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雨夜里,电话铃声再次响起。
"叔叔,我真的没办法了,就差这15万..."侄子哭泣的声音从听筒里传来。
65岁的老王望着窗外的雨,缓缓拉开了书桌抽屉,取出那个陪伴了他40年的小本子。
这三句话,是他用半生的代价换来的。
01
凌晨两点,雨水敲打着窗户,老王坐在书房里久久没有合眼。
刚刚挂断的电话还在他耳边回响着,侄子小明那带着哭腔的声音:"叔叔,我要结婚了,可是女方家要求买房,我还差15万彩礼钱,求求您了..."
老王点燃一支烟,深深吸了一口。
烟雾在昏黄的台灯光下缓缓升起,就像他此刻复杂的心情。他伸手拉开书桌右侧的抽屉,里面躺着一个已经有些发黄的小本子。
这个本子跟随了他40年,记录着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三句话。
每当有人找他借钱时,他就会翻开这个本子,提醒自己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
"老王,你还在想小明的事?"妻子张秀穿着睡衣走进书房,端着一杯热茶放在他面前。
"是啊,这孩子从小没了妈,我总觉得应该多帮帮他。"老王接过茶杯,温热的茶水让他的心稍微平静了一些。
"可是你忘了吗?三年前他创业你借给他8万,两年前他说生病又借了5万,去年买车又找你要了3万。这些钱到现在一分都没还过。"张秀在他身边坐下,声音里带着无奈。
老王沉默了。
他当然记得,只是每次看到侄子那张和逝去的嫂子相似的脸,心就软了。
可是这一次,他不能再心软了。
他缓缓翻开那个小本子,第一页上工整地写着三句话:
"我需要了解具体情况,咱们明天见面详谈。"
"我可以帮你想办法,但直接借钱可能不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咱们的感情不应该用钱来衡量,真正为你好,我要帮你建立自立能力。"
看着这三句话,老王的思绪回到了40年前...
02
1985年,25岁的老王刚刚从师范学院毕业,在县城的中学当语文老师。
那时候一个月工资只有85块钱,他省吃俭用存了两年,总算攒下了2000块钱,准备和相恋三年的女友结婚。
就在这时,他最好的朋友小李找到了他。
那是一个春日的黄昏,老王刚下课回到宿舍,就看见小李坐在床沿上,眼睛红红的。
"老王,我有事求你。"小李站起来,声音有些颤抖。
"什么事?你说。"老王放下书包,倒了两杯水。
小李接过水杯,停顿了很久才开口:"我想创业,开个小商店,可是差钱。"
"差多少?"
"5万。"
老王手里的茶杯差点掉在地上。5万块钱,那可是他将近五年的工资啊!
看到老王的表情,小李眼泪就掉下来了:"兄弟,就你能帮我了。我爸妈都是农民,根本拿不出这么多钱。我算过了,县城里现在正缺个百货店,只要开起来,一年就能回本。我一定还你,而且还要给你利息。"
老王看着从小一起长大的发小,心软了。
"我现在只有2000块。"老王说。
"没关系,你先想想办法,能借多少是多少。"小李抓住老王的手,"兄弟,我保证,最多两年就还清。"
那天晚上,老王翻来覆去睡不着。
他想到了小李小时候为了帮他打架挨过的揍,想到了两人一起上学时小李经常把自己的馒头分给他吃,想到了小李家里的贫困...
第二天一早,老王做了一个决定。他回了趟老家,跟父母开口借钱。
"什么?要借5万?"老王的母亲瞪大了眼睛,"儿啊,咱家哪有这么多钱?"
"妈,我同学要创业,这是个好机会。"老王苦苦哀求。
"创业?那风险多大啊!儿子,你这是要结婚的钱,不能乱花。"父亲王老汉拿着旱烟袋,皱着眉头。
"爸,小李是我最好的朋友,他不会骗我的。"
最终,在老王的再三恳求下,父母东拼西凑,加上卖了家里唯一的一头牛,总算凑够了5万块钱。
老王拿着这沉甸甸的5万块钱回到县城,全部交给了小李。小李激动得当场就要给他写借条,老王摆摆手:"咱们兄弟,还写什么借条?"
