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家里有孩子的朋友们都深有感触,现在的孩子上学不仅是孩子自己压力大,父母压力也大。
以我家的孩子为例,孩子回家放学书包还没放下,就要求家长给孩子录个跳绳打卡的视频。
以前监督孩子写作业是老师的任务,现在成了家长的任务,还要求拍照发到班级群里。
作业好不容易写完之后,又要口算打卡和阅读打卡。
这还没有完,老师还要把明天的教案发给家长,让家长提前预习一下。
我身边的宝妈都忍不住吐槽,以前当学生时,也没有现在当家长这么累。
之前刷到一个新闻,讲的是二手平台上的“空牛奶盒交易”,看完之后让家有一娃的我也深有共鸣。
“空奶盒交易”指的是家长们纷纷去各种商家平台,只为买一叠一叠的空牛奶盒。
这空牛奶盒说贵也不贵,100个是28块钱。但话又说回来,28块钱买什么不好,非要买一堆垃圾呢?
原因无他,这是部分学校给孩子和家长布置的环保作业。
我们都知道,并不是所有家庭都喝盒装奶。有些家长给孩子买瓶装的鲜牛奶,有些孩子乳糖不耐受,压根喝不了牛奶。
但是,交不了空牛奶盒可能会让孩子比不过同学。那怎么办呢?有需求就会有市场,网上就出现了卖空牛奶盒的。
任何一个正常人都会觉得,整个“空牛奶盒”事件过于滑稽。
然而,这种现象在校园里却非常普遍,直接暴露了我们教育体系中以下两个问题。
一、顽固的形式主义风气
其实,在学校里像“空牛奶盒”这样的形式主义还有很多,“空笔芯”就是其中之一。
这类形式主义作业孩子往往无法独立完成,必须要家长的帮助才能够达标。
也就是说,这并不只是孩子们的压力,更是家长们的负担。
如果说这种作业有助于孩子的成长,家长苦点累点也毫无怨言,毕竟都是为了孩子的教育。
然而,“空牛奶盒”这类的形式主义作业不仅没有锻炼孩子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还催生了孩子弄虚作假的行为。
学校布置不合理的任务,学生学会了蒙混过关的“本领”,家长苦哈哈地跟在背后完成毫无意义的作业。
既然形式主义的负面影响这么大,为什么学校还是热衷于做呢?
答案就是“度量社会”。
社会学家斯蒂芬曾提出“度量社会”的概念,指的是用数字来对社会上的一切进行衡量的标准。
之所以搞出这么多形式主义来“量化”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是因为“量化”是最方便的管理方式。
毕竟以数字的方式量化标准,能够方便派发任务;而直观的数字结果,能够促进群体之间的竞争;
用数字化的结果衡量,也能够大大提高管理效率。
以“空牛奶盒”为例,哪家孩子交的牛奶盒越多,这个孩子的环保评分就越高。
然而,当这种量化席卷教育体系时,就会导致形式主义的泛滥。
二、素质教育任重道远
实际上,“空牛奶盒”的初衷是为了发展孩子的素质教育。
在过去,学校大力发展应试教育,只关心孩子的成绩,不关心孩子的其他素质。
如今,不仅要抓孩子的成绩,还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就是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中,有个非常明确的评判标准,那就是有没有以孩子的自我发展为中心。
在“空牛奶盒”的事件中,学校并没有采取足够的自愿制度,而是与评奖评优关联起来。
一旦有了竞争,就会引发家长之间的互相攀比,以及心力上的消耗。
要想自己家的孩子能评上三好学生,就不得不加入发动全家加入这场骗局之中。
在整个事件中,孩子其实也并没有学到什么环保意识,反而学到了未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
“空牛奶盒”看似是为了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然而在实行的过程中,却培养了孩子弄虚作假的错误价值观。
这样的素质教育,正如“空牛奶盒”一样空洞,且毫无价值。
总而言之,学校中的“空牛奶盒”事件,暴露了年轻人的残酷困境,那就是年轻的孩子们不得不通过弄虚作假来完成形式主义任务。
真正的教育应该关注孩子的成长,而不是只停滞在形式主义上。
-The End - 作者-猫头鹰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