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在社交平台上,“你有没有想过,等你老了,谁来给你端一杯热水?”
这句简单却扎心的话,引发无数网友共鸣。
对众多中年人来说,“养老”已从遥远的设想变为迫在眉睫且沉重的现实。
当下身边老人增多,孩子数量却相对减少,养老模式悄然改变,从“一个孩子养四个老人”到“两个老人独自面对一生”。
寿命延长可孤独感却如影随形,并非儿女节假日回家吃饭就能消解。
面对这样的养老困局,我们不得不另寻出路,与此同时还得时刻警惕诈骗陷阱。
![]()
01我叫江卫国,今年68岁。
从工商银行柜台岗位上退休,已经过去五年了。
老伴是在两年前因为肺癌离开的。
她走得特别安静,就像她活着的时候一样,总是怕麻烦别人,连走都不愿意给别人添一丝麻烦。
儿子江铭在北京当律师,专门做企业并购的业务,一年能挣上百万。
我现在一个人住在这套90年代单位分的房子里。
房子是三室两厅的格局,面积有105平方米,在市中心的黄金地段。
虽然房子有些老旧了,但因为地段好,现在估价怎么也得有280万。
有一次江铭在电话里跟我说:“爸,要不你搬到北京来住吧,我在律所附近给你买套房。”
我回答他:“我在这儿住了这么多年,都习惯了,哪儿都不想去。”
其实我心里清楚,律师这工作强度特别大,江铭经常要出差去谈项目。
儿媳妇是协和医院的主治医师,工作比江铭还忙。
我要是过去了,肯定得给他们添不少麻烦。
再说北京那房价,一平方米就得七八万,他们压力已经够大了,我可不想再给他们增加负担。
还有一次江铭在电话里又说:“爸,那你雇个住家保姆吧,现在有很多专业的护工,能把你照顾得很好。”
我嘴上说:“我身体还行,雇保姆那不是花冤枉钱嘛。”
但心里其实早就盘算过了,住家保姆一个月最少得八千块,就算雇个钟点工,一个月也得三千。
我的退休金虽然有四千五,但加上平时的吃喝拉撒等各种开销,根本就不够雇保姆的钱。
又有一次江铭在电话里提到:“爸,咱们市里不是有几家条件还不错的养老院嘛,要不你去养老院?”
我立刻就拒绝了:“那种地方我不去,打死我都不去。”
我想起前段时间社区组织去参观的那家“夕阳红养老院”。
我看到那些老人都坐在院子里,眼神呆呆的,一点生气都没有,就像在等着生命结束一样。
护工们虽然忙来忙去,但脸上都是那种职业性的假笑,看着就让人不舒服。
那种地方我宁愿死在家里,也绝对不会去。
我每天的生活特别规律。
早上六点准时起床,穿上衣服就下楼去人民公园走一圈。
回来后我自己煮点白粥,再配点咸菜和一个鸡蛋,这就是我的早餐。
上午的时候,我就坐在客厅里看看新闻,了解一下国家大事和身边发生的新鲜事儿。
下午我会去社区的老年活动中心下象棋。
那里有一群老伙计,我们经常凑在一起切磋棋艺,有时候为了一步棋能争论半天,但最后都会哈哈一笑,谁也不往心里去。
晚上我就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看看电视剧或者新闻节目。
到了十点我就准时上床睡觉。
这样的日子过得挺平静的,但有时候也会觉得有点无聊。
最让我担心的还是自己的身体状况。
年纪大了身体总是不如以前,不是这儿疼就是那儿痒的。
我的血压有点偏高,膝关节也开始疼了,尤其是上下楼梯的时候,疼得特别厉害。
