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74岁才明白:不论谁找你借钱,回复这4句话既不吃亏也不伤和气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爸,您能不能借我50万?我真的没办法了!"

电话里传来儿子陈志明焦急的声音,74岁的陈德福正在客厅里看报纸,听到这个数字,手中的茶杯停在了半空中。

50万,这可不是小数目。

"志明,你先别急,慢慢说是怎么回事。"陈德福的声音很平静,没有丝毫慌乱。

"爸,我在深圳的工厂出了问题,资金链断了,银行要收回贷款,如果这个月底还不上钱,我就要破产了!"陈志明的声音里带着哭腔,"我已经想尽一切办法了,朋友们都借遍了,就差这50万了!"

客厅里,正在厨房洗碗的张慧兰听到了对话,赶紧走了出来,脸上写满了担忧。

"那你现在总共需要多少钱?"陈德福继续问。

"150万,我已经筹到了100万,就差最后这50万。爸,求您了,这是我最后的机会了!"

电话那头传来儿媳李娟的声音:"爸,您和妈这些年存了不少钱吧?我们又不是不还,就是暂时周转一下!"

听到这话,张慧兰脸色有些难看。她和陈德福辛苦了一辈子,确实攒了一些钱,但都是准备养老和给孙子留的。

"志明,你等等。"陈德福站起身,走到书房里,拿出了一个旧笔记本。

这是他用了十几年的笔记本,里面记录了他对人生的各种感悟,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关于借钱问题的4句话。

这4句话,是他用了大半辈子的教训总结出来的,每一句都饱含着血泪和智慧。

陈德福回到客厅,重新拿起电话:"志明,爸问你几个问题,你如实回答。"

"爸,您说。"

接下来,陈德福说了4句话。

第一句话说完,电话那头的陈志明愣住了。

第二句话说完,连一直在旁边催促的李娟也不说话了。

第三句话说完,陈志明的声音变得颤抖:"爸,您...您是不是不想借给我们?"

第四句话说完,电话里传来了李娟的抽泣声,但不是愤怒的哭泣,而是感动的眼泪。

"爸,我明白了。"陈志明的声音变得坚定,"您说得对,我现在就按您说的去做。"

挂了电话,张慧兰好奇地看着老伴:"老陈,你跟他们说了什么?怎么态度变化这么大?"

陈德福放下电话,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慧兰,我活了74岁才明白,借钱这个事情,不是借或不借那么简单。关键是怎么说话,既要保护自己,又不能伤了感情。"

"那你刚才说的那几句话......"

"这4句话,我琢磨了十几年,今天终于派上用场了。"陈德福拍了拍手中的笔记本,"如果我早知道这些,这辈子就不会在借钱问题上吃那么多亏了。"

张慧兰看着丈夫,眼中既有好奇,也有敬佩。她知道陈德福这些年来,因为借钱的事情没少受伤害,不仅钱借出去收不回来,还经常因为拒绝借钱而得罪人。

"老陈,那你这4句话......"

"别急,"陈德福看了看时间,"志明说一个小时后回电话,到时候你就知道这4句话的威力了。"

果然,一个小时后,陈志明的电话准时打来了。

"爸,我按您说的做了,真的有效果!"电话里的陈志明声音兴奋,"您那4句话太管用了!"

张慧兰在一旁听得云里雾里,完全不知道这4句话到底有什么神奇的力量。

但她知道,陈德福这辈子在借钱问题上确实有太多的故事了。

从年轻时被朋友坑走5万块钱,到中年时拒绝侄子借钱导致亲情破裂,再到晚年时帮助邻居却被误解......每一次经历都让他更加明白,借钱不仅仅是金钱问题,更是人情世故的大学问。

而今天,他总结的这4句话,终于帮助儿子度过了难关,也让他这个74岁的老人,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做"老年智慧"。

"慧兰,你想听听我这4句话是怎么来的吗?"陈德福看着妻子,眼中闪烁着回忆的光芒。

"当然想听。"

"那我从头说起......"



