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年我在山洪中救下一家三口,5年后退伍做保安,董事长:跟我来一趟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声明:本文根据真实社会事件改编,人物姓名均为化名,部分对话和细节经过文学化处理,旨在展现时代变迁中普通人的善良与坚守。

"李建军!"

保安亭里,李建军猛地抬起头,手中的茶杯险些滑落。

眼前站着公司的董事长王志远,西装笔挺,神色严肃得让人窒息。

"王总,您...您怎么知道我名字?"李建军慌忙起身,声音微微颤抖。

王志远死死盯着他,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跟我来一趟。"

"可是我...我不能离开岗位..."

"现在!立刻!"王志远的声音不容置疑。

李建军的脸瞬间煞白,双腿开始不受控制地颤抖。周围路过的员工纷纷侧目,窃窃私语声四起。



01

1983年7月15日,豫北山区。

连续三天的暴雨让这片古老的土地变得泥泞不堪。李建军坐在军营的窗前,看着外面黑压压的云层,心中涌起一阵不安。

"班长,气象站发来紧急通报!"通讯员冲进宿舍,手里拿着一份湿漉漉的电报,"山洪预警,红色级别!"

李建军腾地站起身,20岁的脸庞上写满了严肃。作为侦察班的尖兵,他曾经参与过多次救援任务,深知山洪的可怕。

"全班集合!"班长王铁柱的吼声在雨夜中格外刺耳。

不到十分钟,十二名战士全副武装站在雨中。李建军背着急救包,腰间别着救生绳,雨水顺着钢盔滴在脸上,但他的眼神依然坚定。

"同志们!"连长站在雨中,声音在风雨中显得格外有力,"王家村被洪水围困,村民生命垂危!我们的任务只有一个——救人!"

"是!"十二个声音汇成一道雷鸣。

军车在泥泞的山路上颠簸前行。李建军紧握着车厢扶手,透过车窗看到远处的山谷中,浑黄的洪水像一条发怒的巨龙,吞噬着一切。

"建军,你水性最好,等会儿你负责水中救援。"班长拍了拍他的肩膀。

李建军点点头。他从小在黄河边长大,水性确实不错,但面对如此凶猛的山洪,心中也不禁有些忐忑。

车子开到村口就无法前进了。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倒吸一口凉气:整个村子大半都被洪水淹没,只有几个高地上的房屋还露着屋顶。远处隐约传来呼救声,在雨夜中显得格外凄厉。

"分成三组!"连长迅速下达命令,"一组负责房屋救援,二组负责老人孩子转移,三组..."他看向李建军,"你们负责水中救援!"

李建军和另外三名战士迅速冲向洪水边缘。水流湍急,裹挟着泥沙和各种杂物,发出令人心悸的轰鸣声。

"那边!"战友老赵指向远处的一个房顶,"有人在挥手!"

李建军顺着方向望去,在距离岸边约五十米的地方,一座二层小楼的楼顶上,三个模糊的身影正在拼命挥手求救。即使在暴雨中,也能听到他们绝望的呼喊声。

"水太急了,橡皮艇过不去!"老赵试图将橡皮艇推入水中,但强大的水流瞬间就将它冲得七歪八斜。

李建军没有犹豫,开始脱下军装。

"建军,你疯了?!"老赵一把拉住他,"这水流,游泳冠军也得完蛋!"

"救人要紧!"李建军甩开他的手,迅速将救生绳系在腰间,另一端固定在岸边的大树上。"你们拉好绳子,我去把人带回来!"

"李建军!"班长王铁柱冲了过来,"太危险了!"

