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很多人都在说供应链金融是个“风口”,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融资终于不再是“只能靠关系”。
但作为一名法律人,我在大量案例中看到的,是硬币的另一面:
风口之下,也藏着不少暗礁。
而且——很多时候,这些“暗礁”不是操作失误那么简单,而是直通刑事犯罪的深坑。
所以,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
供应链金融领域里,那些最容易踩的典型刑事风险。
为什么说“踩线就可能入刑”?
在我梳理的大量判例中,很多本来是民事案件,比如贷款纠纷、融资租赁纠纷,最后法院一句“涉嫌经济犯罪”,直接驳回起诉、移送公安。
什么意思?
你以为是钱的事,法院觉得是坐牢的事。
这类“民转刑”的案子,近年非常高发,而且有几个特别明显的特点:
第一类:这个领域的不一定是传统意义上的,而是用看起来很合法的方式,做了非法的事。
常见套路:
1. 虚构交易背景(伪造购销合同、发票、入库单等)
2. 虚报抵押物价值
3. 冒名签字、盗用身份
4. 融资租赁外壳+高利贷真身
说白了,这些行为在操作上可能“合法外壳”,但法律上却构成诈骗或骗取贷款罪或非法经营罪。刑事风险极高。
第二类:有些案子不是为了贪钱,而是金融机构工作人员为了业绩掩盖坏账而违规放贷,结果也被追责。
例如:
- 明知企业没有真实交易,仍然批贷,构成违法发放贷款罪
- 虚假资产转让掩盖坏账,伪造询证函,构成违规出具金融票证罪
银行批了≠ 你没事,有时候银行自己都“有事”。
第三类:供应链公司内部人员监守自盗。
比如某供应链公司的采购人员,偷偷把供应商收款账户换成了自己控制的账户,最后套走几百万。
这种行为,构成的是职务侵占罪,而且不需要单位报案,公安机关也能立案侦查。
我观察到的一些趋势:
1. 犯罪手法越来越“像正规业务”,伪装能力强
2. “抱团作案”越来越常见,内外勾结显著
3. 民刑交叉成常态,法院直接移送公安的情况增多
4. 风险贯穿整条供应链,不是哪一个环节的锅
几点建议:
1.银行不能只看核心企业,更要审查真实交易
2.中小企业融资必须依法合规,别动歪脑筋
3.第三方服务商必须履责,不然容易被牵连
4.核心企业别滥用信用背书,风险会反噬
最后,我的一点感受:
很多人是抱着“走个灰色地带、不一定会出事”的心理进场的。
但司法机关越来越倾向于追根溯源、依法处理,不会轻易放过“假创新”。
供应链金融想走得远,合规一定要走在前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