陈德福的借钱教训要从30年前说起。

那是1994年,陈德福45岁,在县里的机械厂当技术员。那时候他月工资只有200多块钱,但为人忠厚,在厂里人缘很好。

有一天,老同事王大山找到他。

"老陈,我家里出了点急事,你能不能借我点钱?"王大山是车间主任,比陈德福级别高,平时对他也挺照顾。

"大山哥,出什么事了?"陈德福关切地问。

"我儿子要结婚,女方要求买房,我现在还差5万块钱。"王大山愁眉苦脸,"你知道我平时对你不薄,这次你一定要帮帮我。"

5万块钱,在1994年可是个天文数字。陈德福一年的工资才2000多,5万块钱相当于他20年的工资。

但王大山平时确实对他不错,而且儿子结婚也确实是大事。陈德福和张慧兰商量了一夜,最终决定把家里的全部积蓄都借给王大山。

"大山哥,这钱你拿去,什么时候方便了再还。"陈德福把存折递给王大山时,手都在颤抖。

"老陈,你这个朋友我交定了!"王大山激动地握着陈德福的手,"半年,最多半年我就还你!"

但是,半年过去了,王大山没有还钱。

一年过去了,王大山还是没有还钱。

陈德福几次暗示,王大山都说"再等等,再等等"。

两年后,王大山竟然调到了另一个分厂,两人见面的机会都少了。

五年后,陈德福的女儿要上大学,急需用钱,他硬着头皮找到王大山。

"大山哥,你看我女儿要上大学了......"

"老陈,你这话就不对了!"王大山的态度让陈德福大吃一惊,"当初我找你借钱,你是自愿借的,又没有打借条,现在你反倒问我要钱?"

"可是你当时说了要还的......"

"我什么时候说过要还?"王大山一脸无辜,"再说了,这么多年了,你怎么证明我欠你钱?"

陈德福当场就愣住了。确实,当时两人关系好,他根本没想到要打借条,现在真的没有任何凭证。

从那以后,王大山见到陈德福就躲着走,两人的友谊彻底破裂。

而那5万块钱,到现在都没有还。

"我当时就想,这世上怎么会有这样的人?"陈德福对张慧兰回忆着,"借钱的时候把你当亲兄弟,翻脸的时候连陌生人都不如。"



有了王大山的教训,陈德福变得谨慎了。

2005年,他的侄子刘建华找他借钱。

"三叔,我想开个小超市,银行贷款批不下来,你能不能借我10万?"刘建华是陈德福大哥的儿子,从小就很聪明。

这次陈德福学精了:"建华,你要借钱可以,但是要打借条,还要有利息。"

"三叔,咱们是亲戚,还搞这些干什么?"刘建华有些不高兴。

"正因为是亲戚,才更要把账算清楚。"陈德福坚持。

结果刘建华生气了:"三叔,我看您是把我当外人了!算了,我不借了!"

从那以后,刘建华再也没有主动联系过陈德福,连过年都不来拜年了。

"我当时也很后悔,"陈德福叹气,"觉得自己是不是太过分了,为了钱把侄子都得罪了。"

但更让陈德福后悔的事情还在后面。

2010年,邻居老李家里出了急事,老李的老伴突然中风,需要一大笔医疗费。

"老陈,我知道你家有点积蓄,能不能先借我3万块钱?医院那边等着用钱。"老李哭着找到陈德福。

这次陈德福没有犹豫,毕竟是救命的钱,而且老李一家平时为人不错。

"老李,钱你拿去,救人要紧。"陈德福二话不说就把钱给了老李。

老李的老伴治好了,老李也如约还了钱。

但问题出现在后面。

老李逢人就说:"老陈家有钱,他们借给我3万都不眨眼的。"

结果很多人都知道了陈德福家有积蓄,各种借钱的人开始上门。

有说孩子上学要钱的,有说生意周转要钱的,有说买房差钱的......

陈德福拒绝了几个,结果被人说成:"陈德福这个人势利眼,有钱不肯帮忙。"

"我帮了老李,反倒成了我的错。"陈德福苦笑,"好心帮人,结果招来了一堆麻烦。"

2015年,陈德福退休了,拿到了一笔不小的退休金。

这时候,各种借钱的人更多了。

有老同事说要做生意,有远房亲戚说孩子要出国,有邻居说要买车......

陈德福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怪圈:借钱给人,要么钱要不回来,要么惹来更多的麻烦;不借钱给人,又会得罪人,被说成小气刻薄。

"那段时间我特别苦恼,"陈德福回忆,"感觉自己做什么都不对。"

真正让陈德福醒悟的,是2018年的一件事。

那年,张慧兰的弟弟张建国找他们借钱。

"姐夫,我想投资一个项目,保证赚钱,你们借我20万,一年后我还你们25万。"张建国信誓旦旦。

这次陈德福没有立即答应,而是问了很多问题:

"什么项目?"

"网络理财,朋友介绍的,绝对没问题。"

"你了解这个朋友多长时间了?"



