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内,气氛凝重而又热烈。
陕北深秋的风在外头肆意横冲直撞,像一头暴躁的野兽,把窗棂撞得哐哐作响。
可是屋里的人们却都全神贯注,沉浸在毛主席主持的这场关键会议中。
毛主席站在前方,手中挥动着铅笔,正给大家深入分析局势。
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千钧之力,敲击在参会人员的心上。
参会的人们围坐在一起,一边认真聆听,一边仔细地在笔记本上记录着重要内容。
就在这时,一声刺耳的婴儿啼哭猛地传来,那声音尖锐而凄厉,瞬间打破了礼堂里的安静。
毛主席说到一半的话突然停住,原本挥动着讲解的铅笔也僵在了半空中。
他微微皱起眉头,眼神里透出一丝担忧,目光朝着声音传来的方向望去。
其他人也都被这哭声惊到,纷纷交头接耳,脸上满是疑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毛主席马上站起身,对大家说:“先暂停一下,休息会儿。”说完,他快步朝着哭声的方向走去。
推开李讷房间的门,就看见警卫员小张急得团团转,像热锅上的蚂蚁。
他正想尽办法哄着嚎啕大哭的李讷,一会儿拍拍她的背,一会儿轻声哄着,可李讷却哭得更厉害了,小张急得额头直冒汗。
“出什么事了?”毛主席赶忙问道。
小张赶紧站直身体,一脸懊恼地解释:“首长,妞儿一整天都没影儿,李讷一直找她,怎么哄都没用。”
毛主席心里一沉,妞儿平时工作踏实,总是勤勤恳恳地照顾李讷,很少会这样突然不见。
他立刻下令:“马上多派人手去找,必须找到!”
警卫员们迅速行动起来,分成几个小组,像离弦的箭一样冲了出去。
他们在延安的大街小巷里来回穿梭,一边跑一边呼喊着妞儿的名字,呼喊声在夜色中回荡。
毛主席站在窑洞门口,寒风吹得他头发七零八落,他的眼神紧紧盯着远方,心里的不安越来越强烈。
没过多久,坏消息就传了回来。
在离窑洞不远处的塬腰上,人们发现了妞儿的尸体。
保卫部人员接到消息后,迅速赶到现场。
只见妞儿静静地躺在地上,脖子上有道深深的勒痕,像一条狰狞的蛇。
她的衣服凌乱不堪,下身还有血迹,双眼圆睁,满是恐惧,仿佛在死前经历了巨大的痛苦和挣扎。
毛主席知道后,气得浑身发抖,脸色铁青,拳头紧紧握着,指关节都泛白了。
他强压着心中的怒火,对赶来的保卫部部长说:“先别声张,赶紧破案,绝不能放过凶手。现在延安局势紧张,不能因为这事而引发慌乱。”
保卫部部长满脸愧疚,低着头,声音有些颤抖地说:“主席,是我们工作没做好,一定尽快抓到人!”
毛主席语气坚定地说:“一定要尽全力!”
保卫部部长敬了个礼,转身急匆匆地赶往案发现场。
一场争分夺秒的破案行动,就此展开。
2.