"班长,军人的职责就是保护人民!"李建军说完,纵身跳入了汹涌的洪水中。

冰冷的水瞬间包围了他全身。洪水的冲击力比想象中更加恐怖,他感觉自己像一片树叶被水流推着向下游冲去。救生绳在身后拉得紧紧的,勒得腰部生疼。

李建军拼命向那栋房子游去。水中的杂物不断撞击着他的身体,一根断裂的木头擦过他的脸颊,留下一道血痕。但他咬牙坚持,一米一米地向前游着。

二十分钟后,他终于摸到了房屋的墙壁。

"救命啊!救救我们!"房顶上传来急切的呼喊声。

李建军顺着墙壁爬上楼顶,眼前的情景让他震惊: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子浑身湿透,怀里紧紧抱着一个七八岁的男孩,男孩已经冻得嘴唇发紫;旁边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蜷缩在角落里,脸色苍白如纸。

"解放军!真的是解放军!"男子看到李建军,眼中瞬间燃起了希望的光芒,"求求你,救救我们!"

"别怕,我来救你们!"李建军一边安慰,一边迅速评估情况。房子随时可能被冲塌,必须尽快撤离。

但问题来了:救生绳只能承载两个人的重量,四个人一起下水无疑是自寻死路。

"叔叔,我要回家..."男孩虚弱地哭着,声音在风雨中显得格外无助。

李建军的心被狠狠揪了一下。他迅速做出决定:"我先带孩子和女同志过去,然后再回来接你!"

"不行!"男子激动地摇头,"水这么急,你第二次还能游过来吗?要走一起走,要死一起死!我们一家人绝不分开!"

"时间不等人!"李建军看着房子下面的水位还在不断上涨,"再不走就来不及了!"

男子咬了咬牙,从怀里掏出一张已经湿透的纸条:"小兄弟,如果...如果我们回不去了,请你一定要把这个交给..."

话还没说完,一个巨浪打了过来,纸条瞬间被卷入水中消失不见。

"没时间了!"李建军不容分说,一把抱起男孩,"抓紧我的腰!其他人拉好绳子!"

"儿子!"女人哭着扑了过来。

"相信我,我一定把你们一家人都救出去!"李建军的话语在雨夜中铿锵有力。

下水的那一刻,李建军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四个人的重量让救生绳绷得像要断裂一样,水流的冲击更加猛烈。男孩紧紧抱着他的脖子,几乎让他喘不过气来。

"叔叔,我害怕..."男孩在他耳边颤抖着说。

"别怕,叔叔在这里,叔叔一定把你们送到安全的地方!"李建军一边奋力游着,一边安慰着孩子。

身后的中年夫妇紧紧抓着他的腰带。女人已经体力不支,几次差点松手,都被丈夫死死拉住。

"坚持住!快到了!"岸边传来战友们的呼喊声。

经过近半个小时的拼搏,四个人终于被拖上了岸。李建军瘫倒在泥地上,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全身已经没有了知觉。

"建军!建军!"班长冲过来,用力拍打着他的脸。

过了好一会儿,李建军才缓缓睁开眼睛。第一句话就是:"他们...他们怎么样?"

"都活着!都活着!"班长激动地说,"你小子,真是不要命了!"

李建军挣扎着坐起身,看到那一家三口正被战友们用军大衣包裹着。男孩已经恢复了意识,正睁着大大的眼睛看着他。

"解放军叔叔!"男孩挣脱父母的怀抱,跌跌撞撞地跑到李建军面前,紧紧抱住了他,"谢谢你救了我们!"

李建军摸了摸孩子的头,心中涌起一阵暖流。

中年男子和女人也走了过来,男子紧紧握住李建军的手:"小兄弟,这份恩情我们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我叫...我叫王志远,这是我妻子秀芝,儿子小明。"

"不用客气,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李建军虚弱地笑了笑。

王志远从湿透的衣服里摸索着什么:"那张纸条被水冲走了,里面有我的联系方式...小兄弟,你叫什么名字?部队番号是什么?我一定要找到你,报答这份恩情!"