"没多长时间,但是他给我看了收益,确实很高。"

陈德福一听就知道有问题:"建国,这种高收益的理财,十有八九是骗局。"

"姐夫,你就是不信任我!"张建国生气了,"算了,我找别人借!"

结果半年后,张建国哭着来找他们:"姐夫,你说得对,那是个骗局,我不仅没赚到钱,连本金都亏了。"

"这件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陈德福说,"借钱不是简单的借与不借,而是要看借钱的原因、用途、还款能力,还要考虑对关系的影响。"

从那以后,陈德福开始认真研究借钱这个问题。

他买了很多书,看了很多文章,还专门请教了银行的朋友。

更重要的是,他开始总结自己的经历,思考每一次借钱事件的得失。

"我发现,借钱这个事情,关键不在于借不借,而在于怎么说话。"陈德福翻开那个旧笔记本,"说话的方式不对,好心也会办坏事;说话的方式对了,既能帮助别人,又能保护自己。"

经过几年的总结和实践,陈德福终于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面对借钱请求的4句话。

这4句话,既不会伤害感情,又能有效地处理各种借钱情况。

2020年,小区里的王阿姨找他借钱:"老陈,我女儿要买房,你能不能借我10万?"

陈德福用了这4句话,结果王阿姨不仅没有生气,反而说:"老陈,你考虑得真周到,我回去再想想。"

2021年,陈德福的表弟找他借钱投资:"表哥,有个好项目,你借我15万,保证一年翻倍。"

陈德福又用了这4句话,表弟听完后说:"表哥,你分析得有道理,我还是再考虑考虑。"

2022年,邻居老张家孩子出国留学要钱:"老陈,你帮帮忙,就借5万块钱。"

陈德福依然用这4句话,老张听完后竟然主动放弃了:"老陈,听你这么一说,我觉得让孩子自己想办法可能更好。"

"这4句话太神奇了,"张慧兰听得入迷,"每次都能化解矛盾,还不伤感情。"

"关键是这4句话体现了一个原则,"陈德福解释,"既要保护自己的利益,又要维护双方的关系,同时还要帮助对方理性思考。"

但陈德福从来没想到,这4句话真正的考验,会来自自己的儿子。

当陈志明急需50万救急的时候,陈德福意识到,这是检验他这套理论最关键的时刻。

"如果连自己的儿子都处理不好,那这4句话就没有意义了。"陈德福告诉张慧兰。

而事实证明,这4句话确实有着神奇的力量,不仅帮助陈志明解决了困难,还让父子关系变得更加和谐。

儿子陈志明的50万借款请求,让陈德福面临了人生最大的考验。

第二天一早,陈志明就从深圳赶了回来。他看起来憔悴不堪,眼圈发黑,明显是好几天没睡好了。

"爸妈,我真的走投无路了。"陈志明一进门就扑通跪下了,"您们要是不帮我,我这辈子就完了。"

张慧兰看到儿子这样,眼泪刷地就下来了:"志明,你快起来,有什么事慢慢说。"

"妈,您不知道我现在的情况有多糟糕。"陈志明哽咽着说,"工厂停工了,工人工资发不出来,银行天天催债,我已经三天没合眼了。"

这时候,儿媳李娟也从深圳赶来了,她一进门就开始哭:

"爸妈,我们真的没办法了!我把娘家的钱都借光了,朋友们也都躲着我们,现在就指望您们了!"

李娟平时是个要强的女人,很少在公婆面前示弱,这次哭得这么厉害,说明情况真的很严重。

"到底怎么回事?你详细说说。"陈德福坐在沙发上,语气依然很平静。

陈志明擦了擦眼泪:"爸,我在深圳开的那个电子厂,主要给大公司代工。今年订单减少,我为了维持运营,借了银行的贷款。结果现在订单彻底没了,银行要收回贷款,我如果还不上,就要破产,还要承担法律责任。"

"总共欠多少钱?"



"180万。我已经想办法筹了130万,还差50万。"陈志明看着父亲,"爸,我知道这钱对您们来说也不是小数目,但是您们要是不帮我,我真的要完蛋了。"

李娟在旁边补充:"爸妈,您们这些年存的钱,应该够50万吧?我们不是白要,会还的!"

张慧兰听到这话,脸色变了变。他们家确实有积蓄,但那是准备养老的钱,还有一部分是准备给孙子陈浩然上大学用的。

就在这时,大门突然被推开了,18岁的孙子陈浩然背着书包走了进来。

"爷爷奶奶,爸妈,你们都在啊!"陈浩然刚参加完高考,考上了一所不错的大学,正是高兴的时候。

但他很快发现气氛不对:"怎么了?爸,你怎么哭了?"