毛主席的人生里,有两个贴心的小棉袄。
大女儿李敏是他和贺子珍爱情的见证,小女儿李讷则是他与妻子江青所生。
“敏于行而讷于言”,这两句古语不仅藏着做人的道理,更饱含着一位父亲对女儿们最深切的期望。
1940年8月3日,李讷出生了。
那天夜里,这个好消息就像长了翅膀,很快传遍了延安的角角落落。
小李讷打小就活泼好动,像个调皮的小精灵,经常哭闹个不停,哭声响亮又持久,让大人们头疼不已。
当时,江青既是毛主席的生活秘书,又要照顾年幼的女儿,每天忙得晕头转向。
她一边要帮毛主席处理生活上的琐事,比如整理文件、准备饭菜,一边又要哄哭闹的孩子,常常累得腰酸背痛,可小李讷还是哭个没完。
毛主席身边的警卫员,大多都是二十来岁的年轻小伙,在战场上面对敌人,他们个个英勇无畏、毫不退缩,是真正的英雄。
可一碰上哭闹不止的小李讷,却都慌了神,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只能干着急。
大家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地商量着,最后决定给李讷找个保姆来帮忙照顾。
一开始,毛主席觉得搞特殊不好,不想这么做。
他一直倡导艰苦朴素,反对特殊化。
但看着妻子疲惫不堪的样子,再看看还在襁褓中嗷嗷待哺的女儿,心里满是心疼。
思来想去,他才勉强同意了这个提议。
因为实在放心不下女儿,他还特意嘱咐道:“一定要找个政治上靠得住、家庭背景清白的女同志,费用从我工资里出。”
保卫部门和江青按照要求,在延安老乡里仔细挑选。
他们走访了许多家庭,筛选出好几个合适的姑娘。
经过严格的政治审查后,江青亲自相中了一个叫“妞儿”的年轻姑娘。
妞儿长得清秀,一双大眼睛清澈明亮,性格也开朗随和,特别招人喜欢。
更难得的是,她作为家里的老大,从小就帮着父母照顾弟弟妹妹,积累了丰富的照顾小孩的经验。
不管孩子出什么状况,她都能轻松应对。
就这样,妞儿成了小李娜的专属保姆。
有了妞儿,李讷再哭闹,她总能一下子就知道原因,是饿了、渴了,还是该换尿布,都逃不过她的眼睛。
她还特别耐心,手把手教江青他们怎么抱孩子、怎么哄孩子。
自从妞儿来了以后,江青轻松了不少,脸上也渐渐有了笑容。
她心里别提多感激这个小姑娘了,经常当着大家的面夸她能干,说她帮了大忙。
毛主席也很关心妞儿,哪怕工作再忙,也会抽出时间和她聊天,问问乡亲们的生活过得怎么样。
从他的话语里,能听出对这个延安老乡满满的欣赏。
看得出来,毛主席和江青都打心底里认可妞儿的工作。
可谁能想到,妞儿到李讷身边还不到一年,就遭遇了这样的不幸。
得知这个消息,毛主席和江青又愤怒又难过。
毛主席站在窗前,望着被阴云笼罩的延安城,心里难受极了。
他满心愧疚,不知道该怎么跟妞儿的家人交代这件事。
他深知,妞儿的家人把孩子送到这里,是对他们的信任,可如今却发生了这样的事情。
3.
妞儿被害的案子像块大石头,压得钱益民喘不过气。
他是保卫部的骨干,经验丰富,可面对这起棘手的案件,他也感到十分棘手。
凶手到底是谁?这问题在他脑子里转来转去,像一团乱麻。
已知妞儿是先被侵犯后遇害,陈龙带着人把和妞儿有过接触的人查了个底朝天,包括警卫员、工作人员,还有附近的村民。
他们挨家挨户地询问,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可啥有用线索都没找到,案子一下子就卡住了。
钱益民在屋里不停地走来走去,鞋底把地板磨得沙沙响。
他眉头紧锁,眼神中透露出焦虑和坚定。
他思前想后,最后觉得还得从妞儿的尸体上找突破口。
他弯下腰,眼睛一眨不眨,仔仔细细查看妞儿身上的每一处,连指甲缝、头发丝都不放过。
他的手指轻轻触摸着妞儿的皮肤,希望能发现一些被忽略的线索。
正查着,助手突然凑过来,指着妞儿脖子上的伤痕说:“钱科长,你看这勒痕,要是普通绳子弄的,也太宽了点吧?会不会不是绳子啊?”
这话像根火柴,“腾”地一下点燃了钱益民的思路。
对啊!之前光想着排查人,咋就没想到凶器呢?
