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日本参议院选举结果出炉,自民党遭遇惨败,执政联盟在改选的125席中仅获得47席,加上75个非改选席位后总计122席,距离参议院的半数线还差2席,同时,首相石破茂的支持率跌至新低,仅有20.8%。值得注意的是,这场选举的结果不只是一次对执政党的不信任投票,也标志着日本政治光谱将重新进行洗牌。
实际上,自民党的失败并不突然,自石破茂2024年接任首相以来,日本政局便持续动荡,他曾试图打造自己的“石破路线”,但见效甚微,无论是能源转型、养老金制度改革,还是地方振兴计划,成效都未达到预期,再加上官僚体系频繁曝出腐败案,使得石破政府公信力严重流失。其实早在去年10月众议院选举中,执政联盟就已失去多数席位,但当时石破茂还能以“少数执政”的非常规模式勉强维持政权,如今参议院再度失守,两院皆失的局面彻底动摇了执政根基,可以说他已经进入了下台倒计时。
同时石破茂在外交层面也面临两难困境,美国特朗普政府重返白宫后,明显加强了对日军事压榨,要求东京承担更大驻军开支、参与更激进的印太部署,甚至在半导体和人工智能领域加大技术限制。但由于日本对华经济依存度高涨,所以石破政府在对华政策上左右摇摆,一面跟随美方对华限制措施,一面又频频派出经济代表团访华寻求合作,外界普遍评价其为“缺乏战略定力”。
面对现在的政坛困境,石破茂选择拒绝下台,还要跟美国硬刚到底,主要原因是当前离特朗普政府设定的8月1日关税大限越来越近,届时美国将对所有日本产品加征25%关税,而现在正是美日谈判的关键时刻,此前他更在竞选集会上公开警告美国“不要小看日本”。但这种强硬姿态实质上是走钢丝,一方面要展现对美强硬以安抚国内民族情绪,另一方面又需避免谈判破裂导致经济雪上加霜。
然而,石破茂的“硬撑”宣言立即引发党内强烈反弹,自民党最高顾问麻生太郎连夜召集派系会议,明确表示“不会允许石破茂继续执政”,而麻生派的发难并非孤立,前经济安保相高市早苗在助选期间已暗示“重塑自民党骨干”的意图,党内潜在接班名单也迅速浮现,例如前首相岸文雄、前官房长官林芳正、财务大臣加藤胜信等名字开始流传。
而就在自民党内讧的时候,其基本盘开始松动,原本支持自民党的中老年选民,对石破的“模糊务实”失去耐心。而年轻人则在高物价、低薪资与生活压力中,对自民党逐渐绝望,所以石破茂所在的自民党输掉选举并不意外,但令人没想到的是,在日本此次选举中出现一匹黑马,成立仅五年的右翼政党“参政党”在此次选举中斩获14席,从三年前在参议院仅有的1席实现爆发式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参政党”党首神谷宗币被日本媒体称为“日本特朗普”,他毫不掩饰自己的政治灵感来源于美国前总统的“大胆风格”,喊出了“日本人优先”的口号,主张严格审查在日外国人,并宣称全民儿童福利应仅限日本人享有,从这些主张也能看出来,该党派带有明显的“民粹主义”和“极右翼”色彩,对于这一点,我们必须警惕。
主要是因为,日本“参政党”在此次选举中主打“国家主权”议题,在对中、对韩政策上极度强硬,提出诸如“全面制裁中韩企业”“对中国台湾地区提供军事援助”等极端主张,虽然这些言论远离现实政策,但却在右翼选民中引发共鸣,更关键的是,他们的政治动员方式不再依赖传统政党组织,而是借助网络短视频、直播、线下演讲等方式快速传播,其政治动员手法已具备民粹特征。
也就是说,日本这次的选举结果不仅是自民党的危机,也是日本民主制度的一次严峻考验,如果“参政党”这样带有民粹、民族主义色彩的政党继续上升,可能将对整个宪政秩序造成破坏。这不仅体现在修宪议题、对外军事冒进,也可能在媒体自由、公民权利、移民政策等方面逐步形成收紧趋势。
由此可见,石破茂即使想“硬”到底,也必须面对现实政治的多重压力,他的下台或许只是时间问题,而自民党要想维持执政地位,就必须在路线与人事上作出根本调整。同时日本社会也需要一次深层的政治自省,究竟是继续走“和平宪法”与“民主制衡”的老路,还是在右翼民粹主义的诱惑下,进入一个更加封闭、对外更具敌意的新阶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