"没事,浩然,你先去房间。"陈志明赶紧擦眼泪。

"等等,"陈德福叫住了孙子,"浩然,你过来,也听听。"

"爷爷,出什么事了?"陈浩然敏感地察觉到家里出了问题。

"你爸的工厂遇到了困难,需要借钱。"陈德福如实说道。

陈浩然愣了一下,然后看向父亲:"爸,需要多少钱?"

"50万。"陈志明有些羞愧地说。

"这么多!"陈浩然吃了一惊,然后若有所思地看了看爷爷。

李娟有些急了:"爸,您到底借不借?我们都这样了,您还要考虑到什么时候?"

"别急,"陈德福摆摆手,然后站起身走向书房,"志明,你等等,我去拿个东西。"

陈德福走进书房,拉开抽屉,准备拿那个记录着4句话的旧笔记本。

但是,当他打开抽屉的瞬间,整个人愣住了。

抽屉里除了笔记本,还有一张银行对账单,那是他昨天去银行办事时顺便打印的。

他本来没有仔细看,但现在,上面的一个数字让他心头一震。

账户余额:285,000元

不是80万,是28万多!

陈德福的手开始颤抖。他怎么会记错自己的积蓄?他明明记得家里有80万左右的存款啊!

他赶紧拿出手机,查看银行APP。一查之下,更是如遭雷击。

最近三个月,账户里有多笔大额支出:

5万元转账给"陈浩然教育基金"; 10万元购买理财产品; 15万元定期存款到期后被自动转为活期; 还有一些零散的支出...

陈德福这才想起来,前段时间为了给孙子准备大学费用,他确实做了一些理财调整。而且张慧兰前几个月还拿钱给她弟弟看病...

实际上,他们现在的可用资金只有28万多,根本拿不出50万!

陈德福拿着对账单,感觉头有些晕。如果自己都搞错了家里的财务状况,那刚才在客厅里的分析还有什么意义?

更重要的是,如果连28万都借给儿子,那他们老两口真的就什么都没有了。

"老陈,你在里面干什么?"张慧兰在客厅里喊。



"马上就来!"陈德福应了一声,但心中五味杂陈。

他原本准备用那4句话来帮助儿子理性分析,但现在发现,自己首先需要面对的是一个更严峻的现实——家里根本没有50万可以借。

但是,如果直接告诉儿子没钱,儿子会怎么想?会不会觉得父母在故意推脱?

更让陈德福担心的是,如果儿子真的破产了,这个家庭又该怎么办?

他拿起那个旧笔记本,看着上面记录的4句话,突然意识到,今天这个情况比他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这4句话是否还能发挥作用?在如此严峻的现实面前,智慧和话术还有用吗?

陈德福深吸一口气,拿着笔记本和对账单走出书房。

客厅里,陈志明、李娟和陈浩然都在焦急地等待着。

"爸,您拿什么东西这么久?"陈志明问。

陈德福看着儿子期待的眼神,看着儿媳焦虑的表情,看着孙子担忧的脸庞,心中涌起一阵复杂的情绪。

他缓缓坐下,将笔记本放在茶几上,然后拿出了那张银行对账单。

"志明,在我说那4句话之前,我需要先告诉你们一个事实。"

"什么事实?"李娟问。

陈德福的手在颤抖,但声音依然平静:"我们家的积蓄,没有80万。"

"什么?"在场的三个人同时愣住了。

"我刚才查了账户,我们现在的可用资金只有28万多。"陈德福把对账单放在茶几上。

客厅里陷入了死一般的沉默。

陈志明看着对账单上的数字,脸色变得惨白:"那...那我该怎么办?"

李娟直接崩溃了:"完了,完了,我们真的完了!"

就在这时,陈德福的手机突然响了。

来电显示是一个陌生的深圳号码。

"喂,请问是陈志明的家属吗?"电话里传来一个陌生男人的声音。

"我是陈志明的父亲,您是?"

"我是深圳市工商银行信贷部的,关于陈志明先生的贷款,我们有重要情况需要和家属核实..."

听到这个电话,在场的所有人脸色都变了。

银行主动打电话给家属,这通常不是什么好消息。

陈德福握着电话的手开始颤抖,他意识到,儿子的情况可能比想象的更加严重。

而他准备了十几年的那4句话,即将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