半年后,小李的百货店开张了,生意确实不错。老王经常去店里帮忙,看着一车车的货物进进出出,心里也高兴。
可是一年后,情况开始发生变化。
先是小李开始避开老王,以前每天都要见面聊天,现在一个月都见不到一次。老王去店里找他,小李总是说在忙,匆匆打个招呼就走了。
然后是还钱的事。老王提起过几次,小李总是说:"兄弟,再等等,现在正是关键时期,资金都压在货上了。"
时间一晃就是两年。老王的婚期已经推迟了三次,女友李芳越来越不耐烦了。
"王强,你到底什么时候能把钱要回来?我都24了,再不结婚就是老姑娘了!"李芳红着眼睛说。
"芳芳,你再等等,小李说年底就还。"老王安慰着女友。
"你说了多少次年底了?现在都第三个年底了!"李芳转身就走,"我看你就是个傻子,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
就在这时,老王在街上偶遇了小李。
那是1988年的冬天,老王骑着自行车去学校,远远看见一辆崭新的桑塔纳从对面开过来。车窗摇下,露出了小李的脸。
四目相对的那一瞬间,老王看见小李的脸色瞬间变白,然后猛踩油门,车子飞快地开走了。
老王愣愣地站在路边,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
桑塔纳,那可是当时最贵的车啊,要十几万呢!
从那以后,小李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老王去他的店里,店员说老板出差了。去他家里,邻居说搬走了。
一个月后,老王终于在另一个朋友那里得到了小李的消息:小李用赚来的钱买了房子买了车,还在市里又开了一家分店,现在是小有名气的老板了。
"那他为什么不还我钱?"老王问。
朋友尴尬地笑了笑:"他说,你们当初没写借条,而且你也说了是兄弟不用还。法律上,他没有证据还钱。"
老王的世界瞬间塌了。
他想起小李那天眼含热泪的样子,想起自己父母卖牛时的不舍,想起女友一次次失望的眼神...
最终,李芳还是离开了他。
临走时她说:"王强,你不是坏人,但你太傻了。我不能把一辈子托付给一个这么天真的人。"
那天晚上,老王买了个小本子,在第一页写下了第一句话:"我需要了解具体情况,咱们明天见面详谈。"
如果当年他没有急于答应,而是先了解清楚小李的具体计划,也许就不会被骗得这么惨。
03
1995年,40岁的老王已经成为了学校的教务主任,还在县里开了个小书店,收入比以前好了很多。
经过几年的努力,他不仅还清了父母的债,还娶了现在的妻子张秀,有了一个可爱的儿子。
就在他以为生活终于走上正轨的时候,家里又出了事。
那是个周日的下午,老王正在书店里整理新到的教辅资料,弟弟王军匆匆忙忙跑了进来。
"哥,我有急事找你。"王军脸色有些苍白,额头上还有汗珠。
"什么事?坐下慢慢说。"老王给弟弟倒了杯茶。
"我想买房,差30万。"王军端起茶杯,手有些发抖。
老王放下手中的账本:"买房?你现在住的不是挺好的吗?"
"我媳妇怀孕了,现在住的地方太小,而且是租的,不稳定。"
王军看着老王,"哥,我知道这钱不少,但我真的没办法了。银行贷款批不下来,朋友那里也借遍了。"
老王沉默了。30万,这可不是小数目。他现在所有的积蓄也就35万,这些钱还要留着儿子上学用呢。
"你打算什么时候还?"老王问。
"三年,最多三年。我现在在建筑公司干,一年能挣十来万,三年绝对能还清。"王军说得很肯定。
那天晚上,老王和妻子张秀商量这件事。
"30万不是小数目,咱们借给他,自己的生活怎么办?"张秀很担心。
"可是他是我弟弟,而且确实需要房子。"老王有些纠结。
"你别忘了十年前小李的事。"张秀提醒他。
"王军不一样,他是我亲弟弟。"
正说着,老王的父母来了。
"老大,听说老二要买房?"王老汉一进门就问。
"是啊,爸。"
"那你得帮帮他。都是一家人,不帮说不过去。"母亲说。
"可是妈,30万不是小数目..."张秀想解释。
"什么小数目大数目的?老大现在有钱了,帮帮弟弟怎么了?"