有时候半夜起来上厕所,刚一站起来,就感到头晕目眩的,眼前直冒金星,得扶着墙站一会儿才能缓过来。
有一次我半夜起来上厕所,又头晕得厉害。
我扶着墙心里突然冒出一个念头:“如果我在家里出了什么事,可能几天都没人发现。”
这个想法一冒出来,就把我自己吓了一跳,心里感到特别恐惧。
我在银行工作了一辈
子,平时最注意的就是控制风险,做什么事情都要考虑周全,尽量避免出现意外情况。可现在我发现最大的风险竟然是我自己。
我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万一哪天真的出了什么事,身边连个照应的人都没有,那可怎么办啊。
02
事情出现转机,是在一个闷热得让人透不过气的下午。
那天中午我像往常一样,吃完午饭就打算午休。
刚在床上躺下没一会儿,突然胸口传来一阵闷痛,就像有块沉甸甸的石头,直直地压在胸口上,让我喘不过气来。
我心里“咯噔”一下,赶忙坐起来,双手撑在膝盖上,深呼吸了好几次。
可这疼痛并没有缓解,反而感觉更强烈了。
不一会儿,冷汗就从额头上冒了出来,顺着脸颊往下流,手心也变得湿漉漉的全是汗。
“坏了,不会是心脏出问题了吧?”我心里一阵恐慌,心跳也不由自主地加快了。
这疼痛持续了大约十分钟,才慢慢开始缓解。
我长舒了一口气,靠在椅背上,心里还是有些后怕。
我想给儿子江铭打个电话,跟他说说这事儿。
可看了看墙上的钟,下午两点这个时间他肯定正忙着呢。
“算了,先别打扰他了,再观察观察,说不定没什么大事。”我犹豫了一下,还是放下了手机。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我一直心神不宁的。
每隔一会儿,就不自觉地摸摸胸口,生怕那疼痛再次袭来。
心里就像揣了只小兔子,七上八下的。
晚上八点江铭终于打来电话了。
“爸,今天咋样啊?”电话那头传来江铭关切的声音。
“挺好的,就是下午有点胸闷。”我尽量让自己的语气听起来轻松一些,不想让他太担心。
“胸闷?严不严重啊?要不要去医院看看?”江铭的声音立刻变得紧江起来。
“不严重,可能是今天天气太热了,有点闷得慌。”我解释道。
“爸,你可别硬撑着啊,身体要是有啥问题,一定要及时去检查,别拖着。”江铭还是不放心,反复叮嘱我。
“知道了,你忙你的吧,别担心我,我没事。”我嘴上这么说,心里却有点不是滋味。
挂了电话房间里安静得可怕,我更加感到孤独。
一个人生病的时候,身边连个照顾的人都没有,那种滋味真的很难受。
第二天早上,我像往常一样,吃完早饭就到公园去散步。
公园里人不少,有打太极的,有跳舞的,还有一群老头老太太围在一起下棋的。
我沿着小路慢慢地走着,不知不觉就走到了凉亭那里。
在凉亭里我碰到了老同事张师傅。
张师傅比我大两岁,也是从工商银行退休的。
以前我们在一个支行工作过,但不是很熟,平时见面也就打个招呼。
“老江!好久不见啊!”张师傅看到我,主动跟我打招呼,脸上带着笑容。
“是啊,好久不见,最近身体咋样啊?”我也客气地回应他。
“我呀,好得很!你看我这精神头,一点毛病都没有。”
张师傅一边说,一边拍了拍自己的胸脯,确实看起来很精神,脸色红润,步伐也很轻快。
“你还是一个人住吗?”我问道。
“是啊,我老伴走了三年了,现在就我一个人。”张师傅叹了口气,眼神里闪过一丝落寞。
“我老伴也走了,两年了。”我也跟着叹了口气,心里有些感慨。
我们找了个石凳坐下来,开始聊了起来。
