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0年太子朱标掉水里被救,朱元璋看见营救侍卫后,下令处斩数人

分享至

“明远,我的儿,爹对不住你了。”

昏暗的晨光下,宁波乡间的山坡上,一个年过花甲的老汉跪在一座孤零零的新坟前,手里攥着一把锈迹斑斑的铁锹。

他的声音沙哑,像是被秋风吹了几宿的破旧风箱。

“这东西,在我们李家传了五百多年了,传到我这儿,再也传不下去了。

你走了,咱家的根就断了。

这担子,爹也挑不动了。”

老汉浑浊的眼睛里,泪水和着尘土往下淌。

他身后不远处,几个早起上山的村民指指点点,满脸困惑。

“这李老汉,是不是儿子死了,伤心疯了?

大清早的,对着坟头自言自语,还要挖坟?”

“谁说不是呢。

可怜见的。”

老汉充耳不闻,他用粗糙的手掌摩挲着冰冷的墓碑,仿佛在感受儿子的温度。

“明远啊,爹不是疯了。

这天下,已经换了人间。

爹寻思着,这东西埋在土里,不如让它见了天日。

皇上没了,太子也没了,可这做人的道理,不能没了。

你泉下有知,就保佑爹,做完这最后一件事吧。”

说罢,他心一横,抡起铁锹,狠狠地朝着坟头铲了下去。

他要挖开的,不仅仅是儿子的坟墓,更是一段被尘封了将近六百年的宫廷秘辛。



01

应天府,也就是后来我们熟知的南京,在洪武年间的清晨,总是先在皇城的威严中醒来。

当第一缕阳光越过高耸的城墙,洒向东宫时,太子朱标早已端坐在书房里了。

他生于1355年,正是他父亲朱元璋跟陈友谅、张士诚这些枭雄打得最热闹的时候。

作为朱元璋和马皇后的第一个儿子,他从一出生,就注定要背负这个新生帝国的未来。

洪武元年,朱元璋登基,十三岁的朱标被册立为皇太子,成了大明朝未来的接班人。

此时的书房里,檀香袅袅,朱标身着一袭素色常服,正聚精会神地研读着一卷竹简。

他的眉眼温润,像极了仁厚的马皇后,完全没有朱元璋那种杀伐决断的凌厉之气。

书桌上,笔墨纸砚摆放得一丝不苟,旁边还堆着半人高的经史子集,从《论语》到《资治通鉴》,应有尽有。

“殿下,歇会儿吧,喝口茶。”

侍奉的内官轻手轻脚地端上一盏热茶。

朱标抬起头,温和地笑了笑,“不了,等我读完这一章。

宋学士昨日讲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我还没琢磨透。”

他口中的宋学士,便是大名鼎鼎的“明初诗文三大家”之首,宋濂。

朱元璋为了把儿子培养成一个合格的守成之君,可以说是煞费苦心。

他给朱标找来了全天下最好的老师,文有宋濂教他儒家仁政,武有开国元勋徐达、李善长这些人,手把手地教他处理军国大事。

朱元璋自己是泥腿子出身,打天下靠的是一个“狠”字,但他心里清楚,打天下和坐天下不是一回事。

他不止一次地对马皇后念叨:“咱这个大儿子,性子像你,心善。

这好啊,将来老百姓能有好日子过。

咱这辈子打打杀杀,造的孽太多,就指望他以后多行仁政,给咱老朱家积点德了。”

马皇后一边给朱元璋缝补着衣服,一边柔声说:“重八,你放心。

标儿这孩子,我看着他长大,他心里有杆秤。

你给他请了宋先生,就是走对了棋。

咱不能让儿子也跟你一样,天天瞪着眼睛要杀人。”

“嘿,你这个妇道人家懂啥!”

朱元璋嘴上不服软,“咱不杀人,这江山能稳当?

那些骄兵悍将,哪个是省油的灯?

不过话说回来,标儿是太子,是未来的皇帝,他确实不能像咱一样,得有个君主的样子。”

正是这种期望,让朱标的成长轨迹,从一开始就和他父亲截然不同。

他浸淫在儒家经典里,信奉的是“仁者爱人”,讲究的是“王道”,这与朱元璋信奉的“铁血霸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02

朱元璋儿子多,足足有二十六个。

为了确保朱标的太子之位稳如泰山,他早早地就把其他儿子们都封为了藩王,打发到全国各地去镇守边疆,离京城远远的。

比如二儿子朱樉封在西安,称秦王;三儿子朱棡封在太原,称晋王;四儿子朱棣,也就是后来的永乐大帝,封在北京,称燕王。

这些弟弟们,从小就对大哥朱标又敬又怕。

敬的是大哥学问好,待人宽厚;怕的,自然是他们那个喜怒无常的皇帝老爹。

每当他们犯了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去求大哥朱标。

有一次,秦王朱樉在封地胡作非为,被人告到了京城。

朱元璋气得在奉天殿上破口大骂,说要把这个“逆子”废了王位,圈禁起来。

消息传到东宫,朱标连夜写了一封长长的奏疏,第二天五更天就跪在殿外求情。

“父皇,”朱标的声音带着恳切,“二弟镇守西北,抵御外辱,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他此次犯错,确实该罚,但还请父皇念在他过往的功绩上,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儿臣愿以太子之位担保,二弟他日后定会痛改前非。”

朱元璋看着跪在地上,一脸真诚的儿子,心里的火气消了一大半。

他叹了口气,把朱标扶起来:“你呀你,就是心太软。

这些弟弟们,都被你惯坏了!

