竟然听不到任何声音,甚至连呼吸声都听不到。这种寂静持续了足足五秒钟,仿佛时间都停止了。
突然,那个六十多岁的老人再也控制不住自己, 他猛地站起身来,激动得浑身颤抖,用颤抖的声音大声喊道:
"韩志远!这是韩志远!天哪,他还活着!他还在弹琴!"
这一声喊叫如同平地惊雷,瞬间打破了音乐厅的宁静。 所有的观众都转过头看向那个激动的老人,眼中充满了疑惑和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