“你是咋保养的啊?看起来比我精神多了。”我有些羡慕地问张师傅。
“这个啊,说来话长。”张师傅神秘地笑了笑,故意卖了个关子。
“你还是一个人在家住吗?”张师傅接着又问。
“是啊,我儿子在北京工作,我不想过去打扰他们,他们工作也挺忙的。”我无奈地说。
“那你有没有考虑过其他的养老方式啊?”张师傅看着我,认真地问道。
“其他的养老方式?啥意思啊?”我有些不解,皱起了眉头。
“我是说,有一种新的养老模式,既不用雇保姆,也不用去传统养老院,还不会拖累孩子。”张师傅压低声音,神秘兮兮地说。
“真有这样的好事儿?”我有点怀疑,觉得不太可能。
“当然有啦,我现在就住在那样的地方。”张师傅肯定地说。
“在哪里啊?”我急忙问道。
“在南湖路那边,叫颐和苑社区。”张师傅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一江名片递给我。
我接过名片,看了看上面的字:颐和养老投资公司,总经理李明君。
“他们是怎么运营的啊?”我好奇地问道。
“这个你得亲自去看看才能明白,光靠我这么说,你也理解不了。”张师傅说。
“老张,咱们都这把年纪了,你还跟我卖什么关子啊。”我有点着急了。
“不是卖关子,是这个模式比较新,三言两语也说不清楚。”张师傅认真地解释道。
“你在银行工作了一辈子,应该能理解啥叫‘资产盘活’吧?”张师傅突然问道。
我心里一动,在银行工作这么多年,我当然知道资产盘活的概念,就是把闲置的资产充分利用起来,发挥它的价值。
但用在养老上,这还是我第一次听说。
“有时间你去看看,就说是我介绍的。”张师傅站起身来,拍了拍身上的灰尘。
“地址在南湖路288号,坐地铁挺方便的。”张师傅补充道。
“真的有那么好吗?”我还是有点不敢相信。
“去了你就知道了。”张师傅拍了拍我的肩膀鼓励我说。
“记住先别告诉任何人,包括你儿子。”张师傅突然严肃地说。
“为啥啊?”我疑惑地问道。
“因为这种模式还在试点阶段,人满了就不收了,要是大家都知道了,都去报名,到时候就没名额了。”张师傅解释道。
看着张师傅离去的背影,我心里充满了好奇。
到底是什么样的养老模式需要保密呢?什么样的资产盘活能解决养老问题呢?
我越想越觉得有意思,决定找个时间去那个颐和苑社区看看。
![]()
03南湖路离我家有二十多公里远。
我查了下导航,坐地铁过去得一个多小时。
到了地铁站,我随着人流上了车。
车厢里人不少,我找个角落站着,心里琢磨着这次去颐和苑社区的事。
出了地铁站,我按照手机上存的地址找颐和苑社区。
走了一会儿,看到了那个新建的高档住宅区。
绿化做得真好,绿树成荫,花草繁茂,环境十分优美。
走到门口,有个金属招牌,上面写着:颐和苑养老社区。
我走到门卫室前,对门卫说:“您好,我找李经理。”
门卫是个中年男人,穿着整洁的保安制服,他抬头问我:“您是?”
我说:“我是张师傅介绍来的,想了解一下你们这儿的养老服务。”
门卫一听态度立刻变得热情起来:“张叔的朋友啊,请进请进。”
说着他还从椅子上站起来,做了个请的手势。
“李经理在3号楼办公室,我给您带路。”
走进社区我立刻被这里的环境吸引了。
这哪儿像传统的养老院啊,简直就是个小公园。
花园里种着各种各样的花草,修剪得整整齐齐。
小径弯弯曲曲,十分幽静,路上还有几个凉亭。
我看到有老人在散步,他们穿着得体,神态悠闲。
我忍不住问门卫:“这些都是住户?”