"救人不求回报,这是军人的本分。"李建军摆了摆手,"我叫李建军,至于其他的...以后有缘再见吧。"

洪水救援持续了整整三天。李建军和战友们共救出了四十多名村民,无一伤亡。但在那个没有手机、通讯不发达的年代,被救的村民想要找到救命恩人,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三天后,洪水退去,李建军随部队返回了军营。王志远一家被安置到县城的救助站,很快就失去了联系。

多年以后,每当李建军回想起那个雨夜,依然能清晰地记得那个男孩湿润的眼睛,和那个男人紧握自己双手时的温度。

只是他万万没有想到,这次不求回报的救援,会在五年后以如此出人意料的方式,重新改写他的人生轨迹。



02

1983年到1988年,对于李建军来说,是人生中最充实也最纯真的五年。

洪水救援之后,李建军在部队里小有名气。连队的荣誉室里,多了一面"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的锦旗,上面用金丝线绣着他的名字。

"建军,听说上级要提你当副班长了。"室友小张羡慕地说。

李建军正在擦拭着自己的钢枪,听到这话只是淡淡一笑:"当不当官无所谓,只要能为人民服务就行。"

这话听起来像口号,但从李建军嘴里说出来,却有着朴实的真诚。

1984年春,邻县发生泥石流,李建军又一次冲在救援第一线。这一次,他从废墟中挖出了一个被埋了十几个小时的老奶奶。老人获救后,拉着他的手哭得像个孩子。

1985年夏,华北大旱,李建军跟随部队参与抗旱救灾。他和战友们扛着水泵,在烈日下走了二十多里山路,为缺水的村庄修建水井。

1986年冬,山区雪灾,李建军背着五十斤重的救灾物资,在雪地里跋涉了一天一夜,为被困的牧民送去救命的食物和药品。

每一次救援,李建军都冲在最前面。战友们说他是"拼命三郎",但他自己从来不觉得这有什么特别。在他心里,这就是一个军人应该做的事。

然而,生活总是会给人意想不到的转折。

1987年秋,李建军接到家里的紧急电报:父亲突发脑溢血,生命垂危。

李建军请了探亲假匆忙赶回家,看到的却是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躺在简陋的病床上,已经说不出话来。

"建军,家里...家里实在撑不下去了。"母亲拉着他的手,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你爸的医药费已经欠了两万多,你妹妹还要上学..."

两万块钱,在1987年,对于一个农村家庭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

李建军看着病床上的父亲,又看看愁容满面的母亲,心中五味杂陈。军队的津贴微薄,根本无法应付家里的困难。

"妈,我知道该怎么办。"李建军握紧了母亲的手。

1988年春,李建军向组织提出了退伍申请。

"建军,你疯了?"班长王铁柱瞪大了眼睛,"马上就要提你当排长了,你这时候退伍?"

"家里需要我。"李建军的语气很平静,但眼中有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可是你有大好前程啊!以你的能力,再过几年说不定能当连长!"

李建军摇了摇头:"父母养育之恩大于天,军队教会了我忠诚和担当,现在该轮到我担当家庭责任了。"

退伍的手续办得很快。临走前,连长特意找李建军谈话。

"建军,部队的大门永远为你敞开。等家里的事情解决了,你随时可以回来。"

"谢谢首长。"李建军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但是我想,可能不会再回来了。"

1988年4月,李建军脱下了穿了五年的军装,背着一个旧行李包,踏上了回家的火车。

窗外的风景飞速倒退,他的心情却格外沉重。不是因为离开部队的不舍,而是对未来的茫然。一个农村出身的退伍兵,在这个正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能做什么?

回到家后,李建军先是在县城的工厂找了份搬运工的活儿,每天扛着几十斤重的货物,月薪只有七十块钱。但即使这样微薄的收入,也能让家里的生活稍微好一些。

父亲的病情在医院的治疗下有所好转,虽然落下了半身不遂的后遗症,但至少保住了性命。妹妹也顺利考上了县里的高中。

"哥,我一定好好学习,将来赚钱养家!"十六岁的妹妹李小慧握着他的手,眼中满含着感激。

"好好读书就行,其他的事情哥来操心。"李建军摸了摸妹妹的头,心中既欣慰又沉重。

在县城工厂干了三个月后,李建军听说省城的机会更多,工资也更高。经过再三考虑,他决定前往省城打拼。

1988年8月,李建军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省城。这座城市正在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到处都是施工的工地,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街头巷尾充满了创业的激情。

