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下午一点的莱茵河边 摄影:大隐
1
如果可以的话,其实想要把近期(六七月份)以来发生的一些事件发出来。但这事儿容易犯忌讳,新闻最忌看订阅本,所以有心的朋友可以自己关注一下。我自己有个习惯,每次出现一个事件就记录下来,信息不用多,时间、事件、涉及的领域;时间不用长,一个月的时间范围甚至都够了。
为什么要记录这个呢?我自己的目的是这么几个:一是强迫自己不忘记。在这个时代,追问成了奢望的时候,不忘记本身就是一种态度和坚持,只有不忘,良心才稍安;二是重新评估自己的环境,查漏补缺。什么问题高发,就补什么问题,积累常识。比如,住在高楼层,家里有条件要备上破拆斧;车里要有破窗器;家中常备2个礼拜的紧急存粮生活物资等;三是不至使自己陷入叙事中,训练逻辑。如果自己是大模型,那每天的生活就是一种训练。持续记录,当有一天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不至太过被动。历史的作用,无外乎此。这是我的真心话,言尽于此,写给有心人吧。
2
前两天发了关于大连工业大学的那篇文章,因为我的账号默认设置是关注七天才可以评论,所以很多读了文章的人是没有办法留言的,所以在后台私信里,就涌入了一堆谩骂。比如: 这让我重新思考,是不是可以有这样一种思考模式,即“反向二极管思维”:如果单论一个观点的对错,当类似于这种没脑子的人开喷的时候,站在其对立面,本身就说明观点是正确的呢?
我有个思考是,在我后台大骂、对着文章无脑输出又没有自己观点的人,有多少是去年大骂农夫山泉力挺娃哈哈、狂喷日本排核废水,甚至有多少是西方伪史论的支持者呢?这些画像有多大程度是重合的?因为在每次这样的事件背后,我总能看到一种狂热的情绪,却没有内核和观点,更别提思考和知识。这让我不安。
3
后台有读者让我写写杭州的两种水,哇哈哈和自来水。其实没什么好写的,我家乡的孩子吃馒头还没信,杭州发生的事情能有多稀奇呢?出现公共事件,正确的做法是可以看看十几二十年前的电视节目,但是不正确的做法倒是经常看见。人是怎么变坏的?很简单,善良的成本比作恶高的时候,道德天平会自然倾斜。一次次公共事件正是方向矫正器,拆开来看每个环节上的人在做的只不是关于自己生存、工作和生活的小事,但是合起来的链条,就转了舵的方向。社会的运转基础是共识,小到你要不要买一部手机,大到国家的货币等等,全部基于共识。理想的社会抬高共识水位,生态完整丰富包容,做大蛋糕;不理想的社会降低共识水位,垄断有限资源,统一话语权。
这段是不是挺绕的?非解释下的话,前一篇文章余热未消,我写81家国级、省级媒体关注一个普通大学生,还去主持微博话题;这才没几天,到了涉及千家万户的民生问题,敢多问一嘴吗?
来源:网友
是不是正应了我文章里的话?
余杭住没住外国人呢?
按照之前那些键盘侠的逻辑:水务公司甚至免费送了5吨水,比巴西牛排还便宜,谁来了都能喝,真是easy water,“屎味”丢人丢到国外去了。
声讨愤慨雄赳赳气昂昂那份为国出征的劲儿呢?
