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幼儿园血铅事件调查报告出来了,看完整个人都不好了。
最让人窒息的不是幼儿园厨师往食物里加颜料,而是省疾控中心的检测人员居然把血样静置了2小时40分钟,然后只取上层血浆检测。这种低级错误,连实习生都不会犯吧?
最离谱的是,这帮人检测完还想方设法逃避责任、阻碍调查。
整个事件的脉络其实很清晰:幼儿园为了让食物更好看,厨师网购了工业颜料往面食里加。黄色颜料铅含量209890.63mg/kg,做出来的玉米卷肠包铅含量1340mg/kg,三色红枣发糕1052mg/kg。按国家标准,食品铅含量不能超过0.5mg/kg,这是超标2000多倍啊!
更可怕的是,从2024年5月到案发,平均每月6次给孩子们吃。247名幼儿血铅异常,28名教职工也中招。
但你知道最魔幻的是什么吗?
天水市第二人民医院从2024年5月到2025年6月,陆续检出7名幼儿血铅异常,最高的440.14μg/L。同一个幼儿园接连7个孩子血铅超标,医院居然没有任何警觉,没有系统分析,更没有提醒幼儿园。
其中2名幼儿的检验报告还被违规修改了,一个从292.37改成42.37,另一个从440.14改成103。
这是在干什么?掩耳盗铃吗?
调查组一查,发现这家医院此前就有违规修改血铅数据的问题。管理混乱到什么程度?该复检的不复检,直接改数据。这哪是医院,这是数据美容院吧?
整个事件最让人愤怒的是各个环节的失职:
教育局明知幼儿园没有办学许可证,装瞎;近两年对民办幼儿园食品安全不安排、不培训、不检查。主抓学前教育的干部还涉嫌接受利益输送。
市场监管局每季度的检查流于形式,监管人员收了购物卡就放弃职守。教育局长、市场监管局长涉嫌受贿。
这就是我们的基层治理现状——平时一团和气,出事一地鸡毛。
更讽刺的是什么?调查组专家围绕幼儿园周边环境采集了一堆样品,空气、水、土壤全测了个遍,结果全部达标。转运站、铅锌矿、2006年铅中毒事件的原址,查了个底朝天,也都没问题。
折腾这么大一圈,污染源就是厨房里那几包网购的颜料。6.12元100克的黄色颜料,6.88元100克的绿色颜料。为了省这点钱,247个孩子遭罪。
你说这是贫穷限制了想象力?不是。调查发现幼儿园之前买过天然果蔬粉,5.04元100克,比颜料还便宜。但他们觉得颜料颜色更鲜亮,就选了颜料。
园长朱某琳的想法很“朴素”——通过增强食品色泽度来吸引幼儿和家长。
这种扭曲的教育观念背后,是整个社会的病态审美。家长看重外表,幼儿园就在外表上下功夫。至于食品安全?那是看不见的,不重要。
现在省里成立调查组,10名官员被立案问责,从省卫生健康委到市委书记、市长,一锅端。看起来处理很严厉,但这种事后的雷霆手段,能挽回孩子们的健康吗?
每次出现重大舆情,都要省里甚至中央介入才能查清真相。这不仅是资源的巨大浪费,更是对公共信任的反复消耗。老百姓的信任就像银行账户,你一次次透支,总有破产的一天。
基层治理的溃败,从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它始于一顿饭局,一个红包,一次睁只眼闭只眼的检查。当监管者和被监管者称兄道弟,当医院可以随意修改检验数据,当教育部门对无证办学视而不见,崩塌就是迟早的事。
这次是幼儿园,下次呢?
甘肃省委省政府在通报最后说要“举一反三”,要“坚决防止类似问题发生”。这话我们听过太多次了。问题是,举一能不能真的反三?防止能不能真的坚决?
247个血铅异常的孩子,是这个事件最无辜的受害者。他们的健康,能完全恢复吗?没人敢打包票。而那些逃过这一劫的孩子,谁能保证他们明天不会遇到下一个“褐石培心”?
最糟糕的或许不是这起事件本身,而是它折射出的系统性问题——如果当所有的防线都形同虚设,那么灾难就成了必然。
这才是最让人细思极恐的地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