王老汉有些不高兴,"再说了,老二媳妇怀孕了,总不能让孩子出生就没个像样的家吧?"
张秀还想说什么,被老王拦住了。
第二天,王军带着媳妇刘梅一起来了。
"哥,嫂子,麻烦你们了。"刘梅很客气地说,但老王总觉得她眼神里有些不屑。
"一家人说什么麻烦。"老王客气地回应。
"我们已经看好房子了,就在新区那边,环境特别好。"王军很兴奋,"等买了房,我们就安心等孩子出生。"
老王点点头,心里却有些不安。他想起了十年前小李的事,那时候小李也是这样信誓旦旦。
"王军,我可以借给你钱,但我们得约定一下还款的事。"老王说。
王军脸色变了变:"哥,你这是什么意思?不信任我?"
"不是不信任,是为了避免以后有误会。"老王解释。
"切,不就是30万吗?用得着这么小气?"刘梅在旁边嘀咕了一句。
虽然声音很小,但老王听得清清楚楚。张秀也听到了,脸色立刻沉了下来。
"既然是借钱,那总得有个章程。"张秀说,"我们可以分期,每年还10万,三年还清。"
"行行行,都听你们的。"王军赶紧答应,生怕老王改主意。
最终,老王还是把30万借给了弟弟。看着王军拿着钱高高兴兴地走了,老王心里总是不踏实。
三个月后,老王收到了王军新房的钥匙作为感谢,房子确实不错,120平米,装修得很漂亮。
可是一年过去了,王军不但没有提还钱的事,反而又找老王开口了。
那是在一次家庭聚会上,全家人都在王军的新房里吃饭。
"哥,我还想借点钱。"王军喝了几杯酒,脸红红的。
"借钱?上次的钱还没还呢。"张秀直接说。
"嫂子,你看,现在孩子要上幼儿园了,好的幼儿园要交择校费。"刘梅抱着两岁的儿子说,"再说了,王军最近工地上活少,收入不太稳定。"
"那你们可以选便宜点的幼儿园。"张秀说。
"怎么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呢?"刘梅有些不满,"再说了,哥哥有钱不帮弟弟,这话说出去也不好听。"
王老汉也在旁边帮腔:"老大,你现在条件好,多帮帮老二怎么了?"
老王看着一桌子的人,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想起了小本子里的话,当初如果他坚持原则,也许就不会有今天的尴尬。
"王军,上次借的钱你打算什么时候还?"老王问。
"哥,你急用钱吗?如果不急用,再缓缓?"王军有些不好意思。
"不是急用不急用的问题,是我们当初说好三年还清的。"
"说得这么死干什么?都是一家人。"母亲有些不高兴了。
就在这时,老王8岁的儿子小强突然问:"爸爸,你为什么不借钱给叔叔?老师说帮助别人是好事。"
全桌人都看着老王,等着他的回答。
老王感觉自己成了一个反面人物,好像不借钱就是罪过。
那一刻,老王终于明白了什么叫道德绑架。
他拿起筷子,夹了一口菜,慢慢地说:"小强,帮助别人是好事,但要用正确的方式。有时候一味地给钱,反而是在害人。"
"你什么意思?"刘梅脸色变了。
"我的意思是,王军应该学会自立。"老王平静地说,"30万借了一年了,不但没还,还要继续借。这样下去什么时候是个头?"
"你就是不想借!"刘梅站起来,"当初说得好听,现在就翻脸了!"
"刘梅,你注意点!"张秀也站起来了。
眼看着就要吵起来,老王摆摆手:"算了,今天是聚会,别为了钱伤了和气。"
可是从那以后,兄弟关系就变得微妙了。
王军很少主动联系老王,偶尔见面也是客客气气的。
两年后,老王听说王军又买了一辆车,十几万的。可是那30万,至今一分没还。
那天晚上,老王在小本子上写下了第二句话:"我可以帮你想办法,但直接借钱可能不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如果当初他不是直接借钱,而是帮王军想其他办法,比如担保贷款,或者介绍工作,也许结果会不一样。
04
2010年,老王退休了。
这些年他把书店经营得很好,手里也有了些积蓄。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找他借钱的人反而越来越多了。
就在退休后的第二个月,老王遇到了第一个考验。
那是个炎热的夏日下午,老王正在院子里浇花,老同事赵师傅急匆匆地跑了过来。
"老王,出大事了!"赵师傅满头大汗,脸色苍白。
"什么事?先进屋坐下说。"老王赶紧放下水壶。
进了屋,赵师傅接过张秀递过来的茶水,喝了一大口才说:"我儿子出车祸了,现在在医院里,医生说要马上手术,需要10万块钱。"
"什么?小赵出车祸了?严重吗?"老王很吃惊。
"医生说很严重,脾脏破裂,必须马上手术,否则有生命危险。"
赵师傅眼泪都出来了,"老王,我知道这样不好,但我实在没办法了。银行卡里只有3万块,还差7万。你能不能先借给我?"