门卫自豪地说:“是的,都是退休的老干部和知识分子。”
“有教授、医生、工程师,都是有身份的人。”
我心里暗暗点头,心想这里的老人看起来确实很有素养。
他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聊天,声音都不大,很有分寸。
有人在凉亭里下象棋,旁边围着几个人,偶尔发出轻轻的笑声。
还有人在花园里浇花,动作细致而专注,就像在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
这种氛围让我感到很舒服,心里对颐和苑社区的好感又增加了几分。
不一会儿,我们来到了3号楼。
门卫在办公室门口敲了敲门说:“李经理,张叔介绍来的客人到了。”
里面传来一个年轻女性的声音:“请进。”
李经理大约四十岁,穿着职业套装,化着淡妆,看起来很干练。
办公室装修得很现代,有书架、沙发、茶几,墙上还挂着几幅字画,看起来很有品味。
李经理站起来和我握手,笑着说:“江叔叔,您好,我是李明君。”
“请坐,我给您泡茶。”
她的举止很优雅,说话声音温和,让人感觉很亲切。
我坐在沙发上,打量着这个办公室,心里想这个李经理看起来挺专业的。
李经理给我倒了一杯茶,放在我面前的茶几上。
然后她坐在我对面说:“听说您是张叔的朋友,也是银行退休的?”
我点点头说:“是的,工商银行,干了三十多年。”
李经理说:“我也是金融出身,以前在投资公司工作。”
“后来觉得养老产业更有前景,就转行了。”
我问:“能介绍一下你们的养老模式吗?”
我想直接了解重点,不想绕弯子。
李经理说:“当然可以。”
“我们的理念是‘资产养老’,就是让老人的房产为自己的晚年服务。”
我问:“具体怎么操作呢?”
李经理说:“简单说,就是老人把房产委托给我们管理,我们提供高品质的养老服务。”
我皱了皱眉头问:“委托管理是什么意思?”
李经理解释说:“就是房产证暂时存放在我们这里,我们负责打理一切事务。”
我问:“包括什么事务呢?”
李经理说:“房屋维护、水电缴费,如果有租金收入也由我们代收。”
“老人只需要安心享受养老服务就行了。”
我问出了最关心的问题:“那费用呢?”
李经理说:“月费3500元,全包。”
我问:“全包是指什么?”
李经理说:“住宿、餐饮、清洁、医疗、娱乐,所有生活所需都包括在内。”
我心里快速算了一笔账。
市面上的高端养老院,月费至少七八千。
如果请住家保姆加上房租水电,也要八千以上。
3500元确实很便宜,我心里有点心动,但又有点怀疑。
我说:“能看看住宿条件吗?”
李经理站起来说:“当然,我带您参观一下。”
我们先去了6号楼的一套样板房。
电梯直达三楼,门口有指纹锁。
李经理一边开门一边说:“每套房子50平方米,一室一厅一卫。”
打开门房间装修简洁现代,家具家电齐全。
有床、衣柜、书桌、沙发、电视,厨房虽然不大,但设施完善。
卫生间有淋浴房,还安装了扶手,考虑得很周到。
李经理介绍说:“老人可以自己开火做饭,也可以到公共餐厅用餐。”
“餐厅有专业营养师配餐,一日三餐都不重样。”
我们又参观了公共区域。
一楼是餐厅和活动室。
餐厅干净明亮,桌椅摆放得整整齐齐。
活动室有电视、书架、棋牌桌,老人们可以在这里休闲娱乐。
二楼是健身房和医务室。
健身房有跑步机、按摩椅等设备,老人们可以锻炼身体。
医务室配备了常用药品和简单医疗器械,能应对一些小病小痛。
李经理说:“我们每周都有专业医生来体检。”
“如果有紧急情况,五分钟就能到达市人民医院。”
参观完设施,我们回到办公室。
李经理问我:“江叔叔,感觉怎么样?”
我说:“条件确实不错,但我有个疑问。”
我停顿了一下,整理了一下思路。
“这么好的条件,这么便宜的价格,你们怎么盈利呢?”
李经理笑了笑说:“这就是我们的商业模式创新。”
我问:“能具体说说吗?”
李经理说:“我们有战略投资人,专门布局养老产业。”
我问:“什么样的投资人呢?”
李经理说:“主要是一些金融机构,看好养老产业的前景。”
我觉得李经理的回答有点模糊,继续追问:“他们为什么要投资养老呢?”
李经理说:“您在银行工作过,应该知道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商机。”
我说:“这个我理解,但具体的盈利点在哪里呢?”
