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脱口秀领域,男女矛盾话题扎堆出现,那些直白到令人震惊的热搜标题一个接着一个,乍一看新鲜,但仔细想想,其实也没什么稀奇的。年轻观众之所以对此感到新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阅历尚浅,没有见识过此类话题更甚的场面。
回溯到 2014 年,第一季《奇葩说》横空出世,这可以说是一场布局的开端。早期节目聚焦于职场、婚恋、交友等常见话题,这些话题贴近大众生活,引发广泛讨论。随着节目发展,讨论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后期逐渐过渡到对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对比探讨,甚至出现了解构集体主义的议题。在这个过程中,节目开始夹带西方所谓 “进步元素” 的私货,内容变得愈发复杂。
![]()
仔细观察《奇葩说》的选手和评委,会发现他们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无论是立场主张、外在特质,还是价值取向,都有着相似之处,这似乎也与节目 “奇葩” 的名字相契合。这种一致性并非偶然,而是反映了当时节目的某种导向和策划思路。
这一切发生在十年前,而如今再看当下的脱口秀,会发现诸多相似之处。从议程设置、选手特征,到营销宣传手法,都能看到当年的影子,仿佛历史在重演。唯一显著的变化,就是讨论的议题从多元转向了单一的男女话题。
男女话题之所以成为当下脱口秀的主流,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在如今的媒体环境下,流量成为关键,而男女话题无疑是一把开启流量大门的钥匙。它能够吸引大量观众的目光,引发广泛的讨论和争议,从而为节目带来极高的关注度。同时,以男女矛盾为切入点,被冒犯的主体往往不具有威胁性,节目处于相对安全的区间,策划团队可以在这个范围内尽情挖掘话题,获取最大的利益。
![]()
市场选择虽然带来了流量,但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弊端。回顾脱口秀发展历程,过去脱口秀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早期进入这个领域的演员和节目,能够迅速占据生态位,获取红利。以杨笠为例,她凭借独特的观点和表达方式,在脱口秀市场中脱颖而出,成为备受关注的脱口秀演员,收获了大量的粉丝和商业机会。
而如今,脱口秀市场逐渐趋于供需平衡,竞争变得异常激烈。演员们为了在众多竞争者中崭露头角,不得不绞尽脑汁。他们要寻找前任脱口秀演员未曾涉及的男女矛盾点,表情要更加夸张,话题和台词也要更大胆,以此来吸引观众的眼球。
在未来,或者说在当下已经初现端倪的是,瞄准男女话题的演员供大于求的局面愈发严重。在这种情况下,演员们为了分一杯羹,不得不进一步突破底线。他们的表达会更加极端、赤裸和直白,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然而,这种做法往往会走向一个危险的边缘,当他们的言论触及到包括目标女性受众在内的集体底线时,必然会引发众怒,导致节目和演员自身陷入困境,最终戛然而止。
![]()
在这种发展趋势下,真正致力于两性平等的人却陷入了困境。那些理性争取权益、承担责任义务,努力弥合男女分歧,推动和谐友善氛围的脱口秀演员,由于他们的观点不够吸睛,不符合当下追求极端话题的 “潮流”,往往会被市场淘汰。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脱口秀本应是一个多元表达的舞台,但如今却因为市场的选择,逐渐走向了极端,偏离了真正的价值追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