那时候物资紧张,好几股麻绳拧成的粗绳子可贵了,一般人家根本舍不得用,说不定凶器压根不是绳子!
钱益民猛地从地上站起来,拍了拍裤腿说:“走!再去现场一趟,好好翻翻,看看有没有啥能当凶器的东西!”
起身时,他眼角余光扫到警卫员腰间的皮带,脚步一下子定住了。
那皮带乌黑发亮,是中央警卫营里条件好的战士才配发的制式装备。
钱益民盯着皮带,眼睛瞪得老大,心里“咯噔”一下,冒出个大胆的想法:难不成……这皮带就是凶器?
他越想越觉得有可能,呼吸都变得急促起来,脸上的表情先是震惊,随后慢慢变成了恍然大悟。
钱益民深吸一口气,让自己冷静下来,然后压低声音对身旁的吴云飞说:“吴同志,这会儿有空不?去我办公室坐坐,咱唠唠这案子。”
吴云飞虽然一头雾水,但还是跟着去了。
那天晚上,中央保卫部办公室的灯一直亮着。
钱益民和吴云飞面对面坐着,桌上的茶凉了又热,热了又凉。
钱益民把自己的推测从头到尾说了一遍,从奇怪的勒痕宽度,到制式皮带的特殊性,说得头头是道。
吴云飞听得入神,时不时打断问几个关键问题,比如皮带的获取难度、使用痕迹等。
等钱益民说完,吴云飞“啪”地一拍桌子,兴奋地说:“老钱!你这思路绝了!必须试试!我肯定全力配合!”
4.
天还没完全亮,东边刚泛起一点白,吴云飞就急急忙忙把所有警卫员都叫到了河边。
他站得笔直,扯开嗓子喊道:“全体都有!把衣服脱了顺着河岸站成一排,挨个下河游泳,动作快点,别磨蹭!”
那时候刚入秋,清晨的河水冰凉刺骨,像无数根针扎在身上。
警卫员们好多人还没睡醒,突然听到这么奇怪的命令,一个个都懵了,站在原地发愣。
过了好一会儿,才慢吞吞地开始解衣服扣子,嘴里还嘀嘀咕咕抱怨:“这天还没暖和透呢,游什么泳啊……”
但军令不能违抗,大家只能咬着牙,一个接一个走进河里,水面上顿时泛起一圈圈波纹。
河岸上,26个穿着短裤的警卫员在水里扑腾,冷得直打哆嗦,这画面看着实在奇怪。
可谁也不知道,就在他们身后,钱益民带着几个助手正猫着腰,紧张又小心地忙活着。
他们在警卫员脱下来的衣服堆里翻来翻去,眼睛瞪得老大,重点检查每一条皮带,看上面有没有沾着血迹。
钱益民每拿起一条皮带,都要举到眼前,借着微弱的光线,仔仔细细查看,连皮带扣的缝隙都不放过。
可找了一圈下来,什么可疑的痕迹都没发现。
吴云飞站在旁边,皱着眉头忍不住说:“老钱,会不会是咱们想岔了?凶手说不定根本不在咱们这儿。”
钱益民直起腰,眼神坚定地摇头:“不会的,凶手肯定就在这些人里面,就是咱们找证据的办法不对。”
他低头想了一会儿,突然大声喊道:“来人!去端几盆水来!”
周围的人虽然一头雾水,但还是赶紧照做了。
在大家疑惑的目光中,钱益民弯腰拿起一条皮带,“扑通”一声就把它丢进了水盆里。
其他助手也跟着有样学样,很快,26条皮带都分别泡在了水盆里。
吴云飞凑到跟前,满脸好奇地问:“老钱,你这是要干啥?”
钱益民笑了笑,卖了个关子:“别着急,等上半个小时,答案就出来了。”
这时候,河里的警卫员们还在稀里糊涂地游着,完全不知道岸上已经有了新发现,一场揭开真相的大戏,马上就要上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