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榫接古今,油绘乡韵”突击队深入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汤湖村,开展系列社会实践活动。该团队积极响应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号召,充分发挥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等专业优势,通过文化IP打造、产业调研、科技助农、古建保护、微景观设计等多种形式,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IP孵化,打造汤湖文化符号
汤湖村独具特色的温泉文化、豇豆产业与稻作传统,成为团队创作的灵感源泉。队员们融合“温泉浴桶”“下豆纹饰”“猕猴桃草帽”三大本土元素,创作出IP形象“江小暖”。团队积极推进IP产品落地转化,实施了农产品包装升级、文创周边开发、IP景观营造三大举措,有效提升了汤湖村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形象和市场认知度。当孩童与队员共同执笔在青砖墙上勾勒出憨态可掬的“江小暖”时,村口埠头的巨型IP主题墙绘这个承载乡愁记忆的新文化符号,已成为连接往昔与未来的情感纽带。
数字赋能,构建助农推广矩阵
团队深入荣佳国韵温泉度假村进行实地调研,通过现场拍摄、亲身体验和游客访谈,精准提炼温泉产业核心特质,为相关宣传推广工作积累了宝贵素材。在荣佳国韵温泉度假村,团队通过沉浸式体验不同泡池、记录园区布局、捕捉温泉雾霭特色画面,结合游客深度访谈,形成温泉产业发展诊断报告,为文旅融合提供数据支撑。针对特色农产品“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困境,团队构建数字化助农矩阵。在汤湖村供销农场,队员们系统记录下豇豆从培育采收、清洁分拣到冷链运输的全流程,运用无人机航拍技术捕捉豆架稻田的产业图景,为丝苗米拍摄高清产品特写。更协助村委搭建抖音、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制作24小时豆田慢直播专题,让深山优质农产品突破地域限制。
古建新生,数字化守护文化遗产
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团队运用实地摄影、无人机航拍及SLAM建模技术,对大坝镇传统建筑群(包括龙聚围、仁修楼等)进行了系统调研和数字化存档,详细记录了建筑构造、材料工艺及残损状况,构建了重点建筑的三维模型,系统分析了村落格局与历史价值。这些精准的“三维体检报告”为后续古建筑的保护修缮提供了科学依据,被团队成员比喻为“给古建筑做了‘全身CT’”。
乡野焕新,激活村落美学基因
此外,团队结合专业所学,积极参与汤湖村生态公园的规划设计。他们充分考虑村民需求、景观美学与村落特色,设计出多个可行方案,经过与村委沟通完善后,提供了详细的设计图纸及可视化效果,为打造“宜居汤湖”贡献专业力量。在村中进行的主题墙绘创作,将温泉、豆田、稻浪、地方记忆等元素与IP形象结合,不仅美化了村容村貌,更生动再现了传统生活场景,成为连接村民情感的新文化符号。
从IP形象设计到产业调研推广,从古建数字化保护到乡村微景观营造,广东工业大学学子们以专业为笔,以乡土为卷,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他们的实践探索,为“专业赋能乡村”提供了生动案例,展现了高校智力资源在激活乡村潜能、推动文化传承与产业融合、助力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中的积极作用。
通讯员:刘佳仪 冼浚佳
图片来源:林思彤 伍文杰 梁仕棠 林于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