我紧紧盯着李经理,想从她的表情里看出点什么。
李经理说:“我们的模式是规模化运营,通过管理费、服务费等多种方式盈利。”
我问:“管理费是指什么?”
李经理说:“就是房产托管的管理费,很少的一点点。”
我感觉李经理在回避什么,但表面上一切看起来都很合理。
我心里还是有些疑虑,决定回去再好好想想。
04
离开颐和苑后,我心里乱糟糟的。
那地方环境是真不错,房间宽敞明亮,设施也齐全,吃的用的都看着挺讲究。
而且价格也实在诱人,一个月才3500元,比市面上很多养老院都便宜不少。
但我在银行干了一辈子,职业的敏感让我觉得这事儿没那么简单。
这么好的条件,这么低的价格,背后会不会有什么猫腻呢?
回到家我坐在沙发上,开始认真琢磨这个问题。
首先我决定算一笔账。
按照李经理说的,每个老人一个月收3500元。
要是住100个老人,那一个月的收入就是35万。
可运营成本呢?房租、装修、设备、人工、餐饮,这些哪一样不要钱?
我粗略估算了一下,每个月至少得50万。
这样一算他们每个月得亏损15万。
就算有政府补贴,也不可能这么一直亏下去啊,谁愿意做这种赔本的买卖呢?
其次房产托管这个环节让我心里直犯嘀咕。
为什么要把房产证交给他们保管呢?
我活了这么大岁数,也听说过不少租赁或托管的事儿,从来没见过要房产证原件的。
这会不会有什么风险呢?
我想得查一查这家公司的底细才行。
我在银行干了这么多年,人脉还是有一些的。
第2天, 我拿起电话,拨通了老同事李科长的号码。
李科长现在在工商局工作,负责企业注册管理,找他帮忙应该能查到一些信息。
“喂,老李啊,我是老江。”
“哦,老江啊,找我啥事儿?”电话那头传来李科长熟悉的声音。
“我想让你帮忙查个公司,叫颐和养老投资公司。”
“查啥内容呢?”
“基本信息、注册资本、经营状况啥的,都帮我看看。”
“行,我下午给你回复。”
下午三点,电话铃响了,是李科长打来的。
“老江,我查到了。”
“咋样啊?”我急忙问道。
“颐和养老投资公司,注册资本是3000万,但实缴只有500万。”
“法人代表是谁啊?”
“李明君,女的,42岁,上海财经大学MBA毕业。”
“还有啥吗?”
“经营范围挺广的,包括养老服务、物业管理、房地产咨询。”
“有没有啥问题啊?”
“暂时没发现违规,不过这家公司成立才两年。”
“两年就能做这么大规模?”我惊讶地说道。
“这个我就不清楚了,你为啥关心这家公司啊?”
“朋友介绍的,说是有种新的养老模式,我想了解一下。”
“养老行业水挺深的,你可得小心点。”李科长提醒我。
挂了电话我心里还是觉得不踏实。
我又想起了一个人,老同事刘主任,现在在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工作。
或许他能帮我查到更多信息。
我拿起电话,又拨通了刘主任的号码。
“喂,老刘啊,我是老江。”
“老江啊,啥事儿?”
“我想让你帮我查个人的征信情况。”
“谁的?”
“李明君,颐和养老投资公司的法人。”
“这个得有正当理由才能查啊。”
“我准备和她做点生意,想先了解一下她的信用状况。”
“好吧,我看看能不能帮你。”
第二天上午,电话铃又响了,是刘主任。
“老江,有点意思啊。”
“咋说?”
“这个李明君,信用记录挺干净的,但资产状况有点异常。”
“啥异常啊?”
“她名下有三套房产,两辆豪车,还有大额的股权投资。”
“这些资产值多少钱啊?”