罢了罢了,看在你的面子上,就罚他一年俸禄,让他闭门思过吧。”

还有晋王朱棡,为人骄奢,在封地被人举报有谋反的嫌疑。

这在朱元璋那里,是天大的死罪。

一时间,太原城里风声鹤唳。

朱标知道后,也是心急如焚。

他一方面派人去去太原严厉申斥朱棡,让他立刻收敛,并上书请罪;另一方面,他则在朱元璋面前反复周旋,力陈朱棡绝无谋反之心,不过是年轻气盛,行事张扬了些。

“父皇,三弟的性子您是知道的,就是个炮仗脾气,没那么多心眼。

说他谋反,儿臣第一个不信。

这其中,必有小人挑拨离间。”

朱标言辞恳切,分析得头头是道。

最终,朱元璋派人彻查,果然是有人恶意诬告。

虽然朱棡的骄奢是真的,但谋反的罪名却是子虚乌有。

此事过后,远在各地的藩王们,对这位太子大哥更是心悦诚服。

他们知道,只要有大哥在,他们就能多一道“免死金牌”。

朝中的大臣们,也对朱标赞不绝口。

他们见惯了朱元璋的雷霆手段,对这位温文尔雅、宅心仁厚的太子殿下,寄予了厚望。

大家都盼着,等这位仁君登基,大明的朝堂上,或许就能少一些血腥味了。



03

然而,朱标的仁厚,在他父亲朱元璋看来,既是优点,也是一个巨大的隐患。

朱元璋从一个要饭的和尚,一路拼杀到九五之尊,他见过的背叛和阴谋,比朱标读过的书还多。

他深知,这个帝国表面上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

那些跟着他打江山的功臣宿将,如今个个手握重兵,盘根错节,对他这个皇帝,嘴上恭敬,心里未必服气。

他必须用最酷烈的手段,来震慑所有人,为儿子未来的统治,铺平道路。

一日,父子二人在御花园散步。

朱元璋突然停下脚步,指着一根长满了尖刺的木棍,对朱标说:“标儿,你把这根棍子给咱捡起来。”

朱标看着那根木棍,上面密密麻麻全是木刺,根本无从下手。

他犹豫了一下,为难地说:“父皇,这棍子……全是刺,会扎伤手的。”

朱元璋的脸色沉了下来,他冷哼一声,自己走过去,拿起棍子,不紧不慢地,用刀鞘将上面的尖刺一根一根地敲掉、磨平。

然后,他才把一根光滑的木棍递给朱标。

“看到了吗?”

朱元璋的语气意味深长,“这根棍子,就是咱的大明江山。

上面的这些刺,就是那些不听话的功臣,那些心怀叵测的官员。

我现在做的事,就是在帮你把这些刺一根根拔掉。

等将来这江山交到你手上,它就是一根光滑的木棍,你拿着,才不会扎手,才坐得安稳!”

朱标听懂了父亲的意思,但他并不认同。

他攥着那根光滑的木棍,鼓起勇气说道:“父皇,您把刺都拔光了,这根棍子虽然不扎手了,可它也失去了枝叶,成了一根死木。

一个国家,需要有各种各样的人才作为支撑,就像一棵大树,有主干,也得有枝叶。

您杀的人太多了,会伤了国本,也有伤天和。”

“你!”

朱元璋勃然大怒,他没想到自己的一番“苦心”,换来的竟是儿子的说教。

“你懂什么!

咱这是为你好!

你天天读那些圣贤书,把脑子都读傻了!

难道要等他们举兵造反,你再哭着喊着后悔吗?”

“儿臣不敢,”朱标倔强地回答,“但儿臣相信,治国当以德服人,而非以力压人。

尧舜之治,靠的不是杀戮。”

“尧舜!

尧舜!”

朱元璋气得浑身发抖,他感觉自己和儿子之间,隔着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

他猛地抄起身边的一把太师椅,朝着朱标就砸了过去。

“父皇!”

朱标大惊失色,幸好他身手还算敏捷,急忙闪身躲开。

椅子“哐当”一声砸在地上,摔得四分五裂。

朱标虽然没被砸中,但也被吓得面无人色,当晚就病倒了,高烧不退。

马皇后闻讯赶来,抱着儿子,心疼得直掉眼泪,也把朱元璋狠狠地数落了一顿。

朱元璋看着病榻上脸色苍白的儿子,心里也后悔了,但嘴上依旧强硬:“咱是为了江山社稷!”