但对于一个没有技能、没有关系的退伍兵来说,这座城市也是冷漠的。

李建军住在火车站附近的地下室里,每天拿着简历四处求职。工厂嫌他没有技术工人证书,商店嫌他没有销售经验,办公室更是连门都不让进。

一个星期过去了,身上的钱快花完了,工作还是没有着落。

就在李建军几乎要绝望的时候,他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招聘启事:

"省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招聘保安数名,要求:退伍军人优先,品行端正,责任心强,月薪120元,包吃住。"

120元!这在当时已经是相当不错的工资了。更重要的是,退伍军人优先,这让李建军看到了希望。

第二天一早,李建军就来到了位于市中心的省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这是一栋刚刚建成的二十层大厦,在当时的省城来说,已经算是地标性建筑了。

面试很简单。人事科长是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看了李建军的退伍证和荣誉证书,点了点头。

"在部队什么兵种?"

"侦察兵。"

"参加过什么行动?"

"抗洪救灾、抗旱救灾、雪灾救援..."李建军如实回答。

"好,你被录用了。"科长在他的简历上盖了个章,"明天就可以上班。"

就这样,李建军成为了省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的一名保安。

说是保安,其实工作内容很简单:看守大楼门口,检查出入人员,维护楼内秩序。公司给他分配了一套蓝色的保安制服,还有一顶帽子。

李建军很珍惜这份工作。每天早上七点准时到岗,晚上九点才下班,十四个小时的工作时间,他从来没有懈怠过。

楼里的员工们对这个新来的保安印象很好。他总是面带微笑,对每个人都很客气,从来不因为自己的工作"低人一等"而感到自卑。

"小李,你这是何苦呢?"公司的老保安老张对他说,"你一个年轻人,又是退伍兵,完全可以找个更好的工作。"

"工作没有高低贵贱,只要踏实肯干,总能有出息的。"李建军认真地说。

老张摇了摇头,觉得这个年轻人太实在了,在这个浮躁的年代,这样的人要么成功,要么被淘汰,很少有中间状态。

李建军住在公司提供的员工宿舍里,一个月120元的工资,他会寄80元回家,剩下的40元用于自己的基本生活费用。日子过得清苦,但他很满足。

晚上下班后,他会去夜校学习英语和计算机。虽然不知道这些技能什么时候能用上,但他相信知识总是有用的。

"建军,你真是太拼了。"同宿舍的小王看着他趴在桌子上背英语单词,"你又不出国,学这个干什么?"

"技多不压身。"李建军头也不抬地说,"说不定什么时候就用上了。"

就这样过了两个月,李建军已经完全适应了保安的工作和生活。他以为这样的日子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攒够钱回家乡做点小生意,或者等妹妹毕业后,一家人能够安稳地生活。

但是命运,总是在人最意想不到的时候,给出最意想不到的安排。



03

1988年10月的一个下午,李建军正在保安亭里整理当天的出入登记表,秋日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桌案上,一切都显得那么平静祥和。

"咦,那不是王总吗?"同事小刘指着楼外说道。

李建军抬起头,看到一辆黑色的桑塔纳轿车停在大楼门前。这在当时是绝对的豪车,整个省城能开得起桑塔纳的人屈指可数。

从车上下来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子,身着深色西装,头发梳得一丝不苟,举手投足间透着成功人士特有的气质。

"王总?哪个王总?"李建军问道。

"王志远王总啊,咱们公司的大股东之一,很少来公司的。"小刘羡慕地说,"听说他在外地还有好几家公司,身家至少上千万。"

李建军点了点头,继续低头整理表格。王志远这个名字让他觉得有些熟悉,但一时想不起在哪里听过。

王志远走进大厅,径直向电梯走去。但经过保安台的时候,他的脚步突然停了下来,目光落在了李建军身上。

这一看,就是足足十几秒钟。

李建军感受到了那道灼热的目光,不由得抬起头来。两人的眼神在空中交汇的瞬间,李建军看到王志远的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像是震惊,又像是不敢置信。

"有什么事吗,王总?"李建军礼貌地问道。

王志远张了张嘴,似乎想说什么,但最终什么也没说,只是深深地看了李建军一眼,然后快步走向电梯。

"怎么回事?"小刘好奇地问,"王总怎么这样看你?"