“保守估计超过2000万。”
“一个做养老服务的,哪来这么多钱啊?”我惊讶地问道。
“这个就不知道了,可能有其他收入来源吧。”
我越想越觉得不对劲。
我想起在颐和苑看到李经理开着玛莎拉蒂,穿着都是名牌,办公室装修得像五星级酒店一样。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啊。
如果她真的是靠养老服务赚钱,根本不可能有这样的收入。
那她的钱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
我想起张师傅说过的“资产盘活”,难道他们是在利用老人的房产做什么文章?
为了验证我的猜测,我决定再去一次颐和苑。
这次我要仔细观察,多了解一些细节。
![]()
05
我第二次来到颐和苑,这次是下午三四点钟,太阳斜斜地照着,社区里挺安静。
到了门口,我跟门卫说,我是来考虑入住的。
门卫是个五十来岁的男人,脸上带着笑,很热情地让我登记了一下,就放我进去了。
这次我没直接去找李经理,想着先在社区里转转,看看环境,跟老人们聊聊。
我在花园里溜达,看见几个老人坐在石凳上聊天。
我走过去跟他们搭话:“几位老师傅,我也在考虑住进来,能跟你们聊聊吗?”
一个戴着眼镜,头发花白的老人抬起头说:“当然可以,我姓李,退休前是大学教授。”
我赶紧说:“李教授好,我姓江,银行退休的。”
李教授点点头:“银行工作好,稳定。我们这里有好几个都是银行退休的。”
我顺势问:“那你们在这里住得习惯吗?”
李教授笑了笑:“挺好的,比一个人在家强多了。这里人多,热闹,有事儿也能互相照应。”
我又问:“那费用怎么样?”
李教授说:“月费3500,包括吃住和一些基本服务,挺划算的。”
我想了想,又问:“我听说住进来要把房产证交给他们保管,是真的吗?”
李教授说:“是的,要签个托管协议,房产证就放他们那里了。”
我注意到李教授说这话时,语气有点不自然,就试探着问:“那你们不担心吗?房产证可是很重要的证件啊。”
李教授愣了一下说:“担心什么?”
我说:“就是担心他们会不会拿房产证去做别的事情啊。”
李教授犹豫了一下说:“这个……李经理说是为了更好地管理我们的资产,帮我们出租房子,收取租金补贴养老费用。”
我问:“那你的房子出租了吗?”
李教授摇摇头:“还没有,李经理说现在市场不太好,租不出去。”
我心里暗暗记下这个信息,又跟其他几个老人聊了聊,发现他们的情况都差不多。
房产证都交给了李经理,但房子都没有出租。
而且大家对这个托管协议的具体条款都不太清楚。
一个穿着白大褂,看起来像是医生的老人说:“协议我们也看不太懂,都是一些法律条文,密密麻麻的。”
我问:“那李经理解释了吗?”
医生说:“她说这是正常的委托管理手续,让我们别担心。”
我问:“你们有律师朋友帮忙看过吗?”
医生说:“没有,李经理说这是标准格式,很多地方都在用,不用看。”
我越听越觉得有问题。
房产委托协议是很复杂的法律文件,涉及到很多权益和责任,绝对不能随便签。
晚上我找了个借口留在社区里,说想体验一下这里的夜生活。
李经理同意了,给我安排了一间客房。
李经理笑着说:“江叔叔,今晚好好感受一下我们的服务,明天再做决定也不迟。”
晚饭确实很丰盛,三菜一汤,有肉有菜,营养搭配得很合理。
餐厅里的老人们用餐很文明,交谈声音不大,气氛挺融洽的。
饭后,大家一起在活动室看电视、下棋。
我也凑过去看了会儿棋,跟老人们聊了几句。
这里的气氛确实很温馨,像个大家庭一样。
十点钟,老人们陆续回房休息了。
我也回到客房,但并没有睡觉。
我在等待一个机会,想看看李经理晚上都在干什么。
半夜十一点多,我听到楼下有电话铃声响。
声音挺清晰的,应该是李经理的办公室。
我悄悄起床穿上鞋,蹑手蹑脚地走到楼梯间。
办公室的灯还亮着,里面传来李经理的声音,说话的内容却让我心头一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