老王看着老同事痛苦的样子,心里很不忍。可是这次,他没有立刻答应。
"老赵,你别急,我们先了解一下具体情况。"老王说出了第一句话,"医院在哪里?手术费真的需要10万吗?"
"在市人民医院,医生说的。"赵师傅有些着急,"老王,现在是救命啊,你就别问这么多了。"
"正因为是救命,我们更要搞清楚。"老王很冷静,"这样,我现在就和你去医院,直接和医生了解情况。"
到了医院,老王直接找到了主治医生。
"医生,病人的情况怎么样?手术费需要多少?"老王问。
"病人确实需要手术,但是情况没有那么严重。"医生看了看病历,"手术费加上住院费,总共3万左右就够了。"
"3万?"赵师傅愣住了,"可是急诊科的医生说要10万。"
"那可能是他理解错了。"医生解释,"10万是如果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情况下,但现在看病人的情况,不会那么严重。"
老王明白了,赵师傅是在恐慌中夸大了病情。
"这样,医生,手术费我来垫付。"老王直接对医生说。
手术很成功,小赵住了一周院就出院了。总费用确实只有3万多。
"老王,谢谢你,要不是你..."赵师傅握着老王的手,说不出话来。
"老赵,以后遇到事别慌,先搞清楚情况再说。"老王拍拍他的肩膀。
一个月后,赵师傅就把钱还给了老王,还买了礼品表示感谢。
这件事让老王更加相信第一句话的重要性:了解具体情况,不被情绪绑架。
第二个考验来得更快。
两个月后,邻居老刘找到了老王。
"老王,我有个发财的机会,你有没有兴趣?"老刘神秘兮兮地说。
"什么机会?"老王问。
"股市,我有内幕消息。"老刘压低声音,"我外甥在证券公司上班,说有只股票要涨停,投20万进去,一个月就能翻倍。"
老王笑了:"老刘,你这是要我借钱给你炒股?"
"不是借,是合伙。"老刘连忙解释,"赚了钱咱们分,亏了算我的。"
"亏了算你的?你有20万吗?"老王问。
老刘尴尬地笑了:"我现在手头紧,所以才找你合作。"
老王摇摇头,说出了第二句话:"老刘,我可以帮你想办法,但直接借钱炒股不是好的解决方案。你要是真想投资,可以从小额开始,用自己的钱。"
"小额哪能赚大钱?"老刘有些失望,"算了,既然你不愿意,我找别人去。"
三个月后,老王听说老刘真的找到了其他人借钱炒股,结果亏得血本无归,连房子都差点卖了。
"还好你当时没借给他。"张秀庆幸地说。
"是啊,第二句话救了咱们。"老王感慨。
第三个考验是最难的,因为涉及到侄子小明。
05
2015年,30岁的小明大学毕业后一直没有稳定工作,总是想着创业发大财。他已经找老王借过好几次钱了,每次都说是创业,但从来没成功过。
这次,小明又来了。
"叔叔,我这次真的找到好项目了。"小明兴奋地说,"网店,现在电商这么火,我朋友开网店一年赚了几十万。"
"你懂电商吗?"老王问。
"不懂可以学啊,我朋友可以教我。"小明很自信,"就是需要前期投入,进货、租仓库什么的,大概要15万。"
老王看着侄子,心里很复杂。
小明从小没了母亲,他一直想多照顾一些。可是这些年的经历让他明白,一味地给钱不是真正的帮助。
"小明,我不会借钱给你创业。"老王缓缓说出了第三句话的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