李建军摇了摇头:"不知道,可能是觉得眼熟吧。"

但他心中也隐隐觉得奇怪。这个王志远给他一种莫名的熟悉感,但怎么想也想不起来在哪里见过。

从那天开始,王志远来公司的频率突然增加了。原本几个月才来一次的他,现在几乎每个星期都要来。而且每次经过保安台的时候,都会有意无意地看李建军几眼。

"奇怪了,王总最近怎么这么勤快?"老保安老张嘀咕着,"以前一年都见不到几次,现在三天两头就来。"

李建军也注意到了这个变化。更让他困惑的是,王志远看他的眼神越来越复杂,有时候甚至带着一种说不清的情绪,像是在确认什么。

有一次,王志远甚至特意在保安台前停下来,假装查看出入登记册,实际上却在偷偷观察李建军。当李建军抬头看他的时候,他又匆忙移开目光,显得很不自然。

"这个王总是不是有什么毛病?"小刘私下里对李建军说,"总感觉他看你的眼神怪怪的。"

李建军苦笑着摇头:"管他呢,我们做好自己的事就行了。"

但实际上,他心中的疑惑越来越重。王志远的行为确实很奇怪,但他又不能直接问一个大股东为什么总是看自己。

11月的一个傍晚,李建军正准备下班,忽然看到王志远的桑塔纳又停在了楼下。不同的是,这次王志远没有急着上楼,而是在车里坐了很久,透过车窗凝视着保安台的方向。

李建军装作没看见,继续整理着手头的工作。但他能感觉到那道目光一直在注视着自己。

大约过了半个小时,王志远终于下了车。但这次他没有走向电梯,而是直接来到了保安台前。

"你好。"王志远的声音有些紧张。

"王总您好,请问有什么需要帮助的?"李建军站起身来,礼貌地问道。

王志远张了张嘴,似乎想问什么,但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他的手在口袋里摸索着什么,神情显得很纠结。

"你...你是哪里人?"最终,王志远问出了这样一个看似随意的问题。

"我是豫北人。"李建军如实回答。

王志远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豫北?哪个县的?"

"林县。"

"当过兵吗?"

"当过,83年入伍,今年退伍。"

王志远的手在颤抖,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泛黄的照片,仔细地看了看,然后又看向李建军。

"你...你在部队的时候,参加过救灾吗?"

李建军点了点头:"参加过几次,抗洪、抗旱、雪灾救援都参加过。"

"83年夏天,豫北山区的那次洪水..."王志远的声音开始发抖,"你参加了吗?"

李建军的心脏猛地跳了一下。83年夏天的那次洪水救援,是他军旅生涯中最难忘的经历之一。他救出了一家三口,其中有一个七八岁的男孩...

"参加了。"李建军的声音也有些不稳,"您...您怎么知道这件事?"

王志远的眼中涌出了泪水,他的声音颤抖得厉害:"那个时候...那个时候你救了一家三口,一个男人,一个女人,还有一个七岁的孩子..."

李建军的脸色瞬间变得苍白,他死死地盯着王志远:"您...您是..."

"我就是那个男人。"王志远的眼泪终于流了下来,"那个被你从洪水中救出来的王志远。那个孩子...是我儿子。"

李建军感觉天旋地转,他扶着保安台,双腿有些发软。

五年了!整整五年了!他从来没有想过,会在这样的情况下,以这样的身份,重新遇到当年被他救下的那家人。

"你...你确定吗?"李建军的声音有些颤抖。

王志远从口袋里掏出那张泛黄的照片,递给李建军:"这是那次洪水后第二天,有记者拍的照片。你看看,这个人是不是你?"

李建军接过照片,照片上是一个穿着军装的年轻士兵,虽然脸上有些模糊,但轮廓确实很像现在的他。更重要的是,照片背面写着几个字:"救命恩人——李建军"



"这...这是怎么来的?"李建军震惊地问。

"那天洪水退去后,我们被送到县城的救助站。我一直想找到救我们的解放军,就托人打听。后来有个记者说拍到了你的照片,还打听到了你的名字。但是你们部队已经转移了,一直没有找到。"王志远激动地说,"这五年来,我一直在找你!"