所以我说那些当时义愤填膺的,叫嚣说国脸都被丢光了的人:
裆得起大丈夫,真豪杰。
4
上篇文章留言区有个评论印象深刻:“人在德国?怪不得文章立意如此,理解了。”引人发笑。
出国前:你有什么资格评论?不喜欢滚出去啊。
出国后:又不在国内,你有什么资格评论。
相似的还有很多:
发生一件(自身利益受损的)公共事件:国家那么大,总会有各种各样的事的,很正常;
发生另一件(可以欺负人的)公共事件:她一个人把国家的脸都丢尽了你知道吗?中国女性能顶半边天的形象她一个人就毁掉了。
可能来欧洲两年多喝的一直是自来水,水里面有降智成分,对于这样的逻辑,我是无从下手。
5
再说说上篇文章吧,我从动笔到成稿,大概用了4个半小时。两个小时搜集各种资料、看消息、核实信源,两个多小时断断续续码字。写完发出来,在后台放留言、科普跟键盘侠对骂,花了三个多小时。我凌晨1点50发布文章,睡觉的时候是5点多。不算第二天起床后接着苦口婆心,这篇文章上我付出的时间成本是7个小时起。但是对于大多数来留言区和后台开喷的人,我甚至不认为他们有能力花10分钟看完全文。
我打开对李同学的拟处分公告的页面时,当时该页面的浏览人次是3000多人,离中国新闻网等媒体发布消息已经过去了10多个小时。也就是说,10多个小时里,看过原原本本的公告、知道该公告以什么方式发布在什么界面的人,不超过4000。
冷知识,如果没去看原本的公告,就急着发表自己的意见、立场,急着站队、泼水、替某一方伸冤解释,倒不是说没资格,只是我认为都是不客观的。之所以在上篇文章中发表了我的看法,是因为我真的花了时间,去看了网传录像、网传群组,找了所有能找到的已有客观资料,得出了判断和假设,而不是仅凭一张嘴和一部手机。
6
扣帽子。
这两年我注销了微博,也很少发短句,在社交平台也尽量写长文长句。这是对自己的要求,也是我强逼自己思考的方式。因为我发现,人只会去按照自己的认知理解世界,所以必须逼着自己去丰富认知。
目前简体中文互联网上所有的对骂、不友好氛围,归结起来的方法就是扣帽子:你是公知;他收了钱了吧;他别有用心;你为了流量;她是五十万;你是粉红……
只要用一个标签贴住对方,所有的行为都可以此合理化,最终说服自己。这是一个非常朴素,甚至到了幼稚的思维模式:因为…所以…——二极管的世界,只有支持和不支持,对和错,你和我,昂撒的阴谋,国运在我天佑华夏……半点落不到当时当地当事上。
这种“扣帽子”的行为,本身正是因为其本身的思想匮乏,没有系统思考和逻辑思维,无法形成长文的输入输出,只有简化标的,大脑才能理解。
7
特别有意思的是,文章发出来以后掉了200多粉,我很高兴,一方面这只占读者的很少一部分,这部分人不赞同我的观点我是高兴的;另一方面,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筛选出优质的读者群体,其实是我赚了。
虽然我也算个自媒体写作者,但也确实没有纯粹为了流量去搏眼球,蹭热点,感兴趣的写一写,忙了停更,只是记录自己思考的平台而已。有读者愿意交流,我们就事论事认真表达,有观点不同我们也好好说话。
我平时生活中也是很和气一人,大多时候我不计较,只是不值得浪费那个时间精力,但这也不是说我脾气好可以欺负,该走途径的时候我也不眨眼的,所以有些跳来跳去的,消停些哈。
8
最近有好几个很久没联系的朋友突然找我聊天,聊的都是一个问题:三十岁了,想出国换一种生活,想问问我现在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几年前这几个朋友也有这样的想法,但是环境变化后也就动静了,如今又提起,可能生活又遇到了什么别扭的地方吧。对于这样的朋友,其实我一直想说的就是,选择要看的从来都不是选项里有什么,而是未选项里有什么,或者不是你能得到什么,而是要放弃什么。
9
这两年的生活之后可能会单出一篇文章讲讲,分享这两天工作上的几件小事:
最近不是新入职一个岗位嘛,小领导是中国人,大领导是荷兰人。部门工作时间是早九点到晚五点。
报道那天是上午十点多,大领导来接我入职,办手续走流程。聊到团队,他跟我说,她(我小领导)平时来得都比较晚,所以也会走得比较晚,我们一般都是在家办公两三天,所以之后有什么问题发邮件就行;
周四下午四点,他来我办公室,穿着一身休闲度假装:隐,我要走啦,赶不上回阿姆的火车了,没事快回去吧,今天可是小周末,你是年轻人,应该多去河里游游泳晒晒太阳,下周见;
见了小领导,聊了会天,说要介绍其他中国人给我认识。加微信前她说:“事先说啊,任何工作上的问题都别在微信上聊,发邮件或者Teams哈,公私分开”。
因为周五没人在办公室上班,我问她自己可不可以来办公室待到晚上,图书馆人太多想在办公室学习。她说当然可以,但是你可千万别让人觉得你是在加班昂。
10
生活在哪里从来都是自己的选择,但绝不能因为自己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就认为生活理当如此。
认识世界是要带着偏见的,但这种偏见必须得经历客观。
周末瞎聊,想哪写哪,就这样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