这场“荆棘之争”,让父子俩的矛盾第一次如此激烈地爆发出来。

他们谁也说服不了谁,一个想用鲜血为儿子铸就一把安全的宝剑,一个却想用仁德去感化整个天下。



04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一场惊天大案,让大明朝堂的血腥味达到了顶峰。

左丞相胡惟庸被举报意图谋反。

朱元璋等这个机会已经很久了。

他以雷霆万钧之势,迅速将胡惟庸下狱,并以“谋反罪”将其处死。

紧接着,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清洗开始了。

凡是与胡惟庸有过来往的官员,几乎无一幸免。

一时间,京城里人人自危,血流成河,被牵连致死者,多达三万余人。

朱标的恩师宋濂,虽然早已告老还乡,但他的孙子宋慎,因为是胡惟庸的党羽,也被牵连下狱。

按照朱元璋的连坐法,宋家即将面临满门抄斩的灭顶之灾。

消息传来,朱标心急如焚。

宋濂不仅是他的老师,更是他精神上的引路人。

他无法眼睁睁地看着恩师一家,惨死在父亲的屠刀之下。

他立刻跑到奉天殿,跪在朱元璋面前,为宋濂求情。

“父皇!

宋学士一生忠君爱国,他绝无谋反之心!

他的孙子犯了错,罪不当及家人,更不应该连累到年近古稀的老师啊!

求父皇开恩,饶了宋学士一家吧!”

朱标磕头如捣蒜,额头都磕破了。

朱元璋正在批阅奏折,头也不抬,语气冰冷得像一块万年寒冰:“咱说过了,胡惟庸的案子,谁求情也没用。

你老师的孙子,自己交错了朋友,能怪谁?”

“可是父皇……”

“没什么可是!”

朱元璋猛地抬起头,眼神锐利如刀,“朱标,你给咱听好了。

这些人,现在不除掉,将来就是你心腹大患!

你想当仁君,可以。

等你当了皇帝,你再去赦免他吧!”

“等你当了皇帝,再赦免他吧。”

这句话,像一把淬了毒的匕首,深深地刺进了朱标的心里。

他明白了,父亲是铁了心要杀人立威,绝不会为任何人动摇。

朱标失魂落魄地走出了大殿。

他满脑子都是老师宋濂花白的头发,和父亲冷酷无情的脸。

父子之间的理念冲突,在这一刻,达到了顶峰。

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无力与绝望。

他所信奉的仁政,在父亲的铁血手腕面前,是如此的不堪一击。

他精神恍惚,脚步虚浮,不知不觉地走到了宫中的御河边。

深秋的河水,映着灰蒙蒙的天空,显得格外阴冷。

一阵冷风吹来,朱标打了个寒噤,只觉得一阵天旋地转,脚下一滑,“噗通”一声,整个人就栽进了冰冷的河水里。

“太子殿下落水了!

快来人啊!”

跟在后面的侍卫们顿时吓得魂飞魄散。

这可是未来的皇帝,要是在他们眼皮子底下出了事,他们有一百个脑袋也不够砍的。

一时间,场面乱作一团。

几个忠心耿耿的侍卫,想都没想,连身上的盔甲和靴子都来不及脱,直接就一个猛子扎进了水里,奋力向朱标游去。

而另一些侍卫,却在岸边迟疑了一下。

他们或许是爱惜自己身上华丽的官服,或许是觉得脱掉累赘的衣物能游得更快,手忙脚乱地开始解衣脱靴。

他们把外袍、腰带、官靴一一脱下,甚至还小心翼翼地叠好,放在了岸边的石头上,这才跳下水去救人。

河水冰冷刺骨,朱标本就心神不宁,落水后更是呛了好几口水,手脚也开始变得僵硬。

幸好,那些第一时间跳下水的侍卫很快就游到了他身边,七手八脚地将他托出水面,艰难地往岸边拖。

很快,朱标被救上了岸。

他浑身湿透,冻得嘴唇发紫,不住地咳嗽,脸色惨白如纸,但好在性命无忧。

消息像风一样传到了朱元璋的耳朵里。

他正在为胡惟庸的案子大发雷霆,一听说宝贝儿子落水了,顿时把手头所有事情都扔下,火急火燎地带着大队人马赶了过来。

当他看到被众人围在中间,虽然狼狈但还活着的朱标时,他那颗悬到嗓子眼的心,总算是放回了肚子里。

他快步走上前,一把推开众人,亲自检查儿子的状况。

“标儿,你没事吧?

感觉怎么样?”

朱元璋的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父皇……儿臣无碍。”

朱标虚弱地回答。

朱元璋松了一口气,紧绷的神经放松下来。

也就在这时,他的目光,扫过了旁边那群参与营救的侍卫们。

这一看,他的脸色,瞬间就变了。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