李建军看着手中的照片,往事一幕幕涌现在眼前:那个暴雨的夜晚,汹涌的洪水,房顶上绝望的一家三口,还有那个男人想要给他的纸条...

"那张纸条..."李建军喃喃地说。

"被水冲走了。"王志远的声音充满了遗憾,"上面写着我的联系方式。我本来想着,如果你们救不了我们,至少也要有人知道我们全家是为了感谢你们而死的。"

两个人站在保安台前,相对无言。周围的员工们都下班了,偌大的大厅里只有他们两个人。

"这些年,你过得怎么样?"王志远关切地问。

李建军苦笑了一下:"退伍后家里有困难,就出来打工了。现在在这里当保安,还算稳定。"

王志远的心中涌起一阵愧疚。这个救了自己全家性命的恩人,现在却在自己的公司里当保安,而自己竟然用了这么长时间才认出他来。

"对不起..."王志远的声音哽咽了,"我应该早点认出你的。"

"没关系,能再见到您,我已经很高兴了。"李建军真诚地说,"您一家人现在都好吗?"

"都好,都很好。"王志远激动地说,"我儿子现在已经上初中了,学习很好。我妻子身体也恢复了。我们经常提起你,孩子总说想见见救命恩人。"

"那就好,那就好。"李建军由衷地感到高兴。

王志远深深地看着李建军,心中有千言万语想说,但一时不知道从何说起。救命之恩,如何报答?况且现在的情况这么特殊...

"建军..."王志远的声音很轻,"明天...明天上午你有时间吗?"

"有啊,明天我休息。"

"那好。"王志远深吸了一口气,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明天上午十点,你到我办公室来一趟。十八楼,总经理办公室。"

李建军有些困惑:"王总,有什么事吗?"

王志远没有直接回答,只是拍了拍他的肩膀:"有些话,我们需要好好聊聊。"

说完,王志远转身走向电梯,留下李建军一个人站在保安台前,心中五味杂陈。

当晚,李建军在宿舍里翻来覆去睡不着觉。重逢的喜悦,对未来的不确定,还有对明天那次谈话的忐忑,让他的思绪如潮水般翻涌。

他从来没有想过,五年前那个雨夜的善举,会以这样的方式回到自己的生活中。更没有想过,当年被救的那个男人,如今已经成为了成功的企业家,而自己却还在为生计奔波。

命运的齿轮似乎开始转动了,但转向何方,他完全无法预料。

第二天上午九点五十分,李建军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乘电梯来到了十八楼。这是他第一次来到公司的高层办公区,豪华的装修和宽敞的办公环境,让他这个从农村出来的年轻人感到有些拘谨。

"请问王总在吗?"李建军对秘书说道。

"您就是李建军先生吧?王总在等您。"秘书礼貌地说,然后带着他走向办公室门口。

办公室的门缓缓打开,王志远正站在落地窗前,背对着门口。听到脚步声,他缓缓转过身来。

王志远的办公室里,李建军局促不安地站在真皮沙发前,双手紧紧攥着保安帽。

"坐。"王志远指了指对面的椅子,目光始终没有离开过李建军的脸。

"王总,我真的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李建军刚要开口解释。

"你左手虎口那道疤,怎么来的?"王志远突然打断了他。

李建军下意识地看向自己的左手,那道淡淡的疤痕在灯光下若隐若现:"这...这是小时候被铁丝划的..."

"83年夏天,你在哪里?"

"在部队...豫北军区..."李建军越发困惑。

王志远缓缓走到办公桌前,打开抽屉,小心翼翼地取出一个发黄的信封。他的手在微微颤抖,仿佛捧着什么珍贵的圣物。

李建军看着那个信封,脑海中突然闪过什么画面,一种莫名的熟悉感涌上心头。

王志远将信封递到李建军面前:"你...你还记得这个吗?"

李建军接过信封,瞬间如遭雷击,整个人僵在了原地,眼珠瞪得滚圆。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